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不要忽视
人工智能
背后的“隐身人”——读《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

2021-01-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
  (美)玛丽· L.格雷西达尔特·苏里 著
  左安浦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胡艳丽

人工智能正在逐渐变得强大,我们以为它无所不能,但事实远非如此。一大群“销声匿迹”于互联网背后的影子人,默默地完成了那些人们误以为是机器完成的工作。人工智能的无限荣耀,有一半归因于它冒名顶替了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人的劳动正被机器冒名顶替

当公共服务平台兴起,软件工程师便可以在程序设计中,加入一些需要由人来操作完成的程序。以“共享经济”中的优步为例,一个乘客和一个司机,在实现下单、接单操作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中间步骤即“实时ID检查”来进行衔接,以确认开车的司机与系统中实名注册者为同一个人。人们往往以为机器可以自动识别,但实际上由于司机的发型、胡须长度,或是化妆等原因都会导致机器判断失灵,这个时候完成这个授权确认的,便是隐于程序后面的互联网“影子人”,也被称为互联网“幽灵”,正是他们瞬间代机器作出了判断。

在《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一书中,来自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研究员,历经5年跨界研究,通过200余次实地访谈和万余份问卷调查,联手揭示了隐于互联网背后的“幽灵”工作奥秘,以及庞大的幽灵群体真实现状。这群“隐身人”,借助互联网“按需工作”平台,寻找任务并快速作业,正是他们让我们的各种互联网应用显得那么智能。

比如,作者在书的引言中举了这样的例子,琼为了照顾无法独自生活的老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全职工作,开始通过“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在线领取工作,琼主要选择的工作为“审查图片”,为图片贴上标签。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工作,是因为机器到目前为止,并不能准确识别图片。比如,图片中究竟是人类的大拇指、一棵植物,还是其他,为了“互联网净化”,还是需要人工来进行判断。

琼已经拥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每天挤出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可以赚到大约40美元。这样的工作令人羡慕吗?初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很美妙。琼可以足不出户自由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按件计酬多劳多得,还不用受老板的控制,不用周旋于各种人际关系之中。但如果你真正深入到她们的工作现场就会发现,在机器和算法面前,真正被雇佣的人类“被困在系统里”,这些算法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接受任何解释、排除所有意外,它们正在一步步去人性,将人视同为无差别机器,将千差万别的现实环境视同为无差异化标准环境。

互联网影子人的多重困境

每一个依托互联网平台接受任务的人,面对的是算法残酷、系统不稳定,以及雇佣者成本转移、缺乏有效法律保护等多重困境。

所谓算法残酷,并非程序设计者有意为之,而是由于程序的过度理性,摒弃了人的丰富性和现实的多样性。众所周知,现实世界错综复杂,要想让世界看上去清晰明了,找出规律,就必须舍弃掉一些变量,把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统一到一个标准评判体系中进行运算、衡量。此中,误判、误伤甚至误杀已是必然。

比如,一个雇佣者,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了一项任务,并设定了受雇者的资质门槛,比如从业时间、学历、资质等,但很多时候,有经验、能实操者未必是专业出身,他恰恰拿不出用以证明自身能力的相关证书,空有一身技能却被简单的“算法残酷”隔离在准入之门外面。再比如一个自媒体平台,要求发布者所发文章为原创,并在后台设定原创的审定标准,而后一批原创作者的文章被纷纷判定为抄袭,对作品进行下架或限流处理,但问题并非出在创作者身上,而是程序的“不智能”,它并不能准确判断哪些文章为创作者所有,创作者被迫陷入了如何证明自己是自己的怪圈。

我们以为系统公正、机器永远不会出错,但事实恰恰相反,机器和系统在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也会如人一般“情绪崩溃”“身体崩溃”。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琼,她在工作中没有犯任何错误的前提下,只是由于系统失灵而导致账号被冻结,没有人向她解释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这种状态会持续多久,她甚至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重新投入这项工作。再比如,某一地区的个别工人在按需平台申请到即时工作后,由于各种原因工作成果欠佳,生成了不良的信用记录,但因程序设计,系统却将这一地区的工人全都列入了不可信名单,无形中剥夺了很多人的工作机会。这些无法申请此项工作的人,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们在系统中经历了什么,他们被贴上了怎样的歧视性标签。这种无妄之灾,来得毫无预兆,而寻找工作的网络工人却毫无还手之力。

