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年度报告摘要
重要提示
1.本行董事会、监事会、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2.本行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0年年度报告及摘要。
3.2020年年度财务报告,已经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审计,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2020年年度审计报告。
4.本行董事长丁世录、行长王良平、财务负责人但晓敏,声明并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5.本报告涉及未来计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本行的实质承诺,请投资者及相关人士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应当理解计划、预测及承诺之间的差异。
6.本行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20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以2020年末股份总额5,573,974,960 股为基数,每10 股以现金方式派发红利0.46元(含个人所得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256,402,848.16元。
7.特别说明:本报告中如出现总数与各分项数值之和尾数不符的情况,均系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1. 本行简介
1.1法定中文名称:重庆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重庆三峡银行)
1.2法定英文名称:CHONGQING THREE GORGES BANK CO.,LTD.
1.3法定代表人:丁世录
1.4董事会秘书:姚姜军
1.5注册地址:重庆市万州区白岩路3号
邮政编码:404000
互联网网址:www.ccqtgb.com
客服电话:96968
1.6信息披露报纸:上海证券报
年度报告登载网址:www.ccqtgb.com
年度报告备置地点:本行董事会办公室、总行营业部、各分支行营业大厅
1.7联系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城汇川门路99号东方国际广场B栋28楼
联系电话:023-88890985
传真电话:023-88890022
1.8注册登记情况
首次注册登记日期:1998年2月16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5001017116939742
1.9会计师事务所情况
会计师事务所名称: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A座9层
1.10 报告期内获奖情况
■
2. 本行会计及业务数据摘要
2.1 报告期内主要经营业绩指标
(单位:千元)
■
2.2 报告期末前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千元)
■
2.3 扣除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涉及金额
(单位:千元)
■
注:政府补助不包括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
2.4 报告期末前三年主要业务信息及数据
(单位:千元)
■
2.5 报告期末前三年补充财务指标
(单位:%)
■
2.6 报告期末前三年资本构成及变化情况
(单位:千元,%)
■
2.7 报告期末前三年杠杆率情况
(单位:千元)
■
2.8报告期末流动性覆盖率情况
(单位:千元)
■
2.9 报告期内股东权益变动情况
(单位:千元)
■
2.10 报告期末大额风险暴露情况
(单位: %)
■
3.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3.1 经营情况概述
报告期内,本行紧紧围绕“推上市、防风险、实转型、出特色、深改革、强队伍、走三化、提质量”工作主线,聚焦“数字化建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性、普惠性,经营发展取得新成效。
业绩品牌稳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总额2367.63亿元,各项存款时点余额1532.62亿元,各项贷款总额1030.67亿元,经营绩效持续向好。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0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名列第460位,品牌价值稳步提升。
转型发展亮点突出。聚焦客户服务、精准营销、风险控制、管理决策四大领域,提升数据基础能力,首次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三项软件著作权证书,数字化建设扎实有效;深化跨条线联动、线上线下融合,不断丰富增值服务体系,业务规模、客群规模稳步增长,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大零售转型战略深入推进;顺利完成成立以来建设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资源投入最多的IT项目建设,主数据中心成功搬迁,金融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疫情防控有质有效。坚持“有序、有量、有质、有惠、有声”的“五有”举措,成立总行疫情防控金融服务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全力保障基础金融服务,积极满足信贷需求,及时纾困受疫情影响企业,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贡献了积极金融力量。
业务发展扎实推进。抢抓国家、市级战略机遇,深化“库区银行”战略、“中小企业银行”战略,着力加深渠道拓展、资源整合,打造业务特色,公司业务实现稳步发展。抓住人行专项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政策契机,大力做好普惠金融,全面完成“两增两控”“普惠涉农”监管指标。同时,统筹推动贸易金融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理财业务、投行业务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风险防控扎实有效。深化全面风险管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重点风险管理,风险治理架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能力持续提升。抓好内控、反洗钱、案件防控、员工行为管理工作,合规先行理念进一步强化。
改革工作纵深推进。完成组织架构改革,实现了业务发展、风险管控、后台服务的统一协调;加快提升网点厅堂品质,推进智能化建设,环境优雅、高效便捷的服务优势逐渐建立。强化总分支行联动,做实日常工作、人才基础、教育培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工作,管理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3.2 主营业务分析
3.2.1 主要利润表项目
报告期内,本行实现营业收入45.43亿元,实现净利润15.04亿元,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15%,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6.34%。报告期内本公司利润表主要项目如下:
(单位:千元,)
■
3.2.2 报告期各项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收入和债权投资利息收入。全年实现业务收入106.5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3%。下表列出报告期本行各项业务收入构成及变动情况:
(单位:千元)
■
