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2月1日

查看其他日期

商誉减值直接牵涉企业社会责任

2019-02-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余丰慧

截至1月29日,沪深A股有逾110家上市公司发布业绩修正公告。其中,2018年业绩预计亏损的上市公司有30家。亏损原因很多,但商誉减值是最重要的因素。原先说好的盈利突然预期巨亏,让投资者措手不及。比如ST冠福报告期内预计对相关控股子公司的商誉计提3亿元减值准备;ST中南拟计提约15亿元至17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金。其他爆雷公司也都有商誉减值的影子。

商誉,是企业发生收购的时候产生的,比如A公司要去收购B公司,B公司的账面价值有50亿元,但是双方通过谈判按80亿元来收购,那么多出来的30亿元,就会被记作“商誉”。也就是说,A公司用80亿元换来了50亿元的B公司和30亿元的“商誉”。“商誉”虽被记为公司的无形资产,但就这笔收购而言,是多花了钱的。是由各家竞争对手相互竞争形成了的溢价,或由于看中了公司成长性而愿意接受溢价,当然不排除利益输送。如果A公司收购来的B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或者倒闭了,那么,A公司就要做商誉减值。至于减值多少,就要看其经营业绩了。

根据会计规定,每年底都要测试商誉减值,核算出最新的商誉减值额度。具体会计处理是,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然后,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作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部分)与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后者减值损失减去前者,就是商誉减值损失额度。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A股商誉总额高达14457亿元,较年初增加11.14%。鉴于商誉减值已成沪深上市公司业绩爆雷的主要因素之一,须尽早拿出有效对策,由监管与市场两只手来共同约束。商誉减值,已不再是一种会计处理问题,更是经营管理和社会责任问题。因而,最核心的一条,笔者以为是企业在并购时,就应详细披露可能引发商誉风险的信息。毕竟,把风险前移才是最有效的办法。为最大限度遏制盲目收购并购、没有底线溢价甚至利益输送的收购并购等乱象,监管层需出台相应规章制度。从市场约束看,所有投资者都应把商誉价值高低作为投资的一个重要指标来考虑,对“商誉”数值高的公司保持高度警惕,让市场倒逼上市公司收住盲目扩张商誉价值之手。

(作者系金融从业者,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