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 封面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12月29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接受上证报独家专访:让改革之树在开放的系统中根深叶茂 ——公募基金20年启示录

2018-12-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徐寿松 谢达斐 ○编辑 于勇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接受上证报独家专访:

让改革之树在开放的系统中根深叶茂

——公募基金20年启示录

⊙记者 徐寿松 谢达斐 ○编辑 于勇

自第一只封闭基金成立以来,中国公募基金业已走过了二十载春秋。20年以来,公募行业从点滴起步,以专业开道,与时代同行,从小到大,由乱入治,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20年以来,基金业始终坚持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道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条路,本质上是中国基金业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实现本土化再造之路;这条路,印证了只有改革开放,基金业才能实实在在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未来,包括养老金、保险、外资、慈善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构建“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改革中,公募基金如何发挥应有的担当、分享潜在的机会?如何用专业创造价值、让时间成为朋友?如何根治“短”的痼疾、彰显“长”的优势,让长期资金对接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的资本形成?

围绕这些热点话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主要负责人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他从基金从业者、行业监管者与自律组织负责人的角度,立足新时代,回望基金业来时路,前瞻行业大未来。伴随长期资金入市加速,协会将着重于化解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矛盾,倡导时间价值,营造更加成熟稳健的投资文化。

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前行

中国的公募基金业已走过20个年头。这20年,从“野蛮生长”发展至如今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公募基金的标准化、净值化管理已成为了资管行业标杆。基金业的规模也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公募、私募基金规模已壮大至13.61万亿元、12.79万亿元,产品数量也已超5000只、7.4万只。

上证报:20年以来,基金从无人知晓到成为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能取得如此成就,最值得总结的原因是什么?

中基协:20年基金业的发展最重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完善监管框架、法律框架及公司治理。只有开放了,改革才能落地。1999年爆发“基金黑幕”事件后,2000年时任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提出,基金业要走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国际化道路,要求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必须对标一家国外公司。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合资基金公司允许外资最高持股33%,2005年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增至49%,2018年放开至51%,三年后将不再设限。而私募证券基金在2016年就已对外资全部开放。

在公司治理上,最早成立的10家基金公司是有过教训的。行业发展伊始,不具备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的经验,也没有市场信用基础,因此这10家基金公司在股权结构上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一是以某一家信托、券商为主导,其他机构为辅;二是由几家信托、券商平分股权。这样的股权结构设计导致后来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基金公司成为某个大股东的“第二自营部”;二是形成内部人控制。当时市场环境下坐庄操纵成为普遍现象。相比之下,外资机构具备全球声誉,在内部治理上更为规范,引入外资股东对改善基金公司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有利于投资者的内控制度。

今年,协会评选最能为投资人赚钱的基金公司,评选标准是股票型基金的加权平均单位累积净值。结果显示,在成立7至15年、排名前十的公司中,前8家全是合资公司,这很好地证明了股权治理与公司内控的有效性。

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