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8月3日

查看其他日期

掀开硅谷神话被长期遮蔽的那一面——读《硅谷搅局者》

2019-08-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硅谷搅局者》
  为现代世界带来关键性突破的七剑客
  (美)莱斯利·柏林 著
  王 天 译
  湛庐文化出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年6月出版

⊙杨 吉

热播的美剧《硅谷》(Silicon Valley)让外界看到了这个位于从旧金山到圣何塞101高速公路旁的科技中心的另一面。它傲慢、功利、自负、虚伪,与各国公众长期从媒体上接受的“刻板印象”——技术变革、创新驱动、经济引擎、伟大进步——形成了鲜明对比。

2013年,亚力克·伯格(Alec Berg)在开始创作这部连续剧时,初衷只是为了赢得观众的会心一笑。在他眼里,“硅谷就是一部讽刺漫画,充斥着炒作过度的技术产品和自我吹捧的企业使命宣言”。所以,在剧中可看到将愚蠢的社交应用乔装成意图改变世界的点子、制造出无法遵从指示的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吹捧只顾产品不顾后果的无人性工程师等桥段。

现实不至于如此充满戏剧性,但世人确实也看到了,脸书深陷“数据泄露”丑闻,马克·扎克伯格在国会接受质询、Uber及原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负面新闻不断、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导致人员伤亡和埃隆·马斯克陷入信任危机,更有《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约翰·卡雷鲁揭露“女版乔布斯”和她精心编织的惊天谎言,还有,高住房成本、多样性缺乏、收入不平等,都在加速初创企业者们搬离硅谷。对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敏锐地指出:“硅谷地区的美国人正在上演着自己的‘出埃及记’。”

在不断追求创业与增长,专注于实现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那一刻到来之时,有些科技业者与观察者却开始反思硅谷是否违背了初心、丢失了灵魂。事实上,就在硅谷将自身看成非凡创造力的诞生地之时,有不少人却将它视作一个“别样的存在”,一股“威胁的力量”。亚当·费舍尔的《天才谷:未删减的硅谷历史》和露西·格林的《硅谷帝国》,就为这些富有独立思考和话题价值的新观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当然,也不乏站在更为稳妥、审慎的立场,以更广阔视角来回溯硅谷历史的人。莱斯利·柏林的《硅谷搅局者》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尝试。

这位知名的硅谷历史学家选取了1969至1984年这个时间段,一个被她称为“成年之后”寻求突破、产生裂变的硅谷发展机遇期。尤其是前5年,“硅谷从一个相对不那么有名的、以微芯片产业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发展成为一架经济引擎”,与此同时,“硅谷催生了数不胜数的模仿者和新产业,引领我们我们进入了现代化世界”。自此以后,硅谷逐渐确立起了在世界范围、高新科技领域“一直被模仿,尚未被超越”的领导地位。《硅谷搅局者》试图厘清这些变化的脉络。

由此出发,与选择那些活跃在台前、长期享受鲜花与掌声的明星企业家为主角的主流视角不同,柏林将视角切换至一批站在幕后,未必受公众关注但参与硅谷建设、奠定其基调的行业先锋。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传奇、英雄,更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先驱。偏偏这些人对当下的公众而言多是陌生的——罗伯特·泰勒、艾伦·奥尔康、福恩·阿尔瓦雷斯、迈克·马库拉、尼尔斯·莱默斯、桑德拉·库尔茨格、罗伯特·斯旺盛——这7个人构成了《硅谷搅局者》的集体叙事,向读者提供了若干鲜为人知的历史切面。中译本将“Troublemakers”译成“搅局者”,这一点有待商榷。事实上,他们恰恰是克里斯坦森笔下“颠覆式创新”的典范,不仅没有“制造麻烦”(如果对旧秩序的维系者、既得利益的享有者而言,可能会有这点意思),反而是硅谷气质的塑造者、局面的开创者以及方向的引领者。

