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经济太重要,不能只丢给经济学家

2021-03-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读《每个人的经济学》

◎夏学杰

《每个人的经济学》是写给大众的经济学普及之作。作者张夏准,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研究领域为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角色和全球化等,著有《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关于资本主义,他们没告诉你的23件事》。张夏准致力于向大众普及经济学,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他甚至在自己的上一本书《关于资本主义,他们没告诉你的23件事》中说,经济学有95%都是常识,只是用各种专业术语和数学让其变得看起来很难罢了。他表示,每一个负责任的公民都需要学点经济学,对各种经济论点都予以关注,并培养批判能力,从而能够在给定的经济环境下,根据此环境下的道德观和政治目标,判断哪一种论点最说得通。为此,作者在本书《序言》中写道:“这要求经济学读物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讨论经济学,而我相信,这本书就是。”

本书写得相当简洁明确,对诸多经济领域问题,作者敢于简洁明了地亮出自己的认识与判断,而不是怕说得不够周全而模棱两可。

经济学并不是一门自然科学

张夏准认为,经济学是政治争论,它现在不是科学,将来也不会是;经济学没有客观真理,总是夹杂政治判断,还往往涉及道德判断。

这些观点倒也不怎么新鲜,因为凯恩斯早就有说过:“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道德科学,而不是一门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它采用了反省和价值判断。”不过,在经济学家欲以经济规律阐释万事万物的当下,作者此时在书中对此进行了大张旗鼓地回怼,多少也有些抗争的意味。他认为,经济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物理或者化学那种意义上的科学,并且将这个观点始终贯穿全书。

他建议,当人们面对一个经济主张时,先要问一个老问题:“谁获益?”有时,一个经济主张的政治意图很容易被识破,因为其背后的假设一看就有问题,明显偏袒某些群体。“涓滴效应”就是一例,这个论点的关键假设是,当富人得到的国民产出越多,他们就越会增加投资。然而,这个假设后来并没有被证实。

对数据不能不假思索地接受

如果说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话,那么经济数据呢?

歌德曾经说:“事实就已经是理论”。作者表示,经济“事实”正是如此。许多人认为数据最直接、最客观,但其实所有经济数据都是建构在理论之上的。19世纪,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经讽刺道:“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统计数字。”

对此,作者写道:“我的观点没这么极端,但我认为,经济学的数据一定是测量某些概念的结果,而这些概念的定义往往有争议,有时争议还极大。”经济学概念的定义和测量,不可能跟物理学或化学的概念一样客观。即使是产出和收入这些看起来最直白的概念,其定义和测量也充满困难。这其中牵涉许多价值判断,比如在统计产出时不计入家务。此外还有许多技术问题,尤其是非市场活动的估值问题以及购买力平价换算问题。在穷国,数据质量更有问题,因为原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需要财务与人力资源,而这些国家并没有。失业率的标准定义排除了富国那些不断碰壁而放弃找工作的人,以及发展中国家那些隐性失业者,这使得失业程度被低估了,这些人也被政策制定者忽视了。所以,作者认为,对于经济数据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就接受。

只有承认“不完美”,才会有“真选择”

本书不仅要普及一些经济学常识,还有破有立,对于经济学中一些颇为流行的偏见予以纠正。

个人主义经济理论假设个人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他们知道未来世界所有可能的状态,能够进行复杂计算,算出每一种状态发生的概率,并且深知自己对这些状态的偏好排序,从而能在每一种决策情境下选出最优的行动方案。

这个理论假设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因此一直备受诟病。作者认为,只有在承认人的“不完美”之后,我们才能谈论“真正的”选择。而在一个充满完美个人的世界里,人们总是知道什么是最优行动,所做选择是注定的,于是选择也变得就空洞无意义了。只有考虑到个人的多面性和有限理性,我们才能建立起真实世界中选择的复杂性理论。就像所有的经典小说或电影一样,真实的经济世界充满复杂又有缺陷的角色,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经济理论经常没能成功预测真实世界的发展,之所以会这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类有自由意志,而化学分子和物理对象没有。

为何经济学会作出这样的假设?作者认为,在构建理论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某种程度的简化,只不过主流经济理论简化得有些过头。他的这些观念与中国著名大众经济学家梁小民有些相近,梁小民曾借用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克斯的话,“经济学是经济学家的智力游戏”,来还原经济学的真实面目,有意将经济学拉下神坛,让其回归正常的地位。

制造业依然是基础中的基础

今天的经济学都注重研究市场。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同意新古典学派的观点,认为经济就是一张交换关系网,个人从许多公司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然后向其中一家公司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公司的买卖对象则是个人及其他公司。但经济不能跟市场简单画等号。作者认为,市场只是组织经济的众多方式之一,它实际上只占经济的一小部分。行为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赫伯特·西蒙曾经估计,美国国内的经济活动其实只有20%是靠市场组织。

由于过于关注市场,大多数经济学家忽视了经济生活的其他大片领域,人民福祉因此大大降低。重视交易的代价就是忽视生产,这使得决策者对自己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掉以轻心。将个人看作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就看不到工作质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对经济生活这些方面的忽视,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大部分富国,人民明明消费超过任何历史时期,幸福感却没有增加。

生产受到新古典学派主导的主流经济学的严重忽略。对大多数经济学家来说,经济学到工厂或办公楼的门口就停下脚步了。他们认为生产过程是可预测的,由一个“生产函数”决定。这个函数会明确指出,我们用多少资本和劳动力,就能生产多少产品。随着后工业社会论调的兴起,加上金融部门在真实世界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制造业越来越受到轻视。

然而,制造业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在过去两个世纪,它一直是新技术和新组织能力的主要源头。作者在书中曾多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因为工厂不只塑造了现代世界,未来还会继续重塑世界,即使在所谓的后工业世界,服务业这个经济新引擎的产业,如果没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也不可能欣欣向荣。许多人都以瑞士和新加坡作为服务业带动经济繁荣的最佳例子,但实际上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都排名世界前列。

普通大众了解经济学有何用?

了解经济学的这些理论和见解,对于普通大众又有什么用呢?

作者表示,经济太重要,不能只丢给经济学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一次残酷的提醒,提醒我们不能将经济留给经济学家或其他“技术官僚”。我们应该成为积极的经济公民,参与到经济的管理中来。

为了倡导人们都来学一学经济学,作者一再表示,经济学并不复杂,并非高深莫测,只要对经济运行有一些基本了解,要想了解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就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要学做积极的经济公民,就像学会生活中的其他许多技能一样,比如学骑单车、学外语、学会用新电脑等,一旦克服了最初的困难,并持续练习,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

作者还鼓励人们勇于挑战职业经济学家。即使在经济事务上,一个人就算不是经济学家,只要对重要的经济理论有所涉猎,并了解背后的政治、道德、经济假设,就完全有可能对经济事务做出明智的判断。有时他们的判断甚至比经济学家更准确,因为他们的判断更基于事实,视野也没专家那么狭隘。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说:我们要保持智识上的悲观主义,意志上的乐观主义。作者亦承认经济现状很难改变,但依然鼓励人们不要放弃努力,莫以善小而不为。从长期来看,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一起奋斗,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就会发生。正如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所言:“事情在完成之前,看起来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