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22年

4月15日

查看其他日期

鲜美来拟冲刺IPO 分羹万亿预制菜市场

2022-04-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郭晨凯 制图

◎记者 郑俊婷 ○编辑 全泽源

日前,主营水产预制菜的鲜美来更新了招股书,拟冲刺沪市主板。

3月份以来,受上海等地疫情管控影响,预制菜销售火爆。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疫情之下,预制菜市场需求提升,有望进一步催化行业的发展。但机遇之下也潜藏着风险。“当前政策端、资本端、产业端紧抓风口争相布局预制菜,市场竞争预计会非常激烈,企业的估值较之前更为谨慎。”方正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刘畅表示。

单品营收占比过半

鲜美来前身系北海宏远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营业务为水产品预制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以虾滑等为主的即烹类预制菜,以虾仁、生鱼片等为主的即配类预制菜。

尽管深耕预制菜行业已十余载,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地位,但鲜美来产品的销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比重依然较低。鲜美来在招股书中坦言,预制菜行业的进入壁垒不高,目前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

报告期内(2019年至2021年),鲜美来主要收入来源于虾滑、虾仁和生鱼片三大类产品,其中虾滑产品在2021年的营收占比达到56.22%,是鲜美来的营收主力。对于单品独大的局面,鲜美来表示,目前预制菜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家企业普遍采用大单品的方式抢占市场,如味知香以牛肉类为主,海欣食品以速冻鱼肉为主等。选择以某类大单品作为立足点,可以形成规模效应,降本增效;还可以通过猪肉、牛肉、鱼肉、虾肉等各地居民普遍较为喜爱的食材,降低因菜系偏好对市场拓展的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鲜美来虾滑产品的产能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特别是2021年,产能利用率达200.95%。鲜美来表示,虾滑产品销量整体呈上升走势,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通过加班提升产量,因此各期的产能利用率均超过100%。

毛利率低于行业均值

业绩方面,2019年至2021年,鲜美来分别实现营收9.11亿元、8.50亿元、9.15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07.13万元、8682.48万元、7247.95万元。对于2021年的增收不增利现象,鲜美来解释称,主要受产品成本、商超渠道销售规模变化的影响。

与同行相比,鲜美来的毛利率较低。2019年至2021年,鲜美来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1.08%、23.51%和20.76%,整体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值。以2020年为例,味知香的毛利率为29.38%,行业平均值为25.20%,鲜美来为23.51%。鲜美来认为各家公司毛利率的差异,主要与产品类型、销售模式的差异有关。

尽管进入门槛较低,预制菜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壁垒存在。鲜美来认为,新产品的研发成本和推出失败的风险构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

鲜美来近3年的研发支出合计只有200多万元,与每年近10亿元的营收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19年至2021年,鲜美来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06%、0.08%、0.16%。截至2021年末,公司研发人员共有12名。

低研发似乎是预制菜行业的通病。以“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为例,其招股书披露2019年的研发费用率为0.17%,研发人员仅有3名。

“通常所讲的研发支出在预制菜行业比较特殊,预制菜菜品的研发往往是口感的调试,这在会计中很难计量,调试过程中用到的物料最终会变成库存等,而非计入研发支出。目前预制菜菜品之间存在互相模仿和借鉴,制作方式都是公开的,企业拼的是低成本的生产能力,这也导致研发费用较低。”盈科资本首席投资官、产业投资事业部总裁陈宇雷表示。

扬帆下一个万亿市场

近期,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为3459亿元,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预制菜行业成为可预见的下一个万亿市场。国海证券等机构也发表观点,看多预制菜市场。

面对万亿赛道的大蛋糕,政府端、资本端、产业端厉兵秣马,争相入局。

2021年11月,广东发布预制菜产业发展10条措施,提出要争当全国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今年2月22日,山东省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组织——山东预制菜产业联盟。河南、河北等地也不甘示弱,纷纷出台预制菜产业扶植政策。

在资本端,红杉资本、IDG资本、盈科资本等纷纷“下注”,如盈科资本参投了预制菜品牌“舌尖英雄”。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我国预制菜行业融资事件10余起,融资金额达数十亿元。

在产业端,除了原有的预制菜企业,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跨界抢食”。海天味业在近期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预制菜领域与调味品关联度较高,公司正在积极调研中。恒顺醋业日前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积极研发和布局预制菜产品系列。

虽然预制菜前景广阔,但也需警惕其中的风险。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进入门槛较低,预制菜行业高度分散,缺乏全国性品牌。预制菜的迭代更新十分迅速,在品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差异化竞争,避免“千人一面”是相关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