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侧畔 千帆竞发 “扶优限劣”开启私募行业又一春
|
◎记者 梁银妍 马嘉悦 ○编辑 黄淑慧
疾驰的私募业,在扶优限劣、激浊扬清的政策背景下,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中基协历年来注销的私募业机构接近2000家。与此同时,去年末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分道制开展二期试点工作,今年初针对“伪私募”再出新规,这都意味着,行业“扶优限劣”持续升级,规范机构合规展业成为监管发力重点。
在众多私募人士眼中,“扶优限劣”效果已初露端倪,一批历经牛熊的老牌私募机构正脱颖而出,并赢得投资者的长期信任。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的是,行业目前仍处于洗牌和出清阶段。在投资端,私募机构除了思考业绩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外,也亟待构建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在资金端,投资者对私募产品的风险收益比仍需不断加强认识,私募业需要持续推进投资者教育工作。
发展与出清
近2000家违规私募遭注销
2007年,被誉为中国私募基金元年。这一年,以赵军、江晖、吕俊为代表的大批优秀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行业。以此为标志,私募开始崭露头角,当年的管理规模仅有10亿元;2022年初,在居民财富“大搬家”的背景下,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已然逼近20万亿元。
不过,任何事物的壮大都不会一帆风顺,高速发展、洗牌出清是一贯的规律。
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私募业频繁出现“空壳”“嵌套”“违约”“违规募集”“集团化倾向”“保本刚兑”“变相自融”等乱象。有些机构假借私募基金之名,实则从事民间融资等冲突业务,甚至开展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犯罪活动,扰乱行业秩序,严重侵蚀行业信用基础和整体形象。在此基础上,2016年,私募迎来强监管时代,这也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节点。
2016年2月5日,中基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旨在加强私募“登记备案管理”,注销清理无效空壳机构。此后,中基协陆续发布多份自律规则,涉及私募基金内部控制、登记管理、信息披露、风险揭示等各方面。与此同时,中基协AMBERS(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系统也进行了多次更新和修改,逐步规范存量私募管理人、清理异常经营的私募机构。
2018年,行业经历寒冬,但私募监管不曾放缓。同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发布,限制通道和嵌套产品,推动私募基金回归主动管理本源,但也明确规定私募基金能以投资顾问的角色与银行子公司理财产品展开合作,为合规发展的私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截至2月14日,已有近2000家私募机构因违规行为被中基协注销,其中不乏春晓资本、创势翔等昔日的明星创投和冠军私募。从协会注销的年度数据来看,2018年至2021年被协会注销的私募数量分别为90、516、608和593家,违规私募的出清不断加速。
今年初,中基协再次详细列出了私募行业经营异常机构的情形。1月30日,中基协发布《关于加强经营异常机构自律管理相关事项的通知》,列举了七类经营异常机构的情形,包括信息报送异常机构超12个月未整改、未选择机构类型、超过12个月无在管基金、被认定不能持续符合备案条件等。该通知还规定,涉及出具专项法律意见书的,如果管理人未能在3个月内提交符合要求的专项法律意见书,将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过去私募行业鱼龙混杂,一部分机构顶着私募的牌子从事P2P、民间借贷等非私募业务。近年来,监管将大部分‘不务正业’的机构管理人牌照注销,同时进一步明确异常经营机构的情形,明显提升了行业出清的效率及节奏,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助于促进私募行业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沪上一位私募研究员表示。
洗牌与重塑
扶优限劣下阳光生态圈初露端倪
近年来,除了加速出清“伪私募”“乱私募”,监管“扶优”的举措也在不断升级。
