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账本”中的“加减法”
◎记者 李苑 ○编辑 林坚
实施史上最大规模退税减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增加财政支出强度保障重点领域;专项债提前发力稳增长,债务风险防控不放松……2022年的“国家账本”背后,收支增减之间,折射出财政政策稳增长的着力点和调控方向。
减税费增活力
退税减税,是今年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也是今年预算报告中的关键词。
根据安排,今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规模为历史之最,将惠及包括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全国上亿市场主体。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减税降费是减企业之负、增民生之福、保发展之稳的关键之举。”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表示,如何把涉及主体税费种类、覆盖所有市场主体、兼具多个时间跨度的一系列减税降费“真金白银”从“纸上”落到“账上”,让一揽子利好政策化为企业自信前行的发展良策,考量的是有关部门为纳税人纾困解难的初心、让市场主体切实减负的决心和实打实兑现政策的细心。
从去年的1.1万亿元到今年的2.5万亿元,减税降费规模在不断变大,政策落实的时间也在不断提前,不仅带来助企纾困的真金白银,也释放出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积极信号。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表示,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将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在他看来,退税资金直达企业,有利于盘活企业资金池,让企业有更多现金流去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后续税务总局还将根据新情况新需求不断完善便民办税缴费举措,进一步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赵静表示。
减政府支出增重点投入
“过紧日子”已经连续多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节用裕民”延续了之前的主基调,意味着政府要用“紧日子”换取“好日子”,用“三公”经费的“减法”助力民生福祉的“加法”。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在连续多年严控中央部门支出基础上,继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财政厅厅长石建辉看来,前几年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是过紧日子的“初级版”,今年实施“预算改革年”行动,将开启过紧日子的“升级版”。
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将被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为保障部门履职需要,教育、科技不纳入压减范围。
与此同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中央财政进一步压缩本级财政支出,腾出更大财力向基层倾斜,并要求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加快资金下沉速度,缩短转移支付资金在途占压,严防挤占挪用,确保更大规模的转移支付直达基层,助企惠民,确保不出现财政风险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
减债务风险增财政可持续
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
赤字率下调,并不意味着财政支出强度减弱。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说,赤字率适当下调,是保持财政可持续的重要举措。
如何拉动有效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主要工具之一。根据安排,今年专项债规模3.65万亿元与去年持平。“地方政府专项债依然维持高位,这成为最大的增量和亮点,将在下一步的稳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巨丰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振鑫认为。
张连起表示,投资在结构上重视“两新一重”,特别是新基建,发力不仅仅是稳当前,还可以立长远;不仅仅改变投资的总量,更多的是改变投资结构;不仅仅提高投资效率,更注重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地方债务风险防控仍不会松懈。财政部已经表示,今年对化债不实、新增隐性债务的要严肃问责,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要加强部门协同监管,强化预算约束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要按照既定部署,抓好低风险地区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财政厅厅长龙正才认为,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是硬纪律、硬杠杠,关系到财政稳定和政府信誉。湖北将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健全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融资举债机制,实现债务限额与偿债能力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