互联网让地球成为一个村庄,但这个村庄却贫富不均。作为雇佣者永远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愿意低价从事劳动的互联网工人,贫困地区的互联网工人是互联网巨头和雇用企业的饕餮盛宴,他们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一旦平台上有待遇相对优厚的工作放出,立即就会被蹲点守候的人抢走。为此,很多人不得不困守在系统里,生怕错过了一闪而逝的机会。

看似自由、无拘无束的互联网自由职业者,其实并不自由,还需承担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且无处申诉,在现有劳动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互联网影子工人如幽灵一般,徘徊在法律保护体系之外。他们不是企业签订合同的正式员工,除了计件工资,不但得不到任何福利保障,还要承受企业的转嫁成本。

在传统的用工模式下,一家企业除了向员工支付工资外,还有很多其他成本开支,比如招聘、培训费用,提供工作场所、保障工作物资,以及支付社会保险、提供工会福利等。但在互联网平台上,企业只需支付平台中介费用及受雇者的计件工资。假如企业单方判定受雇者工作质量不合格,或者将其评定为较低的完成等级,都会减少企业的实际支出。这就相当于将应由企业承担的成本外化到了受雇佣的工人身上。

作者展开的网络调查显示,这些遍布于世界各地的互联网影子工人,为了彼此交流工作经验、分享寻找工作的技巧,还建立了网络虚拟茶水间,自助交流。他们为寻找工作、掌握工作技能、交流工作经验所花费的时间,都成了他们付出的沉默成本。这支活跃在互联网上的隐形工作队伍,哪里有工作机会就涌向哪里,为了适应企业不断提升的工作要求和不断降低的工资支出,他们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并时刻在互联网上保持着警觉,将孤立无援称为独立自主,将被无故克扣的工资称作“技术错误”。当朝九晚五的全职工作,逐渐被“自由”在家的独立工作模式所替代,很多人才惊觉,原来在家工作得到的是更深的束缚。

新雇佣生态下的秩序构建

该书的两位作者在揭示一系列的问题之后,又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方式走进互联网工人的真实世界,了解他们的心声。很多人从事互联网影子工作,除了为谋取经济利益外,也有其他考量。比如为自己提供一份业余兼职,给自己的生活添加双重保障;快速获得工作经验、得到技能提升;以此为契机,想办法进一步接触用工单位,实现由影子人到前台工作人员甚至高管的华丽升级等。其中,也不乏成功者。然而,更多的将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依然在努力调适自己,尽量摆脱按需平台对人的捆绑,并通过重建工作中的社交,从孤独中来回到社会群体中去,避免孤军奋战。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商业模式、办公模式、合作模式转型,越来越多的人将被“自由”,这些人的权益将如何保护?即使互联网企业公开宣称“不作恶”让科技向善,并通过优化程序设计来平衡雇佣双方的关系,但显然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事情并不能仅仅依靠口号来解决。一种新兴的、涉及多方关系的雇佣新生态,若想持久良性运行,需要更多社会层面、法治层面,甚至国际公约层面的援助。社会变革既需要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同时也需要法治的解决方案。

在书的最后,作者围绕“未来,我们可以做什么”展开了探讨。人类的工作在很多人工智能领域,仍有着不可替代性,需要庞大的人力队伍支撑,他们隐于机器背后,同程序一起为大众提供服务,让这个社会越来越智能化和人性化。对于现实中面临的种种由于机器、设计、程序、文化、法律真空、信息不对称等带来的诸多弊端,均需一步步破解,以便让后来者减少从业摩擦,顺畅地为社会、为自己贡献价值。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包括协作、按需茶水间、提供共享工作区、为幽灵工作启动快闪团队、建立行业联合工会、出台相应法律、对平台服务企业建立问责机制等十项解决方案,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正如作者所言,把幽灵工作从影子中拉出来,需要企业主、政策制定者、消费者和公民携手共进,需要用我们的集体意志重新调整就业,朝着一个共同的未来前进,意识到我们必须相互作出有价值的贡献。法制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建立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问题提出,让隐于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浮出水面,所有的难题并非没有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