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今天,
我们该拥有怎样的复杂性思维?

2019-06-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社会与经济》
  信任、权力与制度
  (美) 马克·格兰诺维特 著
  罗家德 王水雄 译
  中信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读格兰诺维特《社会与经济》

⊙张若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于新时代的我们应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维以及新认识能力。今天,“信息爆炸”已成为世人的基本共识,通过一部联网的智能手机,人们就能够获得做足够多的信息,而阅读一部好书的更大意义则在于能得到思维能力和认识深度的提升,读新经济社会学奠基人、嵌入理论和弱连带优势理论提出者格兰诺维特的《社会与经济》就有这样的感觉。

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几代学者都在尝试从各自的研究出发对“如何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问题做出回答,格兰诺维特在《社会与经济》中给出的答案堪称精彩。格兰诺维特引述了大量的实证成果,不仅有他自己的成果,也穷尽了几乎当代相关的实证成果,用以论证他“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社会性的”宏大命题。

为什么经理人有时候更愿意依附于家族企业

以往是学界似乎界限分明,社会学的主流往往更强调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被制度、环境和观念体系所制约,而经济学的主流则通常被认为更倾向于强调个人偏好和理性选择的决定作用。为此,社会学家彼得·布劳、安东尼·吉登斯和经济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等人都曾试图在制度和行为之间发展出一种具有分析力度的理论。在这条学术积累的脉络上,格兰诺维特别具匠心,在批判了“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两种理论倾向后,提出了社会网络理论,在制度决定论和理性选择决定论之间找到了一个具有分析能力的理论框架,为宏观制度分析和微观行为分析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的桥梁。

在这位斯坦福大学教授看来,经济问题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中,并且与其他领域一样遭受着情感和观念的冲击。因而在这本《社会与经济》中,他详细阐述信任与欺骗的关系,如何在经济生活中建立信任关系,为什么经理人有时候更愿意依附于家族企业?什么是合适的经济行为?在博弈中,最后我们将会作出怎样的抉择?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老练的权力支配者牵着鼻子走?在社会与经济中,哪套规则是最终适合自己的?

格兰诺维特强调,在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时,要避免化约主义,即不能简单地用个体的因素(即低度社会化)或集体的因素(即高度社会化)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因为经济社会现实是复杂的,在分析人们的相关行为时,也应采用复杂思维,以给出更好的解释。具体而言,格兰诺维特认为不论是以还原主义为代表的低度社会化观点还是以功能论、文化论为代表的过度社会化观点,都暗含着一种“原子化个人”的预设,但是,“行动者事实上既不会像原子一样孤立在他们的社会脉络之外做出决定、采取行动,也不会盲从于他们刚好所属的社会文化族群为他们的特别类型所写的表演脚本。”

那么,格兰诺维特的“复杂思维”是什么呢?他认为,在分析经济社会现象及人们的相关行动时,应从“嵌入”(Embeddedness,或翻译成“镶嵌”)的观点入手:作为社会性动物的行动者都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可以简单将这些社会关系称为社会网,社会网构成了微观层次(指具体的个人)和宏观层次(指大的社会结构、制度、文化等)的中介,因此,分析与解释人们的行动,可从社会网入手,将微观与宏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个人受集体制度与文化影响,个人行为绝对不是基于个人的自利与算计就自主行动的。其实,规则与价值形塑出来的心智结构也深深影响着个人的决策,但这种影响又不是决定性的,个人对利益的考量依然会带来能动性的需求,会通过关系、圈子与人际网等社会网结构获得自主决策的空间,甚至改变集体的制度与文化。另一方面,集体的制度与文化也通过一个人身边的社会网潜移默化地形塑个人的心智结构。