柏林表示,她之所以写这七个人的创业故事,是因为“他们的为人,以及他们的工作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他们引人入胜的故事是建立硅谷的这股力量的直接例证,其回响也将继续萦绕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之中”。在柏林的笔下,这些人的品德、成就与影响被一一揭示,也为硅谷史话补录了更多意趣无穷的掌故。在这部史料翔实、细节丰富的传记里,罗伯特·泰勒等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性格饱满。像泰勒如何启动互联网的前身——一个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内部用来信息沟通联络的通讯网络——阿帕网,在此之外,他策划了个人计算机的设计;迈克·马库拉辗转从仙童到英特尔再到苹果公司,担任后者的第一任董事长,亲历、见证乃至部分主导了苹果公司的第一波崛起。在市面上通行且流行的多种苹果企业史读本中,史蒂夫·乔布斯的光芒太盛,一度盖过了其他苹果的开创之人。还有桑德拉·库尔茨格,被形容为“硅谷女王”(不是我们熟知的卡罗尔·巴茨或戴安·格林),她创立了ASK计算机系统公司任董事长兼CEO,并将之打造成世界上第十大独立软件供应商之一,她也是首位带领科技公司上市的女性,一手把贝尔实验室带进现代计算机时代。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她比脸书现任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向前一步”更多也更早。

至于艾伦·奥尔康、福恩·阿尔瓦雷斯、尼尔斯·赖默斯、罗伯特·斯旺森,他们分别在电子游戏(当年作为爆款的《乒乓》游戏设计者、游戏公司雅达利的联合创始人)、IT生产、生命科技(推动了重组DNA技术、核磁共振的开发)、生物技术(一手缔造基因泰克公司,人工合成胰岛素市场首要开拓者)四大领域居功至伟。柏林的这些记录提醒世人不该忘记这些硅谷拓荒、进步期的先驱,也再次确认了如下事实:硅谷不光只有雅虎、苹果、脸书、特斯拉……

似乎也早已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读有关硅谷发展沿革的作品,世人总会期待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性内容,这都免不了提炼硅谷特质、硅谷精神或硅谷何以成功等观点。对柏林的写作,人们亦有如此期待。柏林说,“搅局者”虽然不总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但他们有两点共性:坚持与无畏,这两个品质成就了硅谷的“搅局者精神”。在《硅谷搅局者》的一次发布会上,柏林补充说,硅谷成功有两个秘诀:一是大量移民。他们占了硅谷的科技和工程类岗位、拥有本科学历以上的人里的约三分之二,在硅谷所有行业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有将近一半出生在美国以外。硅谷的家庭中,有一半内部交流语言不是英语。可以说,没有移民就没有硅谷。二是“传帮带”。硅谷之所以不断地领先、不断地往前走,就是因为前辈们在成功之时不忘回头伸出手来提携后进。当一代人成功以后,他们会转而为下一代企业家提供财力和管理经验上的支持,这是硅谷能持续成功最重要、却又是自发形成的传统。柏林特别引用了乔布斯在其著名的斯坦福开学典礼演讲中的话:“我觉得自己对不起前一代创业者,因为我丢掉了他们传给我的接力棒。”

然而,这样的归纳终归是简单了些。许多相关专家、学者都认为硅谷的成功远不止柏林总结的那几点。就连柏林本人就曾在以前发表的文章罗列了硅谷崛起背后的三个秘密:技术、文化和资本。在这三个力量之外,她还加了一项“变革”。她认为变革对于这一区域的长盛不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天才谷》有些论述极为相似的是,柏林也认为将硅谷团结起来、凝聚成力的并不是什么“伟大的想法或愿景使命”,而是“潜在的生态系统和经济基础设施”,也就是从斯坦福等名校流向硅谷的人才及从硅谷喷涌而出的资本。都说硅谷人抱着改变世界的初心而去,赚钱只是顺道的结果,其实不然,创业者的初衷往往是奔着有利可图和财务自由去的。

当经由大众传媒对硅谷美化包装、有计划地传播,公众不免混淆理想图景与现实准则的界限,于是自然产生偏见、误解。是时候揭穿硅谷的“神话”与“迷思”了,让它还原到较为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