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 封面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12月25日

查看其他日期

新经济托起就业一片天

2019-12-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记者 梁敏 ○编辑 林坚

“今天中午跑了26个单,挣了200多元,忙到现在才吃饭。”21岁的安徽小伙小凯靠在摩托车旁,边吃泡面边拿出手机查看附近地图和小区情况。今年刚入行做外卖骑手的他,希望尽快熟悉路况多接些单子。

小凯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数百万骑手们每天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新经济崛起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他们共同书写了一份2019年就业满分答卷: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79万人,提前实现全年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

服务业崛起,

稳就业有了“源头活水”

今年“双十一”,仅64分钟,天猫平台的成交额就突破1000亿元;一天时间,仅美团外卖一家平台的日订单量就可超过3000万单,滴滴出行最高峰值订单量超过3700万单……

每一次“指尖轻触”用时不过几秒,背后却是数以千万计的从业人员提供服务支撑。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享经济参与提供服务者约有7500万人。

“新技术、新经济推动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平台型就业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迅猛发展,成为就业形势稳定的得力‘助手’。”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程杰说。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持续巩固,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更强,成为稳就业的源头活水。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就业形势仍保持稳定,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经济转型过程中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说。

自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工业,至今年前三季度,这一占比已经攀升至54%。与之相匹配的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1亿人,就业“蓄水池”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双创”火爆, 稳就业有了新引擎

1991年出生的易昊翔,2014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就带领以“90后”成员为主的科技创业团队,研发脑电波技术产品。如今,像他这样驻扎在杭州梦想小镇的创业人才有几万人。

同样是“90后”,在北京读完大学的张海选择回到家乡湖南麻阳开始电商创业,卖起了冰糖橙。短短3年时间,他的网店卖出上千万斤麻阳冰糖橙,解决了当地100多人就业。

两位“90后”的创业故事只是全国创业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开展,新设立的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今年前10月,我国日均新设企业1.97万户,如果加上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均新设市场主体达6.42万户。

“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持续显现,正成为拉动就业的新引擎。”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指出,新动能持续增长,对新增就业的支撑能力达到了三分之二。

一份来自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上万家创业孵化机构带动了395万人就业,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进一步发挥。

在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身上,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更为显著。自2016年以来,国家开展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亮出了3年工作成绩单:341个试点地区返乡创业人员达到近200万,带动就业人数超过700万;在试点地区带动下,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800万,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3000万左右。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