1版 封面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10月19日

查看其他日期

拿实策谋出路 沪市公司大股东平抑质押风险

2018-10-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赵一蕙 ○编辑 邱江

解铃还须系铃人。被困流动性危机的沪市上市公司大股东们在有望获得外部力量“雪中送炭”的同时,也在主动谋出路、拿实策,抓紧时间、抓住机会纾困:求援的求援、盘资产的盘资产、退出的退出,有些大股东还创新方式方法,动用各种资源来化解风险。

加速盘活资产降杠杆

对于存在大股东高比例质押的上市公司,流动性较强的控股股东会选择尽快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多家本来大股东质押比例超过90%的公司,其大股东通过快速盘活上市公司体外资产方式偿还借款。

以神奇制药为例,截至2018年2月10日,公司大股东神奇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迈吉斯分别持有公司1.31亿股、8800万股股份,合计约2.19亿股,当时公司股价较2016年高点已经腰斩。由于大股东的多笔质押发生在2016、2017年间,伴随股价下跌,大股东不得不进行补充质押,导致神奇投资直接和间接所持的2.19亿股股份中有2.05亿股处于质押之中,质押比例高达93.6%。不过,通过盘活资金,神奇投资火速将质押比例降了下来,于4月13日、5月31日、7月4日依次降至88.14%、63.43%和41.48%。

所持资产变现能力较强的大股东及早盘活资产,是解开股权质押“连环扣”的明智选择。如人福医药,9月13日,公司大股东当代科技将质押给信达资产湖北分公司的8.63%上市公司流通股解除质押,致自身的质押比例降至70.3%。而根据公司半年报,截至6月30日,当代科技的股权质押比例高达93.4%。据了解,当代科技是通过盘活旗下资产,加快资金回笼,提前偿还借款,从而解除了质押。

引入“外援”形成多赢

比起上述“自力更生”的大股东,一些主业稳健、颇有吸引力的公司的大股东选择了适当“求助外力”。外援的加入,不仅能够帮助大股东拓宽融资渠道,与大股东的战略发展相契合,其自身则实现了低成本入股,有望形成“多赢”格局。

例如,10月15日,精达股份控股股东特华投资控股披露,已与华安保险签订股份转让协议,转让其所持流通股1759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9%。本次转让后,特华投资的持股比例下降至12.8%。这是沪市公司大股东寻求风险化解的最新案例之一。根据公司此前公告,截至10月11日,特华投资所持4.26亿股中的2.68亿股处于质押状态,质押比例为62.9%,而这一比例今年最高时一度接近90%。

类似的还有美克家居的大股东美克集团。截至9月11日,美克集团持有公司股份6.5亿股,质押比例为79%,而此前美克集团质押比例曾超过90%。之所以有如此改善,是因为美克集团调整了产业战略布局。“此前,受集团控股99%的子公司美克化工影响,大股东资金较为紧张,但集团逐步退出化工相关领域,美克化工选择引入国有资本,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股东的流动性。”接近公司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对于主业不振或者存在一定瑕疵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大股东话语权较弱,控制权让渡或是更优的选择,如*ST藏旅、松发股份。

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