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10月25日

查看其他日期

现实印证了她五十年前的反主流判断——读简·雅各布斯《城市经济》

2018-10-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城市经济》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 著
  项婷婷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7月出版

⊙马 维

长久以来,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是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个话题距离普通人的生活似乎并不像别的学术议题那么遥远,于是媒体也很愿意让它进入公众视野。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城市扩张速度太快导致交通堵塞、污染加剧等城市病”之类的主张就不绝于耳。可是,城市规模庞大,真的是导致这些城市病的罪魁祸首吗?许多学者并不这样认为,比如陆铭,他在《大国大城》中就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大城市的集聚效应,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

这种看法并非陆铭个人的创见,而是代表了很多研究者的观点。早在1968年,生于美国而长期生活在加拿大的著名学者、记者兼社会活动家简·雅各布斯《城市经济》中,就曾力陈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种种益处,并且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观点。

城市经济晚于农村经济?

但凡学过一点世界史的人都知道,教科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从最早期的采集-狩猎文明,经历了以农村地区的发展为核心的农业文明这个阶段,才进入距今不远的工业社会。这似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简·雅各布斯在《城市经济》中,却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一场误会而已。

何以见得?如果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大概不会引起多少质疑,但要说,人类的经济发展以城市为源头之一,城市经济的地位并不亚于农村经济,大概有不少人会觉得匪夷所思。与通常的论证方法不同,简·雅各布斯是从反面来证明她的这个突破传统认知的观点的。她的理由是:最彻底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率也最低。另一方面,城市化最彻底的国家,生产的食物一定最为充足。这就说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往往是以城市的高速发展为前提的。

例如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之巨,已无法简单用通常所说的“改革”来概括了。事实上,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日本在农业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曾经坚决、果断地推进农业改革的国家。在雅各布斯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日本在农村地区开始大量利用化肥、机器、电力、冷藏、动植物科研成果以及其他许多商品和服务。而这一切成果,都是由城市开发出来的。此外,也正是城市建立起了最丰富、与农村经济有着最紧密联系的食品市场。

或许有读者会提出疑问:雅各布斯这段论证,似乎只能证明在近现代农业发展主要依托城市实现,却并不能由此就想当然地认为,古代人类社会中的城市经济,也与农村经济同步存在和发展。这个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不过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在经济发展史上,有大量工作都是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比如,人们通常会把欧洲农村的纺织业称为家庭手工业,认为它起源于农村,但欧洲的纺织业恰恰是在城市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后,才转移到农村,变成了农村工业的。随着由此带去的大量就业机会,有的纺纱工和织布工经常在家工作,就成了今天人们观念里的“家庭手工业”。

同时,尽管人们习惯于将耕作视为农业活动,却特别容易忽视一个事实:新的耕作方法和种子改良技术,几乎全部都来源于城市。而技术进步,也常常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农业格局的改变。纽约州的果园和葡萄园的兴起,正是起源于小麦生意的萧条。当时该州出产的小麦在市场竞争中败给了西部,这让一个向城市居民供应栽种在后院里的果树的商人看到了商机,于是向小麦种植者提出改农田为果园的想法,此举让当地经济实现了新生。而在加利福尼亚州,庞大的果蔬种植业也并非起源于该州的农村地区,而是诞生于大城市旧金山。

效率与发展的悖论

很多人都会抱怨大城市的混乱不堪和难以管理,抱怨它大而无用、没有效率。或许,与城镇相比,大城市的确有这些难题,但雅各布斯恰恰认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缺陷,城市经济才得以更好地发展,这些无效,恰恰是城市经济生活的独特魅力所在。

如果在有效率的曼彻斯特,和无效率的伯明翰之间做个对比,就能看出城市之无效率的最大功用。曼彻斯特一直以纺织业为最重要的产业,而伯明翰却似乎连相对大型的工业都没有,这个城市的制造业企业,通常只雇佣十多个人,只能承接一些零零碎碎的工作。最关键的是,这些小作坊重复劳动太多、效率低下,有能力的人总是会脱离雇主单干,而这更加剧了工作的零散程度。