3.2.3 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行实现利息净收入39.58亿元,同比增加13.04%,是本行营业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利息净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息资产规模增长。报告期内本行利息净收入构成及增长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
3.2.4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报告期内,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8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02%。报告期内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构成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
3.2.5 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本行业务及管理费支出12.8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69%;成本收入比28.23%。下表为本行业务及管理费构成情况:
(单位:千元)
■
3.3 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3.3.1 概览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2,367.63亿元,较年初增加283.78亿元、增幅13.62%;负债总额2,175.80亿元,较年初增加246.37亿元、增幅12.77%;股东权益191.83亿元,较年初增加37.40亿元、增幅24.22%,业务规模实现均衡稳健增长。主要资产负债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
3.3.2 主要资产项目
一、贷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贷款总额1030.67亿元(含应计利息),较年初增长20.78%。
(一)报告期末,合并口径贷款(未含应计利息)的行业分布情况
(单位:千元)
■
(二)报告期末,合并口径贷款(未含应计利息)按担保方式分布情况
(单位:千元)
■
(三)全行前十名贷款客户情况
(单位:千元)
■
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133.19亿元,较年初增加101.65%。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197.41亿元,较年初增加88.23%。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
四、债权投资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债权投资余额561.56亿元,较年初减少1.14%。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
五、其他债权投资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其他债权投资余额73.47亿元,较年初减少31.44%。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
六、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单位:千元)
■
3.3.3 主要负债项目
一、存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存款余额1,532.62亿元,较年初增长14.54%;其中储蓄存款594.54亿元,较年初增长34.65%,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为38.79%。具体明细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
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报告期内,本行在保持业务规模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注重同业负债的匹配,不断优化同业业务结构。截至报告期末,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余额35.11亿元,较年初减少27.25%。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
三、应付债券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应付债券余额402.94亿元,较期初减少0.62%,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
3.4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
3.4.1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本行建立有《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市场风险管理办法》及《重庆三峡银行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办法》等规章制度,相关部门就公允价值数据源、结果进行搜集整理和确认,经核对无误后,进行账务处理。
3.4.2 公允价值计量依据和政策
本行按照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本行以活跃市场的价格计量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以最有利市场(即在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后,能够以最高金额出售相关资产或者以最低金额转移相关负债的市场)的价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且采用当时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输入值是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本行优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最后再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属的层次,由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具有重大意义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
对于在活跃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本行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对于不在活跃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本行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本行划分为第二层级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债券投资等。人民币债券的公允价值按照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估值结果确定。所有重大估值参数均采用可观察市场信息的估值技术。
3.4.3 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项目
(单位:千元)
■
3.5 股权投资情况
(单位:千元,万股)
■
3.6 分支机构基本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建有分支机构87家,其中:分行1家、支行86家,具体分支机构名称如下表:
■
3.7 贷款资产质量情况
