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研究·宏观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11月23日

查看其他日期

由大变强:中国制造业的“引擎”在哪里?

2018-11-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8年1-8月全国新产品产量同比增速
  全国汽车产量(万辆)
  2013-2017年全国居民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辆)

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是实现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关键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和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梁达

我国制造业肩负着

由大变强的新历史使命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大步迈进。近几年来,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张,我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但总体来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对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是实现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关键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切实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把握发展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断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和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面对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肩负起支撑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加快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转变。

大而不强

仍是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认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尽管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拥有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高端产业占比、产品质量和著名品牌等各方面衡量,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够高的问题仍较突出,建设制造强国和发展先进制造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平衡、高级化程度不够,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

从具体制造业产品看,大部分产品的功能性常规参数能够基本满足要求,但功能档次、可靠性、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效率等方面还有待提高,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高端品牌培育不够;另一方面,我国优秀制造业企业数量不够多,特别是缺少世界一流企业。从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7年“世界品牌500强”名单来看,我国入选品牌仅有37个,约占7%。在全球知名品牌咨询公司英图博略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最具价值100大品牌”排行榜中,我国制造业产品品牌只占2席。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充分说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大力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人口红利消失,低成本优势不断减弱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560万人,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2014年末,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比上年末提高0.4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3.传统比较优势弱化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体制机制束缚问题也相对突出。另外,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凸显。有效供给不能完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需要提高供给侧对消费结构升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4.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大而不强”问题较为突出,部分行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高。此外,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遇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分流”两头挤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

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需要,也是顺应世界工业化趋势特别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从世界范围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同时以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制造业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从挑战来看,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从机遇来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经济基础和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必须抓住这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大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1.树立大质量观,积极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是一项复杂的、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型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制造企业凝心聚力、锲而不舍、协同推动。这就需要从系统、全局、综合和长期的视角看待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建立起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以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国家层面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产业层面的产业基础能力,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有效解决各个层面基础能力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协同推进社会文化环境改善与经济激励机制完善,协同推进质量法制体系完善和市场体系建设,同时大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弘扬工匠精神。

2.建立良好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基础技术一直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技术瓶颈。比如,我国一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一些关键工作母机、高端医疗设备、高端精密仪器及其核心元器件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进口,部分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基础技术缺乏等。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增加创新投入还远远不够,还要不断完善制造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一是着力消除制造业创新链中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之间的断裂或脱节,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二是构建制造业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创新生态系统开放性、协同性,促进信息、人才和资金在各类创新主体间高效流动,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三是积极建立有利于各类企业创新发展、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造更好条件;四是加强各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尤其要重视提高技术工人的创新能力。

3.坚持改革开放,形成制造业全面开放新格局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拓展、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日趋加快,新兴工业化国家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全球价值链日益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新态势。因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制造业对外开放步伐,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我国制造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全球投资者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导更多中国企业到相关国家投资兴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工业园区等,推进产能合作和技术创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4.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

要大力打造具有自主技术品牌的产品,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力争由产业链底端向核心领域靠拢。要大力推广智能生产模式,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企业改造,大力引进智能化机器和更专业的管理经验,减少繁琐生产流程,提高效率,让生产由粗放式向智能精细化过渡。要加大对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的培育,不断夯实创新基础,同时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加快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促进制造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