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1月17日

查看其他日期

银行与金融科技:从油水分离到骨肉相连

2019-01-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蒋光祥

让金融科技公司回归科技,让传统金融机构优化服务,彼此优势互补,假以时日,金融科技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增添社会福祉的同时,有望成为除电商之外,我国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和科技之一。

眼下,大部分人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途径,对传统银行与互联网的结合已逐步习惯并接受,并视享受其中便利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附加服务。对蚂蚁金服的余额宝等金融(数字)科技平台则更为熟稔,但对银行与这些新兴金融科技平台的合作,可能还只局限在两者联合发信用卡的认识之上,这虽有些遗憾,但有其合理性。毕竟对于普通个人来说,这是最容易接触到的联接点。

不论银行与金融科技平台发行的是储蓄卡还是信用卡,金卡还是白金(如中信与京东数科联手最近发布的小金卡),除了可简化办卡与开通的流程,用于消费、转账等日常功能外,余额自动签约互联网货币基金或者发卡行理财产品已成为必杀技。若放在四五年前,这还真有些难以想象。如今,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不只是各自发展所必需,更是大势所趋。所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已分别与京东、百度、腾讯等巨头达成战略合作,而招行更已定下目标要做金融科技银行,平安立志成为科技公司。现在的新问题是,如何避免由此在新条件下的同质化竞争?如何从一起发卡,卖产品这样简单的“油水分离”皮毛式的流量合作,到如何让传统银行借金融科技平台的渠道去触达更多人群,进而更深入到 “骨肉相连”式的合作?目前看来,起码还有“心理关”与“技术关”两个关隘要过。

虽然国内银行的真实创新能力可能要令不少人吃惊,君不见很多大中型银行连对公业务都已能搬到手机上,这在以往很难想象。但对数字科技也好,金融科技也罢,是否真心拥抱,仍需看各银行自身的“心理建设”。有银行将科技金融视为助力发展的“灵丹妙药”;也有银行将科技金融视为社会甩给自己的“政策包袱”。例如收入多元化的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低,开展科技金融类业务的积极性就较高(科技授信、流动资金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夹层融资和投贷联动等),这有利于吸收科技金融的经济溢出;而注重成本控制的银行,也会更积极地利用科技金融提供的便利服务(服务外包和移动服务终端等)来降低成本,这也有利于吸收科技金融的技术溢出。如果传统银行对新技术的态度不积极,不注意吸收科技金融的技术溢出,那恐怕路会越走越窄。

当银行真正对科技金融带来的人才、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溢出”有所感知:科技金融平台的出现,可以帮助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为获取高质量信息提供便利,获取海量客户流与线上大数据;提供优质客户体验的同时,降低银行运营成本;银行还可以将后台业务外包,从而专注于产品设计和业务创新。足见,银行更有理由深度拥抱数字科技公司。接下来需要突破的是技术关。

早在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含P2P乱象)风行之初,不少银行就已意识到必须向互联网转型。但过往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无论使用当时何种软件,都存在一个很大问题:核心知识产权不在手里。最先攻克这一难题的,还是拥有近2万技术人员的阿里。他们耗时三年实现了“去IOE” (去掉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代之以自己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后,蚂蚁金服提供了金融机构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银行可借助蚂蚁自主研发的平台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系统。蚂蚁金服随后以其自身发起的网商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试水,成功通过“310”模式(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全过程0人工干预)给淘宝天猫和线下二维码小商家放贷。内部跑通后,开放给银行也就顺理成章了。随后,南京银行就运用了阿里云底层虚拟化技术、蚂蚁金融云的分布式中间件和数据库技术,并基于这两朵云搭建了“鑫云+”平台应用系统,包括互联网账户、网络贷款、线上理财销售、聚合支付等,满足线上业务大流量、高并发的特性,并能实现高可用的和灵活扩容。这不仅解决了南京银行科技转型的平台建设问题,加强了线上的系统能力,还解决了类似中小银行发展互联网业务遇到的技术瓶颈,补齐了技术限制、业务水平、风控能力、资金和人才投入等方面的现实短板。随后,有更多银行与科技金融平台参与了这样的合作。更为可喜的是,一些地方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已经“有样学样”,通过与科技金融平台的合作,来与“智慧城市”等项目的磨合。

经验告诉我们,开放与合作,最急不得,需要双方都准备好。同时,传统金融机构把自身出路单纯寄托于科技金融也并不现实。例如对那些思维固化、业务活动局限于当地、不重视业务创新、经营活动单一和不注重成本控制的银行,再发达的科技金融,也难以有效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面对互联网变局,真正的出路,在于将科技金融和自我转型真正切入机理的结合。

让金融科技公司回归科技,让传统金融机构优化服务,彼此优势互补,假以时日,金融科技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增添社会福祉的同时,有望成为除电商之外,中国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和科技之一。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