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版 信息披露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2月28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摘要

2019-02-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14版)

单位:百万元

(4)2015年度股东权益变动

单位:百万元

(三)2018年三季度财务会计信息

本集团于2018年10月26日公告了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本集团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未经审计,合并口径和母公司口径的财务数据如下:

1、资产负债表

单位:百万元

2、利润表

单位:百万元

3、现金流量表

单位:百万元

三、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及其变化情况

本集团将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子公司和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及相关规定的要求编制,合并时合并范围内的所有重大内部交易和往来已抵销。子公司的股东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所拥有的部分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股东权益项下单独列示。

2015年3月31日,本集团通过发起设立的方式成立了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并将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四、按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差异说明

本行根据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2015年年度财务报告、2016年年度财务报告和2017年年度财务报告已经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和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根据中国和香港审计准则审计,并分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本行根据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2018年1-6月的财务报告已经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和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根据中国和香港审计准则审阅。

本行近三年及一期分别根据境内外会计准则计算的净利润和净资产无差异。

五、最近三年及一期主要财务指标及非经常性损益明细表

本集团报告期内主要财务指标如下:

本集团报告期内非经常性损益明细如下:

单位:百万元

注:(1)政府补助主要为本集团自各级地方政府机关收到的奖励补贴和返还扶持资金等,此类政府补助项目主要与收益相关。

(2)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及委托贷款手续费收入属于本集团正常经营性项目产生的损益,因此不纳入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范围。

本集团报告期内的主要监管指标如下表所示:

注:(1)以上数据均按中国银行业监管口径计算,除流动性比例指标为本行口径外,其他指标均为本集团口径

(2)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余额÷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100%;

(3)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不良贷款余额×100%;

(4)贷款拨备率=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100%;

(5)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单一最大客户贷款余额÷资本净额×100%;

(6)最大十家单一客户贷款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合计余额÷资本净额×100%;

(7)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100%

(8)根据2018年7月1日起施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8年第3号),流动性覆盖率的最低监管标准为不低于100%,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在2018年底前达到100%;在2018年7月1日前,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监会令2015年第9号),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在2018年底前达到100%。在过渡期内,应当在2015年底、2016年底及2017年底前分别达到70%、80%、90%。

第四节 管理层讨论分析

一、资产负债分析

(一)资产结构分析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总资产分别为58,074.44亿元、56,776.91亿元、59,310.50亿元和51,222.92亿元,2018年6月30日较2017年12月31日上升2.29%,2017年12月31日较2016年12月31日下降4.27%,2016年12月31日较2015年12月31日、2015年12月31日较2014年12月31日分别增长15.79%和23.76%。本集团着眼于长远发展,提出“降增速、提转速、调结构”,在2017年成为首家主动“缩表”的商业银行,有效控制了本集团总资产规模。本集团总资产的构成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元

注:(1)本章以下讨论以扣除减值准备之前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基础,本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客户贷款及垫款为扣除贷款减值准备后的净额。

(2)包括原金融工具准则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

(3)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4)包括贵金属、衍生金融资产、应收利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其他资产。

1、客户贷款及垫款

本集团资产大部分是客户贷款及垫款。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客户贷款及垫款净额占本集团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56.61%、54.71%、47.25%和48.19%。

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集团客户贷款及垫款净额为32,873.21亿元,较2017年12月31日增长5.84%。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分别为33,792.94亿元、31,968.87亿元、28,779.27亿元和25,287.80亿元,2018年6月30日较2017年12月31日、2017年12月31日较2016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较2015年12月31日、2015年12月31日较2014年12月31日分别增长5.71%、11.08%、13.81%和15.58%。

(1)按产品类型划分的贷款及垫款分布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按产品类型划分的贷款及垫款分布情况列示如下:

单位:百万元

① 公司贷款

截至 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公司贷款余额分别为18,894.85亿元、18,578.47亿元、18,462.74亿元和17,674.22亿元,同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70%、0.63%、4.46%和12.91%。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公司贷款余额占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5.91%、58.11%、64.15%和69.89%。本集团公司贷款保持平稳增长,但占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的比例有所下降。

报告期内,本集团公司贷款按行业划分情况列示如下:

