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要闻  查看版面PDF

2021年

3月29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声誉机制”推动评级行业回归本源

2021-03-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孙忠 ○编辑 陈羽

“随着改革政策落地,评级行业正迎来变革的新时代。逐步取消强制评级将推动评级行业由‘监管驱动’模式向‘市场驱动’模式转变,有利于形成评级行业的声誉机制,促进评级回归服务投资者的本源。”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日前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取消强制评级要求是未来市场发展趋势。”闫衍认为,随着取消发行环节强制评级要求,评级需求将更多来自市场需求,有助于推动评级机构的有序竞争。

向“市场驱动”模式转变

去年年底,人民银行联合多部委发布《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将评级报告从发行时必须披露的文件列示中删去。2月份,为贯彻落实修订后的新证券法,证监会修订发布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办法》,也取消了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强制评级要求,在降低第三方评级依赖的基础上,完善证券评级业务规则,规范评级执业行为。

3月26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通知,在发行环节取消债项评级强制披露,仅保留企业主体评级披露要求,将企业评级选择权交予市场决定。

闫衍表示,取消强制评级,将推动评级行业发展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未来随着取消发行环节强制评级要求,评级需求将更多来自市场,进而推动评级行业形成基于评级质量的良性竞争秩序。这使得评级机构更有动力专注于加强自身评级业务能力建设,完善自身评级理念与评级技术,为投资者等市场各方管理信用风险提供有力参考,发挥信用评级揭示信用风险的应有价值。

“声誉机制”至关重要

对外部评级的过度依赖问题会造成信用评级功能的减弱。闫衍认为,一方面,目前我国存在信用评级中枢偏高、评级区分度不足的现象,部分高评级主体的市场认可度也较低。

截至2020年末,市场上主体评级记录已经超过5200个,其中接近87%主体评级在AA及以上。

“进一步来看,评级区分度不足反映在风险定价上,就导致信用评级的风险定价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地发挥,主要表现为同一信用等级的债券利差区间较大、不同信用等级债券利差相互交叠的现象,即信用评级与债券利差不相匹配。”闫衍强调。

另一方面,外部评级易造成周期性连锁效应。受评主体一旦被评级机构下调等级或展望,可能面临债务提前到期风险,由此加速其信用风险暴露。当企业信用基本面发生变化时,评级机构面临“下调评级—丧失再融资功能—违约风险暴发—评级有效性受质疑”的困境。

闫衍认为,从市场影响来看,取消强制评级在短期内可能对评级机构业务需求造成一定影响,但长远来看,“声誉机制”的驱动将推动评级行业回归本源,构建基于评级质量竞争的市场新秩序。从更长远来看,将逐步建立起行业“声誉机制”,推动形成基于评级质量竞争的优胜劣汰的市场新秩序。

所谓“声誉机制”就是评级需求将更多来自市场需求,评级技术领先、评级质量及市场声誉较高的评级机构有望获得竞争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和债券市场,以贡献信用评级揭示风险的应有价值。

闫衍表示,弱化外部评级依赖,正是破解当前信用评级功能扭曲困局的源头之力,将有效推动评级业务回归本源,更大程度上实现信用评级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