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12月13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严堵年末突击交易

2019-12-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谭浩俊

每到年底,总会出现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出售土地、房产等资产来解决亏损的突击交易。今年,上交所对突击交易的监管已初见成效。截至目前,疑似保壳交易有20余单,疑似资金套现交易有10余单,在市场公开约束下,部分公司已取消或调整了一些明显不当的突击交易。其中,有公司拟向关联方拟建项目涉及百亿元跨境投资,经多轮监管问询,交易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浮出水面,公司也最终决定取消增资方案。

突击交易,就是到了年末,一些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为保壳或扮靓业绩,向关联方输送利益等,通过资产突击处置、寻求政府补贴、以现金购买关联方资产等行为。有的上市公司高溢价将下属资产卖给关联方,回头等过几年再试图悄悄买回。也许,站在市场角度分析,出售和转让资产等,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但频繁的资产转让及通过资产转让等保壳、扮靓业绩、输送利益,显然不是发展健康的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更不是上市公司质量意识的体现。真正重视质量的上市公司,必定会把重心放在做强主业、推动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不断加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努力适应市场变化,大力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核心竞争力。而依靠转让资产等特殊办法来保壳或扮靓业绩,则完全背离了企业上市的目标,也背离了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要求。

也正因为如此,加强对上市公司年底突击交易的检查和约束,是提高、夯实上市公司质量非常重要的手段。在严厉监管下,留给那些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上市公司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好好努力,做好主业,做精产品,做优业绩,做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么持续亏损,自动退市,告别资本市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路可走。

对如何防止突击交易,有种观点认为,如果监管过严,可能会使更多企业退市,会给投资者带来伤害。殊不知,让已经连年亏损、无力回天的上市公司以突击交易手段装饰业绩继续留在股市,对投资者的伤害更大,对市场的伤害也更大。

为更严厉监管突击交易,不妨考虑采取强化保壳交易应用税收约束的措施,对保壳交易强化市场约束,年报审计机构当紧盯上市公司保壳交易的收入、利润确认等问题,对会计准则运用错误的应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还可以考虑改变交易所上市年费征收标准,对屡受监管处罚的上市公司在正常标准基础上提升几倍甚至几十倍年费,加大壳股生存压力。

至于年底有些地方政府突击补贴企业,是否也能认定为突击交易,有待各方深入研究探讨。

(作者系资深市场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