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的整合

格兰诺维特之前就已运用嵌入、弱连带的优势以及结构洞等概念作了大量研究,本书是他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更为深入的探讨。作为本书的主体部分,格兰诺维特始终遵循的都是运用嵌入的理论视角,以社会网为纽带,将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联系起来。比如在第二章中,格兰诺维特重点讨论“心智结构”,指出“规则(norms)”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心智概念,是在网络之中产生并被内化为心智结构的一部分,这与吉登斯等人关于规则的论述非常接近。而格兰诺维特更为看重的是在理解网络产生的规则时,不能只看到一个有限的“小网络”,而应该注意到“小网络”可能是镶嵌在一个更大的网络之中,观察“规则”的后果,也不能只考虑对“小网络”产生的效果,而更应该注意到对更大范围产生的后果。也就是说,要将规则视为是“在更大的社会框架中出现的更大的观念结构中的元素”去分析,由此,就可能实现从微观向中观甚至宏观的整合。

顺着这样的探讨思路和分析逻辑,格兰诺维特分别讨论了经济中的信任与权力问题,他旁征博引、先破后立,深入探讨信任与权力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过,他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探讨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整合的问题:在信任方面,着重讨论在什么情境之下,微观层面的信任可以“加总”为宏观层面的宏观层面的信任;在权力方面,则讨论个人与集体之间相互支配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在心智结构、信任、权力等概念的基础之上,格兰诺维特还系统论述了更为宏观的制度问题,定义了一些特定的社会行为集合是如何执行的,以及应该如何执行。在笔者看来,社会制度作为宏观层次的概念,在格兰诺维特的理论框架中是与较为微观的心智结构概念相对应的,行动者嵌入其中的社会网络起到了联系宏观与微观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格兰诺维特特别强调制度与行动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规则的演变与运用、信任的建立与权力的运作都是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进行的,这就又回到了本书开篇的基调,拒绝化约,学会运用复杂思维。

格兰诺维特在承认权力视角下的支配关系的同时,不忘提醒读者,当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资源依赖”关系时,可能会发现“权力”视角下的不对称关系,又可以从“嵌入性的逻辑”出发找到对称性。在具体的情境中,情感的投入、信任文化的培养,都有助于让原本冷冰冰、赤裸裸的资源依赖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关系中的双方,不再从控制与服从的角度来理解双方的关系,而是认为彼此是一种依托社会网络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

简单举例来说,在现在的许多互联网企业中,雇主与员工、上级与下级之间虽然也会存在“资源依赖”的关系,但是在企业文化的营造上,往往会努力淡化传统组织中的那种权力支配关系,转而强调的往往就是情感投入与信任文化,强调“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这其实都是有利于将单一的、冷冰冰的资源依赖关系转变成为多维的、更加丰富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建立更为稳固、亲密的关系。从多个方面看,格兰诺维特对这一点的论述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嵌入性思维的运用,可以让我们看到现象的丰富性,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式,看到冷冰冰的关系中的情感因素,发现非对称关系中的对称性,由此提升认识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情境下的新现象催发新思考

然而,古语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固然能从本书的细微之处发现作者的洞见,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从本书中学到如何避免化约思维,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复杂思维分析问题,学会合理的批判和适当的拓展。例如,格兰诺维特讨论了在什么情境之下,微观层面的信任可以“加总”为宏观层面的信任。在他看来,运用社会网的概念,有助于解释微观到宏观的过程;而他在具体分析时,强调了中介性的个人关系的重要性,“如果人们能信任那些能‘间接’允诺的人,那么信任就可以扩展到比只有直接纽带才能带来的信任大得多的结构中去”。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的现象不断催发我们新的思考:借助于互联网,人们建立了许多虚拟社区,在虚拟社区中,所谓小范围的交往,有时不需要面对面,也能在网络中建立长期、频繁的互动,从而建立信任关系。所以,在笔者看来,有意思的不仅仅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拓展了“社会网”深度与广度,更在于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社会网的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建立关系时空间距离的限制,中介性的个人关系往往不一定就存在于在场空间。因此,我们在理解信任“加总”的问题时,也应该考虑到新的情境,围绕互联网作更为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