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新闻·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20年

4月21日

查看其他日期

宏润建设董事长郑宏舫:做一项工程 树一个标杆
交一方朋友

2020-04-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宏润建设董事长郑宏舫:

做一项工程 树一个标杆

交一方朋友

(上接1版)

对于这段“从0到1”的经历,郑宏舫感慨道:“那个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我的回答是,一旦把项目做坏,要返工,那么客户下次就不会找我们了。做不好的结局,就是被上海扫地出门。”

纳新:从“道桥年代”迈向地铁时代

走稳了第一步,雄心勃勃的商业构想才能铺展开来。能打“硬仗”、打“漂亮仗”,让宏润建设成为国家住建部核准的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但快人一步的郑宏舫察觉到,市政项目的总体量有限。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下,转型刻不容缓。

谈改变,看似简单,但找到方向却非易事。就在郑宏舫陷入迷茫时,一次国外之旅激活了这名甬商的商业嗅觉。“那次,我发现全世界都有地铁。但同时期,国内仅北京和上海有为数不多的地铁线。所以,我决定把地铁工程作为宏润的发展新方向。”

把思路转换成现实,是一个颇费周折的过程。“进入新市场,我们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资质问题。拿不到轨道交通资质,就代表了连投标资格都没有。”脑经活络的郑宏舫想到,既然靠自身无法达成目标,与有资质的合作方联手拿项目或许可行。

“于是,我们找到上海隧道公司合作投标上海8号线两个车站。中标之后,我提出,项目由他们指导,宏润负责交管理费和实际操作。就这样,我们完成了在上海的第一个轨道交通项目。”郑宏舫说。

郑宏舫并不是一个着急下决定的人,但一旦想法生成便会迅速执行。比如说,在投资硬件设备这件事上,他明白,谁拥有了盾构机,就拥有了更大的中标可能,更何况是在特别注重企业资质和资历的大型工程领域。而当时的市场状况是,一台盾构设备的价格高达千万元,民营企业自主重金购买盾构机是一件相当“轰动”的事情。

“从建设上海地铁线开始,我们就自觉地、与时俱进地壮大自身。在买设备、更新技术方面特别舍得花钱。”郑宏舫说。2005年,宏润建设与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盾构机购销协议,一口气买下两台盾构机。随着轨道工程量的不断增长,大手笔购买盾构机等硬件设备更是宏润建设的日常事项。

“公司上市后,郑董亲自主抓的一件事,就是不断买入盾构机。”宏润建设一名老员工透露,郑宏舫在业界是出了名的技术“狂人”,对项目技术和质量的要求相当苛刻。

“地铁轨道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打地洞、砌水泥,其中蕴含的技术工艺含量不亚于造一辆地铁。这些超级工程往往是肩负民生大计的重点项目,所以重金买设备、‘吹毛求疵’地求质量,这些做法都不为过。”郑宏舫说,现阶段,宏润建设在地铁轨道工程上的设备储备已颇具实力:拥有41台盾构机、2台大型成槽机等轨交施工设备。作为国内第一家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盾构施工的民营企业,宏润建设的轨道交通工程已进入全国18个城市,2019年完成盾构掘进35.5公里。

此外,经过多年的市场历练和积淀,宏润建设目前已具备了地上、地面、地下全方位的建筑工程施工能力。公司业务版图清晰可见:道路、桥梁建设占产值30%左右;土建房建占30%左右;轨道交通占40%左右。

圆梦:得人才者得天下

千年古镇朱家角旁,大淀湖畔,这是宏润建设于2018年投资创立的上海宏润博源学校所在地。据郑宏舫介绍,这所国际学校,主要培养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且有意向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为其提供双语或全英文的大学前课程(包括AP课程)学习。

“我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一种遗憾。现在公司员工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务工者,我想给他们的孩子更好的教育机会。”谈及投资教育领域初衷,郑宏舫坦言,企业盲目投资,资金链断了企业就没了,宏润不做归零企业,投资要可持续。而投资人才是企业发展、民族创新、国家富强的关键。“上海宏润博源学校的创立,既能为公司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科技类人才,又能为国家打造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实际上,投资国际学校,只是郑宏舫表达对人才、对教育重视做法中最夺目的一举。“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与其从外部引进人才,不如靠自身培养人才。”他透露,此前,宏润建设还通过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合作,建立了以院校接收、内部培养为重点,社会招聘高端、技能人才为辅助的多渠道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国内外技术交流、大专院校专业学习、施工现场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种种落在实处的举措,也令宏润建设在科技创新上屡屡夺魁。2019年1月,公司参与完成的“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科技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此外,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宏润建设,其承建的上海青草沙输水项目和杭州地铁、宁波地铁分别获上海市、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拥有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93项。

在郑宏舫看来,得人才者得市场、得天下,“想要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和技术,必须在教育方面多下功夫,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