单位:百万元

本集团公司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i)制造业、(ii)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iii)批发和零售业、(iv)房地产开发业、(v)租赁和商业服务、(vi)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公司贷款发放最多的前六大行业的贷款总额占公司贷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4.17%、75.63%、76.28%和76.53%,主要行业贷款占比基本保持稳定。

② 个人贷款

报告期内,本集团个人贷款按产品类型划分情况列示如下:

单位:百万元

近年来,本集团日益重视拓展零售银行业务,个人贷款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集团个人贷款总额为12,956.19亿元,较2017年12月31日增长5.20%。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个人贷款总额分别为12,315.84亿元、9,566.06亿元和6,686.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5 %、43.07%和20.57%。本集团个人贷款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加大个人贷款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力度,有效地支持住房抵押、信用卡、金融资产抵押贷款以及个人网络信用消费贷款等各项贷款需求。

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集团住房抵押贷款总额为5,664.56亿元,较2017年12月31日增长12.10%。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住房抵押贷款总额分别为5,053.05亿元、4,332.10亿元和2,689.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64%、61.09%和15.86%。本集团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前提下实现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健康快速增长。

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集团经营贷款总额为1,741.28亿元,较2017年12月31日增长4.89%。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经营贷款总额分别为1,660.15亿元、1,119.49亿元和1,057.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30%、增长5.84%和小幅下降2.90%。本集团通过集群化客户营销方式、标准化产品体系建设稳步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

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集团信用卡贷款总额为3,271.08亿元,较2017年12月31日下降1.98%。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信用卡贷款总额分别为3,337.19亿元、2,377.12亿元和1,758.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39%、35.22%和39.38%。本集团推动产品创新,优化客户结构,保证了信用卡贷款业务的健康稳健发展。

③ 票据贴现

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集团票据贴现总额为1,941.90亿元,较2017年12月31日增长80.72%。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票据贴现总额分别为1,074.56亿元、750.47亿元和927.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18%、下降19.08%和增长36.30%。近年来,本集团票据贴现总额变动主要是由于本集团根据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和自身情况,及时调整票据贴现业务发展策略。

(2)按地域类型划分的贷款及垫款分布情况

本集团根据贷款经办行的地理位置对贷款进行区域划分。除总行外,借款人的地理位置与贷款经办行的地理位置通常有较高的关联度,总行在全国范围内为某些关键借款人办理和管理贷款。按照地理区域划分的本集团贷款组合分布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元

注:(1)包括总部。

本集团重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的业务发展。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在上述区域的贷款额占本集团贷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7.30%、67.33%、65.46%和64.51%。从增量角度,2018年6月30日较2017年12月31日,增量较大的三个区域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与中部地区,分别达到741.28亿元、431.41亿元和246.45亿元,上述三地区的贷款总额增速分别为10.72%、8.75%和5.84%。

(3)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贷款组合按担保类型划分的分布情况列示如下:

单位:百万元

本集团贷款担保结构基本保持稳定,风险缓释能力加强。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担保物贷款(包括质押贷款和抵押贷款)占本集团贷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8.17%、58.41%、60.74%和57.34%。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信用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0.58%、22.15%、19.05%和19.49%。2015年以来信用贷款占比保持稳定,本集团主要针对信用等级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提供信用贷款。

(4)贷款客户集中度

根据我国银行业相关监管规定,本集团对任何单一借款人发放贷款不得超过本集团资本净额的10%,对前十大借款人发放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本集团资本净额的50%。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集团单一最大客户贷款占监管资本比例为2.29%,本集团前十名客户贷款总额占监管资本比例为16.17%,符合有关借款人集中度的适用监管要求。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集团最大十家单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百万元

(5)贷款到期情况分析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净额根据相关剩余到期还款日的分布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元

注:(1)逾期1个月内的未减值的贷款和垫款归入“即期偿还”类别。

(2)“无期限”类别包括所有已减值的贷款和垫款,以及已逾期超过1个月贷款。

2、客户贷款及垫款的质量

本集团通过贷款分类制度来衡量和监控贷款质量。本集团根据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对贷款进行分类,该分类制度符合中国银保监会所颁布的相关指引。

(1)按照五级分类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本集团根据中国银监会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衡量及管理信贷资产的质量。《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贷款被视为不良贷款。

