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因素不断汇聚 节后A股回暖可期
◎记者 费天元 ○编辑 朱绍勇
2022年1月行情收官,A股整体表现或许不能令投资者满意,三大股指震荡回落,成长风格跌幅靠前。综合来看,热门股估值较高、增量资金不及预期、海外风险因素传导等,均被视作引发开年市场震荡调整的原因。
然而,站在当下时点,机构普遍认为上述风险已被消化,同时更多积极因素正在汇聚,A股“市场底”已近在眼前。
“稳增长”政策渐次落地
核心资产业绩稳健增长
回顾本周A股市场,部分权重股已经率先展露企稳势头。
首先,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工信部、人民银行、商务部等多个部门近期透露了2022年的政策思路和发力点。各地也纷纷明确今年“稳增长”政策组合拳的力度和重点发力方向,“稳增长”政策有望渐次落地。
在此背景下,“稳增长”主线成为资金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传统基建链、地产链上市公司股价走势强劲,如千亿市值龙头中国建筑1月股价逆势上涨4%,万科A、保利发展等年初以来股价均上涨。
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仍是政策扶持的高速赛道,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核心资产近期股价走势显著修复。昨日,宁德时代股价触底回升涨超3%。隔夜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宁德时代2021年度预计实现净利润140亿元至165亿元,同比大增150.75%至195.52%。其中,宁德时代去年第四季度净利润几乎追平前三季度总和,产业景气度凸显。
中信证券秦培景策略团队认为,A股市场短期调整幅度已偏离了政策支撑下的基本面趋势,政策将再度引导资金凝聚共识。货币政策发力后,其他接力政策正在形成合力。此外,各地以投资稳经济的趋势明显。
中信证券预计,随着投资者对“稳增长”政策的信心不断增强,“稳增长”主线有望不断升温,市场信心也将获得提振。
基金发行边际改善
A股吸引力依旧明显
业内普遍认为,开年资金面不及预期,是造成市场表现低迷的直接原因。其中,公募基金的发行节奏最受关注。
根据兴业证券统计的数据,本月前两个交易周(截至1月14日),偏股型基金仅累计发行274亿份,远低于2020年、2021年的同期水平。
但这一现象近期出现边际改善。数据显示,1月17日至25日,偏股基金新发619亿份,年初以来累计发行892亿份,基本回到正常水平,为市场引来活水。
与此同时,近期基金自购也显著增加。2021年12月,偏股基金自购规模达5.23亿元,创2015年7月以来新高。本周,10余家头部公募陆续发布自购计划。显然,从基金管理人的角度来看,当前市场也已处于底部区域。
除了本土机构纷纷以“真金白银”看好市场前景外,外资流入A股的趋势同样没有放缓。
尽管受到美债收益率上升的不利因素扰动,但北向资金开年以来仍然呈现净流入,累计净买入额达167.73亿元。另有数据显示,2022年前3周,A股市场的外资日均净流入额达4.13亿美元。
国际投行高盛日前发布报告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改革势头强劲,使得A股市场对国际投资者而言更具投资价值。2021年创纪录的北向资金流入和全球共同基金高配A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点。
“A股市场规模庞大、流动性强、持续成长,但国际投资者配置不足。我们认为,A股对全球股票投资者而言是个不容忽视的战略性投资资产类别。2022年,我们仍建议高配A股。”高盛强调。
外部因素影响相对间接
A股市场料将“以我为主”
自去年年末以来,海外风险因素持续积聚,包括美联储加息预期、美长债利率陡升、海外地缘局势紧张、美股等外盘大跌等。但随着时间推移及相关风险事件落地,机构普遍表示,A股将重回“以我为主”的状态。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表示,外部因素对A股的影响相对间接。日前美联储议息会议在加息缩表的时点和幅度上并没有超出市场预期,市场对此也已相当程度反映。市场预期逐步稳定。
“此次美联储议息会议落地之后,未来一个阶段A股市场不应再视外部因素为主要矛盾。”陈果认为。
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也表示,海外市场动荡不会对A股构成大风险,A股后续更多将“以我为主”。在他看来,2022年我国政策环境进入“稳经济”阶段,投资时钟将逐步走向复苏,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保持稳定。因此,2022年A股具备更好的配置性价比。
国泰君安宏观与策略团队日前联合发布报告,坚定表示“乐观看待A股节后行情”。
国泰君安认为,当前市场正对海外流动性预期变化逐步定价,海外流动性预期负面影响正被加速消化,分母端负面因素加速收敛。近期投资者短期风险偏好已处于较低水平,继续向下空间有限。此外,从日历效应来看,亦能观察到历年春节假期后的市场表现要明显好于春节假期前。综合来看,春节假期后A股市场有望逐步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