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20年

3月30日

查看其他日期

人们在风平浪静时
往往会忘记惊涛骇浪

2020-03-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3》
  姜建清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3月出版

⊙姜建清

《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1》和《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2》在面世后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许多读者问我:为何你会对金融史和银行史感兴趣呢?历史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银行史是让银行家警醒的学问。我们在金融史的学习与研究中,回顾银行业的兴衰成败,剖析惊心动魄的风险案例,追思危机酿成的深层原因,进而对银行经营及风险有了更深的领悟。

从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岗位退下后,我一直想做一件力所能及又感兴趣的事情,于是接续了对银行史和金融史的研究和写作。与前两册一样,第三册秉承了我以往的写作风格,以币章为索引展开金融史的漫谈。有所区别的是,第三册有了更多的冷静思考。在从微观视角研究金融个体发展及运营规律的同时,也从更开阔和久远的历史视野来探索金融本源,思考金融从哪来、为了谁、往哪去的宗旨与目标。

我写本书的时候正是全球金融危机10周年之际。回想2008年那场刻骨铭心的危机,我至今心有余悸。人们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往往会忘记惊涛骇浪的时刻。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教训。在全球金融危机10周年后,人们依然看到,全球经济和金融结构不平衡没有改变,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模式没有调整,消费、储蓄、投资和贸易失衡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大而不能倒”的现象愈演愈烈,债务杠杆仍居高不下。被惩罚的借款人和债权人并没有因担心和害怕而降低其债务水平。2018年首季,全球债务已攀升至247万亿美元新高,占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了318%,远超出150%的警戒线水平。全球过度信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加剧了经济结构和资产价格的失衡,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政策在为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点燃导火索。

货币超发与债务激增的根源还要从早期的金匠说起。我在文中讲到,由于金匠的获利动机,存放金银的收据成为最早的银行券或纸币,成为银行信用货币创造机制的起源。金匠的收据演变为银行纸币,全额准备金演变为部分准备金,金匠演变为银行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被这些富于冒险精神的金匠创造出来了,不过风险也蕴含其中。头破血流的金匠和“断裂(rupt)”的“长凳(bank)”给英语留下了一个生动的词语——“破产”(bankrupt)。2018年,全世界政府债务、企业债务以及家庭和个人债务的总和已达247万亿美元,全世界流通硬币、纸币、股票账户资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汇票等广义货币的总量约为90万亿美元。而全世界已经开采的黄金只有18万吨,折算约8.6万亿美元。这一巨大的差额,就是从17世纪开始由现代金匠偷偷“签发”出来的。在货币发行完全脱离黄金储备和将国家信誉作为“储备”的现代金融时代,遭遇破产及头破血流的是“脱锚”滥发货币国家的中央银行和政府。

世界金融沧桑变迁,成功银行的故事大致相同,失败的银行却各有各的故事。美国伊利诺伊大陆银行曾是美国第六大银行,被评为美国“最优秀的银行”——穆迪AAA评级。该银行也是一家普通的“邻家”银行,走的是司空见惯的传统银行套路——追求规模扩张,追求市场份额。然而,该银行过量的信贷投放和急剧的资产扩张造成了银行资产负债和流动性失衡。在外部因素的激发下,流动性危机形成并爆发,该银行成为“大而不能倒”的首个案例。直到20年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人们才明白美国伊利诺伊大陆银行危机是预警、前奏。当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拯救美国伊利诺伊大陆银行就是“大而不能倒”的危险开端,因为保险公司愚蠢地拯救了不该拯救的投资者,以致让人们对风险“无所畏惧”,这是2008年的世纪金融悲剧的诱因之一。

危机爆发10年后,没想到率先批评“大而不能倒”的欧美金融界却“南辕北辙”、逆势而行,持续提高本国银行业的集中度。除中国外,全球主要经济体前五大银行的市场占比均提高到50%以上。有些国家的前五大银行的市场占比甚至高达90%。产生这一悖论的根源是什么呢?我在书中对竞争理论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并呼吁竞争理论应在新的竞争实践下进行创新。

具有160多年历史的美国富国银行曾是头顶耀眼光环的金融“模范生”,受到全球“富强粉”的热捧,站在粉丝最前排的就是著名投资家巴菲特。然而,这家以马车为图腾的银行却忘记了马车需要缰绳,汽车需要刹车,银行需要管控。这家银行忽视了银行的信托责任,私开“幽灵账户”,挪用客户资金,跌进了危机漩涡,导致其董事长惨淡下课。富国银行奉为圭臬的“交叉销售”激励也受到质疑。典型的道德风险案例还有葡萄牙圣灵商业银行案例。这家逾150年的家族金融帝国,往昔如日中天,最终圣灵不佑、瞬间崩溃。大厦崩溃是从底部砖块的挪移开始的。葡萄牙圣灵商业银行隐瞒关联交易,涉嫌连串丑闻,模糊家族与银行利益的界限,在公司治理、透明度披露方面弊端百出,最终导致银行破产倒闭。在金融危机中奄奄一息的还有全世界最古老的银行,即1472年从意大利当铺起家的锡耶纳银行。该银行在成立初期发放了7 392笔贷款,平均单笔贷款只有1弗罗林。金融业是“马拉松”行业,这家跑了540多年马拉松的锡耶纳银行按理说是业内好手,可惜在20世纪90年代后连续十几年的激情奔跑中耗尽了体能。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之时,锡耶纳银行的疾病终于迸发了。巨额亏损和不良资产使锡耶纳银行成为欧洲银行业中最糟糕的银行。其病因是众多因素积累而成的:经济失衡,债务高企,制度缺陷,经营失误,政策异见,决策迟缓。这些案例一次次在告诫我们,银行发展始终存在发展与风险之间的权衡,速度、效益、质量之间的权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权衡,以及做强、做优、做久三者之间的权衡。然而,战略选择知易行难。在风险没有爆发的漫长阶段,又有多少人有战略定力呢?正因为战略选择如此艰难,历史上盛极而衰的银行才比比皆是。

金融历史不仅是过去完成式,更是现在进行式和将来式;不仅体现在书本上的文字中,更能在真情实景中重现。鉴往知来,知行合一,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本文系作者为《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3》所写的序言,本报有所删减,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