按照贷款风险程度,本集团将贷款划进一步分为五个级次和八个级别。不良类贷款划分主要依据债项的各项风险特征,同时综合考虑借款人经营和资信等情况,判断授信业务能够按期足额归还的可能性,实施充分、完整地划分。本集团贷款五个级次和八个级别的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本集团贷款按五级分类划分的分布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元

注:(1)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贷款和关注类贷款。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按照监管分类标准确认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608.65亿元、536.48亿元、485.80亿元和360.50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0%、1.68%、1.69%和1.43%。

报告期内,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一是因为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风险向多个行业、领域蔓延,信用风险加剧;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加速了企业信用风险的暴露等,形成较多不良贷款;三是本集团严格不良贷款认定,对于逾期90天以上贷款降级不良;四是部分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融资成本上升,负担加大;五是国内环保政策升级,部分环保未达标企业关停,刺激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行业形成压力。本集团努力改善贷款质量,进一步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通过清收和核销等手段,逐步消化不良贷款。2018年1-6月、2017年、2016年及2015年核销贷款金额分别为305.96亿元、353.01、309.52亿元和262.39亿元,核销金额逐年增加。本集团主动调整信贷资产结构、采取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提高贷款质量。

本集团五级分类各类别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与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比情况如下:

单位:%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报告期内,本集团各类贷款占比与可比同业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集团持续加强贷款分类集中化管理,不断完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体制,在坚持“贷款回收的安全性”这一核心标准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各项因素,针对不同级别贷款采取不同风险管理措施。本集团执行的贷款风险分类认定流程依次为业务部门执行贷后检查、分行授信主办部门提出初步意见、分行信贷管理部门初步认定、分行风险总监审定和总行最终认定。本集团对风险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贷款实施动态分类调整,具体管理措施包括: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风险分类和拨备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二是加强系统自动降级管理,并依据预警、审计和检查结果,及时下调资产风险分类级次,提高准确性;三是推动系统化、统一的风险分类和拨备计提管理,借助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与财务会计部及有关业务部门研讨,扩充拨备计提范围,提高计提比例,增强资产的风险抵御能力。本集团不良贷款划分充分、完整,信贷风险管理较为审慎。

(2)贷款迁徙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贷款五级分类迁徙情况列示如下: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行正常贷款迁徙至不良贷款的迁徙率分别为1.19%、1.45%、1.58%和1.48%,2015年至2016年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借款人违约概率加大,导致从正常迁徙到不良的贷款增加。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本集团加大核销处置力度,资产质量出现转好迹象,从正常类迁徙到不良类的贷款减少。

(3)按产品类型划分的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不良贷款按产品类型划分的分布情况列示如下:

单位:百万元

注:(1)按照每类不良贷款除以该类贷款总额计算。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公司类不良贷款的总额为505.37亿元、422.13亿元、379.26亿元和280.08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67%、2.27%、2.05%和1.59%。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个人不良贷款余额为103.28亿元、114.19亿元、106.21亿元和80.2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0%、0.93%、1.11%和1.20%。报告期内公司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一是由于部分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受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内竞争加剧、盈利下降,出现信用风险;二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业贷款风险有所上升。

(4)按行业划分的公司类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公司类不良贷款按行业划分的分布情况列示如下:

单位:百万元

注:(1)不良率按照每类不良贷款除以该类贷款总额计算。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不良贷款集中在制造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占公司类不良贷款总额比例分别为66.50%、65.20%、71.01%和80.21%。截至2018年6月30日,上述两行业不良贷款余额比2017年末分别增加37.99亿元和22.85亿元,不良贷款率比上年末分别上升1.42个百分点和1.9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上述两行业均为亲周期性行业,在经济下行期,实体经济和与其相关的上下游流通环节抗风险能力弱,信用风险加剧,不良贷款有所增多,同时两行业贷款余额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行业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

(5)按地理区域划分的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不良贷款按地理区域划分的分布情况列示如下:

单位:百万元

注:(1)不良率按照每类不良贷款除以该类贷款总额计算。

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集团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和中部地区,占不良贷款总额比例为59.87%;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本集团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占不良贷款总额比例为66.36%;截至2016年12月31日,本集团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中部地区,占不良贷款总额比例为65.12%;截至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不良贷款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地区,占不良贷款总额比例为70.44%。

