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版 新闻·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20年

8月31日

查看其他日期

激活锂电池!
杭可科技
进击新能源汽车黄金时代

2020-08-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1版)

1984年,曹骥创办杭可仪并担任厂长,主要从事实验室用老化筛选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1998年前后,杭可仪开始研发锂离子电池后处理设备,主要是充放电机。之后,公司相继研发成功了首台64通道圆柱锂电池化成设备、3C软包512聚合物化成设备等产品。2000年产品首次进入东莞ATL,2001年产品首次进入天津力神,2005年产品首次进入索尼公司,2007年产品首次进入三星,2010年产品首次进入LG,2011年,杭可仪剥离民用锂电业务,单独设立了杭可科技。

有了无数的“第一次”后,如今的杭可科技是国内极少数可以整机成套设备出口,并与日本、韩国等主要锂离子电池生产商紧密合作的后处理设备厂商之一。

2019年7月,公司登陆科创板。

“上市只是起点。”曹骥表示,杭可将借助资本市场的东风,整合资源,通过募投项目的建设扩大产能和提升研发能力,积极开拓市场,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为全球范围内的锂电企业提供优质的锂离子电池后处理设备。

一个小插曲是,在闯关科创板之前,杭可科技曾递交了主板IPO申请。“听闻开设科创板之后,我几乎没有犹豫,决定转到科创板来上市。当时,内部还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曹骥笑着对记者说,让他坚定“转板”的原因,是对于科创板定位和前景的认可,“现在回头看,这个选择肯定是对的。”

科创板对杭可有何改变?“我们这些老企业家,可能以前一个人说话、决策成了习惯,对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科创板规则有点不适应。我们正在努力改变,利用好科创板平台,把企业做得更好。”曹骥说,“这也是一种倒逼,要求杭可不犯错误,专注主业。”

杭可科技三厂的旁边,高耸的吊机正隆隆运转,一幢研发大楼将在此地矗立。“锂电池生产线的未来应该是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要像瓶装矿泉水一样滚动出来,后端设备方面还有很大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空间,研发必须跟上。”曹骥说。

“这么多年,杭可始终与国内外同行密切合作,使企业保持在行业内的技术先进水平,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组建四个研究所、20个项目团队、400多名研发工程师、200多名专业售后服务人员,具备强大的研发、生产、安装、售后能力。”曹骥表示。

资料显示,公司2018年末研发人员共有273名,2019年增加到了344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比例提升明显,且公司2019年研发费用比上一年增长近30%。杭可科技上市后,向100多名员工实施了股权激励,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每股10元,公司目前最新股价已高达60元。

“一定要让员工先尝到甜味。现在,我们还在招兵买马,扩充研发人员队伍!”曹骥说。

抢抓扩产风口

不难理解,后处理设备产业与下游锂离子电池制造产业深度融合、密不可分,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景气度休戚相关。

第三方机构最新数据显示,受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拉动,上半年国内锂电池产量和出货量都同比有所增长。与此同时,新老锂电池企业加大投资,今年1至7月,共有37个动力电池扩产项目。

“锂电池企业正经历第三轮扩产潮。”曹骥说,经历前两轮扩产后,锂电池生产企业集中度增强,对上游装备企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在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吸引下,全球主要锂离子电池生产商以及上游电池材料生产商逐步将生产线向中国转移。近年,主要企业纷纷加快在中国布局步伐,全球锂电池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偏移。

据介绍,2014年以来,全球锂电池新增投资的近八成集中在中国,韩国三星、韩国LG、韩国SK、日本索尼等跨国企业积极在中国布局锂离子动力电池。这对于杭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风口。

此外,随着锂电类下游产品的更新换代,电池制造商和后处理系统提供商之间将会更加紧密协作,加快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从过去的5-8年的更换周期到目前的3-5年的更换周期,以适应于新技术、新工艺。

杭可的产品还配套于韩国三星、LG、日本村田等公司在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工厂的锂离子电池生产线。2017-2020年间,LG在波兰的70GWh超级电池公司20多条生产线的整线后处理系统,是杭可科技“出海”的成功案例,给有意在欧美等地建厂的企业提供了样板。“市场布局方面,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杭可正实施‘走出去’战略。”曹骥表示,公司考虑在美国、德国、瑞典、印度等地设立公司,跟随客户脚步,持续在国际主要锂电市场布局,提升全球范围内的销售能力。

“锂电池正处于‘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期,会迎来一波大的发展。未来,杭可的后处理设备将反向输出欧美市场,会有非常大的空间,可能是颠覆性的。我们希望做一个样板。”曹骥说,“对杭可来说,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抓住,把自己打造成全球锂电设备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