3.7.1 贷款五级分类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不良贷款余额13.37亿元,较年初增加2.19亿元;不良贷款比例1.30%,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全行贷款五级分类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
3.7.2 重组及逾期贷款情况
(单位:千元)
■
注:逾期贷款是指本金或利息逾期的贷款余额。
3.7.3 贷款减值准备金计提和核销情况
一、贷款减值准备金计提的依据和方法
本行采用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为基础,基于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量化参数,结合宏观前瞻性调整,评估贷款的预期信用损失,计提损失准备。
本行按照贷款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是否显著增加来判断是否确认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当贷款在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时,本行按照相当于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来计提损失准备;当信用风险显著增加时,本行按照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来计提损失准备。
一般地,预期信用损失为本行根据贷款合同应收的所有合同现金流量与本行预期将收取的所有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并按初始确认时的实际利率进行折现。
二、报告期内,本行贷款减值准备金变动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23.31亿元。准备金变动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
3.7.4 针对不良贷款采取的措施
本行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严格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积极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切实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一是深化风险前移管理,加快重点问题授信化解。加强各条线协作和总分支联动,推进常态化风险排查及会商研究,强化和督促大额风险资产处置,控制不良新增。二是加大清收盘活力度,着力推进存量不良压降。组建特殊资产经营管理部,提高清收处置前瞻性和主动性,积极深入挖掘财产线索,狠抓诉讼执行程序跟踪,充分运用名单制管理机制强化重点不良处置,力求实现不良贷款的有序、高质量清收。三是用足用好核销政策,有效缓解资产质量压力。本行积极研究核销政策,有序组织开展不良资产核销工作,同时持续实行表内外贷款一体化管理政策,加强核销后管理,向核销资产要效益。四是强化奖惩力度,双向发力促清收。本行持续优化考核机制,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大合规检查力度,严肃问题整改与问责,增强问题震慑力和约束力,牢固树立依法合规理念。
3.7.5 主要生息资产类别、日均规模及平均利率
(单位:千元)
■
3.7.6 主要付息负债类别、日均规模及平均利率
(单位:千元)
■
3.7.7 期末所持金融债券
一、报告期末,本行持有金融债券按类别分布情况
(单位:千元)
■
二、报告期末,本行持有金额重大国债情况
无。
三、报告期末,本行持有金额前十大金融债券情况
(单位:千元)
■
3.7.8 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情况
一、报告期末,本公司应收利息情况
(单位:千元)
■
二、报告期末,本公司其他应收款情况
(单位:千元)
■
3.7.9 抵债资产情况
报告期末,本行抵债资产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
3.7.10 报告期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情况
本行作为发起机构在报告期内未新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本行于2019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了兴渝2019年第一期微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6.61亿元,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在报告期内均正常付息兑付。同时,本行在报告期内启动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已获主管部门批准。
3.7.11 可能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表外项目余额
(单位:千元)
■
3.8 逾期未偿债务情况
□适用√不适用
3.9 面临的主要风险及相应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以“促进业务发展和坚守风险底线”为目标,以积极推动风险偏好传导为主线,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的方法、流程、工具,注重风险体系的搭建、风险机制的完善、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各项监管指标均达到监管要求,总体风险可控。
3.9.1 信用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信用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均达到监管要求,风险评估结果为可控。
一、严控增量风险,压降存量风险。一是加强行业政策和产品准入管理,强化风险识别和控制,严格把好新业务准入关。坚守房地产政策不放松,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强化担保公司合作管理。二是大力压降存量风险,加大存量风险化解力度,分类施策压降存量风险,坚持目标导向,扎实开展资产质量攻坚行动,多措并举加强问题授信处置力度。
二、优化授信决策机制。优化信贷评审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信贷评审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信用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信贷审批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智能风控。积极推进大数据风控,实现零售业务上线审批、授信业务抵押登记在线办理,贷后关键环节系统管控、互联网贷后智能监测,支持全行信贷业务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3.9.2 市场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各项市场风险类监测指标均达标,风险评估结果为可控。
一、防控利率风险。一是加强每日盯市和市场预判,将市场风险的防范与本行的整体资产配置结合起来,合理控制交易账户的持仓金额;二是合理设置交易账户下可供出售类和交易类账户的持仓比例,区分长期持有和短期持有的投资目的,采取多样化手段,适当平滑利率波动对本行市场风险估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防范汇率风险。结合汇率波动幅度,设置结售汇敞口累计头寸的风险限额指标,将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控制在风险限额范围内。
3.9.3 操作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未发生案件,也未出现损失在100万元以上的操作风险事件,风险评估结果为可控。
一、持续确保三道防线有效制衡。一是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业务部门及时对现有业务制度全面梳理,充分知晓业务风险点,提高制度执行力;二是强化二道防线的有效管控,持续推进高风险业务集中管理模式,不断规范管控流程,完善全面集中放款、集中授权、集中对账、集中账户开立及管理、集中抵质押品管理等集中作业模式,切实防范分散作业风险;三是强化第三道防线的有效监督。