2016年至2017年,从不良贷款增量看,环渤海地区增加最多,为19.04亿元,但不良贷款率下降0.15个百分点;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增加16.70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14个百分点;两地区不良贷款增量占全部不良贷款增量的70.52%。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和运输成本急升,对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等地区的实体经济形成一定压力;二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不良贷款经过积极处置,存量不良逐步化解,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压力仍存,部分地区债务风险集中爆发;三是中西部等内陆地区不良暴露仍持续增加。2018年上半年,从不良贷款增量看,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增加最多,为46.68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77个百分点;其次是东北地区增加26.18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3.17个百分点;两地区不良贷款增量占全部不良贷款增量的100.96%。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不良贷款经过积极处置,存量不良逐步化解,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压力仍存,部分地区债务风险集中爆发;二是内陆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的不良暴露仍有所增加。

(6)贷款逾期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客户贷款及垫款逾期情况列示如下:

单位:百万元

注:(1)逾期贷款是指本金或利息已逾期1天或以上的贷款。

(2)重组贷款是指原已逾期或降级但对金额、期限等条件重新组织安排的贷款。

本集团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与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比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为93.92%、109.38%、118.80%和105.14%,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均值分别为110.10%、113.25%、131.88%和139.80%。与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本集团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本集团综合考虑贷款逾期情况、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还款记录、担保情况、授信项目盈利能力等因素进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2015年至2017年本集团逾期90天以上且未划分为不良贷款的主要为低风险公司授信业务,包括存单质押授信业务,全额保证金表内外授信业务,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符合总行规定的银行担保、银行承兑汇票、网上国债之外的国债、国家专项建设债券作为债务担保的授信业务等,以及个人住房贷款业务。2018年上半年,本集团进一步严格不良贷款确认标准,主动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

(7)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变动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持续推进,部分行业和产业经营困难并出现信用违约,多种因素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行业整体风险可控。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按照监管分类标准确认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608.65亿元、536.48亿元、485.80亿元和360.50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0%、1.68%、1.69%和1.43%。本集团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与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较情况如下:

单位:%

单位:百万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从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来看,本集团的不良贷款率及不良贷款余额处于合理水平。报告期内,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本集团近年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变化符合宏观经济形势及行业整体趋势,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主要由于:一是因为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风险向多个行业、领域蔓延,信用风险加剧;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加速了企业信用风险的暴露等,形成较多不良贷款;三是本集团严格不良贷款认定,对于逾期90天以上贷款降级不良;四是部分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融资成本上升,负担加大;五是国内环保政策升级,部分环保未达标企业关停,刺激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行业形成压力。报告期内,本集团努力改善贷款质量,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通过清收和核销等手段,逐步消化不良贷款。经过积极处置和逐步化解,2017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速放缓,不良率略有下降。

3、贷款及垫款减值损失准备

2015年至2017年,本集团每年定期对发放贷款及垫款的减值情况进行评估。本集团以反映发放贷款及垫款预计未来现金流减少且其减少可以可靠计量的可观察数据为客观依据,判断和估计发放贷款及垫款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及其程度,确定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值迹象包括特定债务人(或特定同类借款人)因财务状况恶化影响还款能力、逾期情况、担保人的财务状况、近期的抵质押物价值等。本集团对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贷款进行组合评估。对于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迹象的贷款及垫款,本集团将其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同质性组合中,通过组合评估方式再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转回。

本集团自2018年1月1日开始执行财政部于2017年3月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以下简称“新金融工具准则”),以预期信用损失法作为贷款减值的计提基础。预期信用损失,是指以发生违约的风险为权重的金融资产信用损失的加权平均值;信用损失,是指本集团按照原实际利率折现的、根据合同应收的所有合同现金流量与预期收取的所有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即全部现金短缺的现值。本集团对在资产负债表日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的发放贷款及垫款,按照相当于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对其他发放贷款及垫款按照相当于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本集团对发放贷款及垫款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测试的方法包括预期损失模型法和现金流折现模型法,个人类贷款及没有发生明显减值迹象的公司类贷款适用预期损失模型法,发生明显减值迹象的公司类贷款适用现金流折现模型法。

本集团根据原金融工具准则已发生损失模型计量的2017年12月31日减值准备调整为2018年1月1日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量的新损失准备如下:

单位:百万元

(1)贷款损失准备的信贷质量分布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贷款损失准备的信贷质量分布情况列示如下:

