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要闻  查看版面PDF

2020年

4月27日

查看其他日期

坚守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初心
“特色竞争力+价值创造力”
化解冲击

2020-04-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1版)

在浙商银行的贷款结构中,民营、小微企业占比较高。截至2019年末,浙商银行民企和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比重分别为55.06%和11.14%。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比16.8%,居主要全国性商业银行首位。

特别是,在大行以低价向小微领域的大力投放下,浙商银行去年小微贷款投放仍保持21.71%的快速增长。“去年确实面临压力,有部分客户被替换。”沈仁康坦言,浙商银行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巩固市场,结果还是比较好的。

今年,浙商银行如何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完成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目标?

沈仁康向记者表示,一是继续加大资源保障力度,总行将持续优先保障服务小微企业的资源需求;二是通过平台化、线上化服务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使得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便捷度进一步提升;三是持续完善产品体系。

民营、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助推器”“毛细血管”,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尽管浙商银行小微贷款不良率仅在1.01%,但总的不良率水平却在抬头,去年末为1.37%(今年一季度末为1.42%),引发市场关注。

沈仁康分析说,原因在于:一是外部因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转型中,有部分企业必然要出清,这最终会反映在银行体系中。二是内部因素,一方面监管对不良认定更严;另一方面是自身更严格的风控要求,不良率上升在预期之内,但仍处于上市银行的较低水平。

而今年,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管理压力。

沈仁康开出的“方子”包括:首先,完善与平台化服务战略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要坚持“小额分散”原则,有效管控大额授信风险。三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集中管理等措施来化解不良。四是加大出清力度,有序推进核销工作。五是提升运用金融科技管控风险的能力。

“经济发展确实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关键在于如何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加大主动管理力度来管控好风险。我们有信心把不良控制在合理的水平。”沈仁康表示。

促金融科技:推进全行业务应用

除了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鲜明特色,近年来,金融科技也逐步成为浙商银行另一张“名片”。

沈仁康对此深有感触。他说:“2014年7月,我调任浙商银行,当时业界普遍认为,银行的‘紧日子’已经来了,浙商银行亟需找到一条转型发展的路子。”

目前,金融科技已在浙商银行业务中有着重要应用,特别是区块链技术。浙商银行据此推出应收款链平台,直指供应链中的应收账款沉淀难题。“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核心企业确认账款后,能增强合同的约束性。”沈仁康说,对银行来说,这解决了很多风控难题。

疫情防控期间,正是在金融科技加持下,浙商银行平台化服务战略优势尽显。线上化、平台化的金融服务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围绕核心企业做活了供应链、产业链,帮助企业保住订单、恢复生产。浙商银行将大力完善相关业务和产品,把金融科技应用到各业务板块,贯穿至风险控制、内部协同管理等环节。

市场人士认为,金融科技在银行业务中创新应用,有助于提升估值。而在沈仁康看来,银行的价值最终要得到市场认可,关键在于银行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能力。

最近几年,大部分上市银行估值一直处在低点,浙商银行也不例外。对此,沈仁康表示,首先仍要保持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战略定力;同时,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客户的价值,并建立与平台化服务相适应的授信评审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只有服务好民营、小微,才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最终提升浙商银行的特色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沈仁康说,“浙商银行的价值会得到进一步体现,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