二、提升系统支撑和预警监测能力。一是加强系统对业务的支撑保障,实现“机控”与“人控”双管齐下。各业务条线要将风险控制要求嵌入业务系统,以精细的管理系统逐步替代人工操作,有效防范人为操作风险。二是加强大数据管理,提升系统预警监测能力。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不断升级系统功能、优化系统流程,实现对业务流程中风险的监测、预警,切实提升风险管理质效。
三、继续强化员工行为管控。一是加大员工行为管理数字化建设,开发上线员工行为预警系统,逐步实现动态化管控;二是加强风险教育培训,提高全员风险防控意识,加强风险防控经验积累。
3.9.4 流动性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本行已建立董事会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金融市场部等职能部门组成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本行董事会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计划财务部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指导下,负责本行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管理工作。监事会定期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稽核审计部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制定并维护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偏好,确保相关要求的有效落实。
本行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持续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和管理策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审慎评估未来流动性需求;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针对特定事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同工作,提高流动性风险应对效率;持续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建设,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报告期内,各项流动性指标均达到或高于监管要求。
本行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有效控制,运用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资金来源管理、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等各种方法持续监控流动性风险。本行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状况,合理控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不断优化流动性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流动性的分析,提高流动性应急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有效应对市场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是流动性风险量化管理的重要分析和评估工具,是对本行未来流动性情况进行预判,为本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及流动性风险限额的制定和修订等提供决策依据。本行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立足资产负债结构、业务规模、复杂程度和市场情况,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并逐级向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报告。基于不同的流动性压力情景和流动性紧急情况,制定了分级别的应急预案,成立流动性应急领导小组,设定并监控流动性预警指标和应急预案触发指标,设立由预警指标启动不同级别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的触发机制。报告期内,本行资产负债业务平稳协调发展,流动性状况良好,安全可控。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本外币流动性比例109.74%,流动性覆盖率 262.23%,均符合监管要求。
3.9.5 信息科技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未发生导致重大影响的信息科技风险事件,风险评估结果为可控。
一、大力推进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一是开展本年度的信息科技整体风险评估,按需开展各专项风险评估,重点针对业务连续性管理、信息科技外包、客户信息安全保护等重点领域进行专项评估;二是做好重要信息科技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对包括主数据中心搬迁在内的多个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立项或上线投产阶段的风险评估13次;三是对信息科技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开展日常监测,依据监测结果按季开展分析、评估,并分别向监管机构、高管层提交科技风险分析报告;四是进一步加强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针对历史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整改跟踪台账,开展“回头看”,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二、深化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一是持续开展业务影响分析与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本行业务连续性相关风险的专项排查,并完成发现问题的整改,不断提升本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水平;二是进一步深化业务连续性演练工作,在大力推进各专业条线、各业务产品编制完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推进业务连续性真实接管应急演练,全年完成5个批次7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同城灾备真实业务切换演练;三是持续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大力推进业务连续性资源建设,顺利完成互联网区域信息系统的同城应用级灾备环境部署,确保本行重要信息系统灾备覆盖率和演练覆盖率达标。
3.9.6 声誉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未发生影响本行稳定和声誉的重大信访事件,也未发生其他信访来访事件,负面舆情得到有效控制。
一、舆情监测。认真完善舆情信息收集体系,全面梳理声誉风险预防、处理、善后的各环节流程。切实加强声誉风险监测,对负面舆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置,认真做好日常舆情监测工作。
二、强化痕迹管理。建立健全“声誉风险处理台账”,确保及时掌握、快速跟进、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持续提升负面舆情应对质效。
三、主动报告。强化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汇报,主动加强与全国、市级有关媒体的沟通协作,努力构建声誉风险发现、报告、协调、消除“一体化”的管理工作体系。