可是,多年以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曼彻斯特高效率的专业化分工让整座城市的经济停滞不前,并最终走向了衰败。如果不是很多曼彻斯特年轻人不断移民去伦敦和伯明翰,曼彻斯特城的失业情况将会更加严重。相反,在伯明翰,由于不断有新工作涌现,城市始终充满活力,尽管效率低下,但城市经济却始终充满活力。

事实上,统计数据表明,曼彻斯特虽然在某个时间段内经济发展很快,但它的平均经济发展率一直不如伯明翰。的确,如果只集中在一年统计,曼彻斯特的发展率可能会远超伯明翰,但如果将这个时间段拉长至10年以上,就不难看出哪座城市将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了。

同样的对比也可以用在底特律与纽约之间。这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一座拥有开发大量新工作的能力的城市、一座研发潜力强的城市,一座充满着不确定性、随时涌动着创意的城市,更能活得长久。

大城市的诸多难题,也只能通过在经济生活中增添新的商品和服务来加以克服。人们会发现,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济获得了发展,很多城市居民的生活变得更为富裕,而这也正是“繁荣”这个词所希望表达的意思。另外,城市还可以从其他城市的经验中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城市群的诞生,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之大,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至于交通堵塞、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等问题,也必然会随着诞生于城市的技术进步而逐渐消失。比如,地铁就能有效化解交通堵塞难题,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消除噪音的难题,则可通过改进净化技术和降噪技术来承担,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创造出很多新的岗位。总之,城市是座富矿,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的根本之道,还在于发展城市经济。

路在何方

那么,站在简·雅各布斯写作时的那个年代,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有哪些可行的出路呢?在雅各布斯看来,大规模生产的年代在那时已经差不多走到了尽头,而她从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中看到了一个似乎颇为普遍的倾向:差异化生产时代的到来。当时美国的时装业已引领世界潮流,欧洲时尚界都以美国人的眼光来塑造新时尚。曾有一段时间,美国大街上来往人群完全不同的服装样式和色彩,令来访的欧洲人深感震惊,但不久之后,他们也开始了服装差异化的进程。时至今日,在世界无论哪个角落的城市里,大概都很难同时看到两位行人穿着完全同样的服装了。如果说,大规模生产要求商人寻找市场中的共同点、开发相似的需求,那么差异化生产的兴起,则要求他们寻找差异、挖掘能够体现客户个性的所在。

雅各布斯在当时就已预见到,随着差异化生产的兴起,经济生活中制造业的相对比重将会缩小,因为制造业基本上是以大规模生产为基础,无论如何差异化,它的变化速率都赶不上后起的服务业。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还将会把制造业也纳入其中,成为服务业所统筹的工作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城市经济的发展并非对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有利。在不断的职业更新潮中,一些工作将被淘汰或替代,例如电脑替代了打字机行业等等。而有些存在时间很久的行业,即使没有受到新诞生的商品和服务的直接影响,也会或多或少受到间接的冲击,例如外卖产业和清扫机器人的兴起,就让家政行业受到了一定冲击。但雅各布斯认为只要城市经济发展不停滞,这种矛盾就会永远存在。今天的新经济活动,到了明天就会发展为成熟的经济活动,而更新的经济活动形式又将出现。因此,为了让城市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维持城市经济的勃勃生机,就必须得适应这种变化。

在人类有史以来的大部分岁月里,经济发展一直都极其缓慢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段并不常见。但也正是因为这罕见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今天这般复杂而丰富,城市才变得如此迷人。未来,城市的发展将带来更复杂的分工,可做的工作将更多,而不是更少。城市人将会更多投身于非传统的经济试错,他们将会寻找到更多、更好的新机会,充分享受城市经济的红利,以及城市生活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