单位:百万元

根据本集团的信贷分类管理标准,“已减值”是指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不良贷款,“已逾期未减值”是指已经逾期但五级分类仍为正常类或关注类的贷款,“未逾期未减值”是指未逾期且五级分类未划入不良类的贷款。本集团“已逾期未减值”部分贷款主要为低风险公司授信业务以及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贷款,其划分情况均已经过审计师的确认,对“已逾期未减值”的判断谨慎合理。

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影响,借款人资金回笼周期延长、融资难度加大、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等因素使银行业逾期贷款常年保持增长趋势。随着部分地区和行业的风险逐渐释放,以及银行对存量逾期贷款的积极处置和逐步消化,2017年部分银行的逾期贷款出现下降,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逾期贷款变动情况具体如下:

单位:百万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本集团2015年至2017年逾期贷款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54%,在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处于偏高水平,但随着本集团对主动风险管控的强化,资产质量不断提升,存量逾期贷款经过积极处置正逐步得到化解,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本集团逾期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15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本集团逾期贷款具体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元

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集团的逾期贷款余额为917.91亿元,较2015年末上升22.55%,其中逾期91天以上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1.69%,逾期90天以内,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1.03%。

报告期内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总额按照“已减值”、“已逾期未减值”和“未逾期未减值”分类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元,%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注:A银行、B银行、C银行、D银行、E银行2018年半年报未披露“已减值”、“已逾期未减值”和“未逾期未减值”贷款分类情况。

由上表可见,报告期内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已减值”贷款均大幅上升,这与经济增速放缓、借款人偿债能力下降导致的贷款质量下降相关;“已逾期未减值”贷款为虽然已经逾期,但可以通过借款人经营收入、担保人代偿及处置抵质押物或查封物等方式获得偿还的贷款,因此未认定为减值贷款,随着银行业对存量逾期贷款的积极处置和逐步消化,部分上市银行该类贷款在2017年出现下降趋势。2015年至2017年,本集团“已减值”贷款总额年化平均增长率为21.99%,接近可比银行平均水平,“已逾期未减值”贷款总额年化平均增长率为-1.29%,略高于可比银行平均水平,主要系本集团主动应对信用风险,着力增强风险对冲能力,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所致。

报告期内,本集团“已减值”、“已逾期未减值”两类贷款损失准备及其占比如下表所示:

单位:百万元、%

本集团综合考虑一系列的要素来决定贷款的类别。贷款分类的要素包括以下因素:①贷款的本金及利息逾期偿还的时间;②借款人的偿还能力;③借款人的还款历史;④借款人偿还的意愿;⑤抵押品出售所得的净值及⑥担保人的经济前景等。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已减值”类贷款的贷款损失准备分别为396.21亿元、379.06亿元、335.55亿元和211.91亿元,“已逾期未减值”类贷款的贷款损失准备分别为70.28亿元、93.15亿元、83.95亿元和55.44亿元,上述两类贷款损失准备的增长与该类贷款总额增长及本集团拨备计提力度增加相关。

本集团持续加强贷款分类集中化管理,设立专职部门负责贷款分类,依据在贷款监控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对贷款进行分类,执行具有严谨有效的贷款分类制度。贷款风险分类认定流程依次为业务部门执行贷后检查、分行授信主办部门提出初步意见、分行信贷管理部门初步认定、分行风险总监审定和总行最终认定,对风险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贷款实施动态分类调整。本集团不断加大逾期贷款的化解和处置力度。2015年以来,总分行上下联动,风险板块协同业务部门,实施名单制管理,逐户制订化解方案,综合运用清收、重组、转让、核销等措施,压降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加强资产质量控制,同时进一步优化回收和逾期管理机制,做好回收及逾期分析、通报,搭建回收管理经验分享平台等。

(3)贷款损失准备的变动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贷款损失准备变动的情况列示如下:

单位:百万元

注:(1)等于在合并损益表中确认为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净额。

(2)等于已减值贷款现值经过一段时间后的增加金额,本集团确认为利息收入。

(3)包括贷款转为抵债资产而释放的贷款损失准备。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计提贷款减值准备金额分别为236.20亿元、501.70亿元、457.15亿元和351.20亿元,2015年至2017年逐年增加主要是由于本集团主动应对信用风险,着力增强风险对冲能力,同时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处置力度,尽可能多的补充损失准备,以做好核销前的准备。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分别为920.20亿元、909.03亿元、755.43亿元和604.97亿元,其中2017年末比2016年末增加153.60亿元,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分别为169.44%和2.84%,拨备覆盖率比上年末上升13.94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较上年末上升0.22个百分点。