四、信访维稳。认真开展全行声誉风险自查工作,切实做好日常信访维稳工作。
3.9.7战略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展望2021年,在国内疫情基本结束的大环境下,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银行业既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又要持续管控资产质量的大背景下,本行坚持稳健经营的战略,加强公司结构治理,严格风险管理,深入开展创新挖潜,打好防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实现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本行发展战略与国家的宏观总体战略相适应。
3.10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3.10.1 未来经营环境分析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态势越来越好。
重庆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逐季恢复、稳定转好。未来,重庆将重点推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等十一个方面的工作,为属地企业创造了巨大发展机遇。
商业银行进一步“回归本源”,民营和小微信贷投放力度加大,零售转型、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商业银行面临的监管环境趋严、同业竞争加剧。未来,商业银行将不断推进金融业务模式创新,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在竞争中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3.10.2 公司发展举措
本行将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围绕“推上市、扩客群、优结构、出特色、防风险、深改革、提质量”工作主线,扎实推进数字化建设,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干事创业能力,开拓进取,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创新引领,推进“数字化建设”走深走实。继续开展“数字化建设”主题年,从应用出发、实用聚焦,突出“流量经营”与“价值创造”,加强科技、产品、服务、管理、组织五个创新,不断提升数字化竞争力。
推上市,稳步实现资本上市。坚持以上市公司标准持续规范公司治理、经营管理,把握时间窗口,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实现上市。
扩客群,加强基础客群培育。聚焦谋客、获客、活客、留客四个核心环节,持续扩大客户群;通过数字化、综合化金融服务,做到快速、精准响应客户需求,充分挖掘客户价值,做实可持续发展保障。
优结构,持续培育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客户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入结构等重点,不断提升整体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出特色,打造特色化、差异化银行品牌。立足战略定位、坚持精耕细作,强化数字化赋能,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强化各业务条线联动拓展、高效协同,做出业务特色,提升银行口碑。
防风险,实现风控与发展有机统一。持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加强内控合规建设,抓好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重点风险管理,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实现风险管理与经营发展有机统一。
深改革,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开展组织架构改革后评估工作,推进员工职位体系改革,强化考核分配,提升员工价值创造动力。持续推进信贷审批体系、运营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机构网点布局改革,以改革为契机,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管理创新与业务创新协同发展。
提质量,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聚焦服务质量、管理质量、队伍能力、市场形象等重点,做优服务、做精管理、做实基础、做强基层,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3.10.3 2021年度经营计划
2021年,根据本行战略发展规划,在“长期可持续、当期可承受”原则下,本行以坚持稳中求进、持续高效发展为总体目标,科学设定经营计划,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各项业务稳定增长,确保核心业绩指标持续向好,力争全面完成董事会下达的年度经营计划。
4.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4.1 报告期内股本变动情况
4.1.1 报告期内股份总数及结构变动
(单位:万股)
■
4.1.2 报告期末前三年历次股份变动情况
2018年,本行实施了送红股。2018年4月27日,本行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重庆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17年度利润分配的议案》,同意以截至2017年末的股份总数4,846,934,833股为基数,每10股送红股1.5股(四舍五入),总计送红股727,040,127股,送红股后,本行股份总数增至5,573,974,960股。
2019年及报告期内,本行股份总数未发生变化。
4.2 报告期内股东情况
4.2.1 报告期内股东总数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股东共442户,其中法人股东40户,财政股东1户,个人股东401户。
4.2.2 报告期末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
4.2.3报告期末本行主要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情况
一、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
二、精工控股集团(浙江)投资有限公司
■
三、中国希格玛有限公司
■
四、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五、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
六、重庆中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七、重庆大世界酒店有限公司
■
注:由重庆国投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提名的韩本毅先生已于2020年12月辞去本行董事职务,重庆国投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不再是本行主要股东。
4.3 本行主要股东股份质押及冻结情况
■
4.4 股权转让情况
■
注:转让日期指在本行办理股权过户手续的日期。
4.5 持有本行股份10%以上的股东情况
■
4.6 本行股东权利限制情况
4.6.1本行股东表决权限制情况
■
4.6.2本行股东的其他权利限制情况
2020年8月26日,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分别出具两份《执行裁定书》((2020)渝0108执3045号之一和(2020)渝0108执2993号之一),解除对重庆万润建材销售有限公司持有的本行股份的冻结。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股份不存在股份冻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