在备案方面,中基协自2020年2月起,开展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分道制试点工作,当年12月进一步开展了分道制二期试点工作。其采取“分道制+抽查制”方式办理私募基金产品备案,使得资源逐渐向优质私募倾斜,从而引导行业合规发展。另一方面,备案效率也在不断提升。不止一家老牌百亿私募反馈,“备案的速度加快了,包括协会解答问题、反馈结果的速度都比以前快不少”。
构建一个阳光化但又不失市场活力的私募生态圈,是监管系列政策的题中之意,在众多私募人士眼中,其效果已经初露端倪。
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多位私募人士表示,私募备案速度明显加快,为优质私募的发展节约了时间成本,提升了效率。此外,此举也有助于进一步促使私募内部强化自身信用和合规体系,有助于扶持优质私募树立行业正面形象。
沪上一位私募机构创始人直言:“这两年,行业生态发生了明显的积极变化。比如监管的AMBERS报送系统,使整个行业数据得到充分监控,风险整体处于可控状态;‘分道制+抽查制’改革也进一步完善了私募基金行业全流程动态信用管理机制,引导管理人更加重视专业诚信经营与信用积累。种种改变,其实都在推动私募机构发生从‘不敢违规、到不能违规、再到不想违规’的积极变化,行业健康的生态圈逐步成形,其他三方服务机构也得到发展,反过来也为私募业赋能。”
另一百亿级私募人士也提到,目前私募行业还处于“洗牌”阶段,从草莽时代正逐渐向完全规范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正逐渐出现一批存活时间更长、更稳定、对市场影响也更加积极的私募机构。这些私募历经完整的“牛熊”周期,除了投研能力,其渠道建设、合规风控、品牌力塑造都在进一步加强,且能够在业绩“低潮”之时,抵御市场潜在风险。“比如某些老牌私募,尽管这两年业绩并不突出,但并不影响大家对它们的评价,以及其品牌议价能力。这些私募的资金结构即客户层次,也在不断适应其发展节奏。”
同时,上述百亿级私募人士还提到,这些私募更倾向于发行三年期、五年期锁定的产品,并有更大的选择权确定发行时点、建仓时间,以及发行的频次,更期待客户获得中长期收益。“一定程度来讲,这也能为市场给提供更长线的资金。”
机遇与反思
生逢其时何以一展芳华
接受记者采访的私募机构均表示,不管是监管之手助推着行业走向健康发展,还是居民理财大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私募业“又一春”显然已经到来。对于私募管理人来说,在把握时代红利、坚守合规底线的同时,或许是时候需要做出自我反思与自我变革了。
一位头部私募创始人坦言,从2007年到现在,私募虽然迅猛发展,但不可否认缺乏更长的时间来沉淀。因此,在监管不断规范的同时,私募管理人也需要做出反思和进化。
“比如,目前监管对于私募机构人数的最低限制是5人,相比其他实业公司,门槛依旧比较低,这就需要私募机构提升自我要求,始终保持投研实力走在规模前面。另外,私募资产管理公司本质上是个公司,但私募业中很少有人将其看作一个企业来管理,公司治理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这种私募机构一旦规模得到快速提升,很容易出现人员层面的动荡,以致损害投资人的利益。私募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已经开启,唯有不断反思不断进化,永远把投资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不负时代。”上述创始人表示。
另一位北京私募人士则认为,私募必须经历这样的阶段,即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又不断出清的过程,最终才能留下真正有影响力的机构。私募本身是偏市场化的运作,如果靠复杂的行政审批手段,可能并不利于行业自身的发展,且会带来更多复杂的问题。
“或许在这个阶段,应该思考的是,私募的价值在哪里?”她表示,在风格与市场相适应的阶段,公募的“进攻力”更强,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更强;在风格与市场不适应的阶段,私募控制回撤的能力虽然更强,但同时又因业绩报酬计提费用,也会降低吸引力。那么对于私募来讲,究竟采取怎样的投资行为、提供哪些服务,才能构建真正的立身之本?
她提到,这两年,业绩成为多数私募快速走上或跌落神坛的主要原因。“从投资端来看,有些私募业绩涨得快,跌得也快,犹如‘昙花一现’。除了未经历过完整投资周期,这也与不够规范的公司治理有关。一家行稳致远的私募,在业绩导向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合规、完善的涵盖前中后台的管理体系。从资金端来讲,投资者教育工作也需要跟上。资管新规出台后,客户都在寻找信托和理财的替代产品,部分资金涌向私募,但其对风险收益比还未建立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