(4)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分性的说明

报告期内,本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元

单位:百万元

单位:百万元

单位:百万元

报告期内,本集团按照审慎、真实的原则,及时、足额地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51.19%、169.44%、155.50%和167.81%,持续符合监管不低于150%的要求。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本集团截至2015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7年12月31日的会计年度财务报表进行了审计,发表了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并出具了普华永道中天审字(2016)第10057号、普华永道中天审字(2017)第10068号和普华永道中天审字(2018)第10068号的审计报告,认为本集团编制的2015年度、2016年度和2017年度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了相应的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期间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就发放贷款和垫款执行的审计程序包括对相关内部控制进行测试、选取样本进行信贷审阅和函证等。

本集团盈利能力良好,制定了有效的风险评估制度和审慎的减值准备计提模型,审慎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有效管理潜在风险,积极采取多种手段推动拨备覆盖率符合监管要求。本集团将通过授信结构调整持续优化贷款行业结构、区域结构,积极压降超限贷款及加强信贷检查及时监测控制新增风险。

此外,2014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我国财政部基于该准则于2017年3月31日更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本集团依据监管要求,于2018年1月1日启用了上述新准则进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IFRS 9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替代了旧准则当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解决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中不足及延迟的问题,加快损失的确认,相对于原有拨备计提方法更加科学、审慎。本集团采用新准则后,其减值准备计提规模与贷款信用风险的相关性更强,有利于本集团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贷款的减值准备计提,贷款拨备率将有所提高,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抵补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5)不良贷款风险的应对措施

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的贷款拨备率分别为2.72%、2.84%、2.62%和2.39%,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51.19%、169.44%、155.50%和167.81%。拨备覆盖率2016年较2015年下降12.3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为本集团为改善贷款质量,2016年加大了对存量不良贷款、逾期贷款的核销打包和化解处置力度,导致消耗贷款损失准备金较多,拨备覆盖率下降;2017年,本集团在实现效益提升的同时,继续加大拨备力度,拨备覆盖率2017年较2016年上升13.94个百分点;2018年上半年,本集团进一步严格不良贷款确认标准,主动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较2017年下降18.25个百分点。

本集团主动调整信贷资产结构、采取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提高贷款质量。本集团积极采取多种手段确保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集团的拨备覆盖率为151.19%,贷款拨备率为2.72%,均符合监管要求。

针对宏观经济环境及信用风险持续上升的严峻形势,本集团高度重视资产质量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① 加快授信结构调整

本集团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授信结构调整,坚持“大行业、大客户、大项目和高端客户”的客户定位,引导资金投向“高科技、高端制造业和高品质的服务和消费业”、“大文化、大健康和大环保”,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等领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本集团严格执行授信政策和各项制度,坚持行业、客户和区域定位,优选行业和客户,严把授信准入关,严控新增授信业务的风险暴露。

② 积极协调压退超限贷款规模

本集团组织协调风险管理部、公司银行部、金融同业部,推动压降包括批发零售业在内的行业贷款,以满足限额指标要求。同时本集团有序推进主动退出工作,主动退出计划完成情况已纳入“2017年分行风险管理综合考评指标”的考核;并将进一步明确2018年主动退出计划制定、考评工作,加大高风险客户刚性退出力度,缓释潜在信贷风险。

③ 加强信贷检查与风险监测

本集团实施年度信贷检查与授信业务后评价,着重检查重点信贷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授信业务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及以前年度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并对重点授信项目进行后评价,对分行进行现场检查或非现场检查。

④ 引入更严格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体系

本集团已于2018年1月1日启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进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新标准引入了预期信用损失法作为贷款减值的计提基础,相对于现有拨备计提方法更加审慎、科学,本集团贷款拨备率将有所提高,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抵补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4、投资

本集团投资组合包括以人民币和外币计价的上市和非上市证券,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本集团投资净额为9,165.21亿元、8,180.53亿元和5,808.96亿元,分别占总资产的16.14%、13.79 %和11.34%。本集团证券基金及权益工具投资的投资组合如下:

(下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