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市场
|
□杨成长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三方面的统筹: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发展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统筹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完善。
□当前我国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打通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目前我国要素市场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均衡、区域分割、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企业获取要素均等性不足,以及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协同不够等问题。
□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可从五方面发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限制性、歧视性的规定,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要素市场;理顺激励机制,盘活闲置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益;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得要素的机会;加强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融合,提升创新要素的倍增作用。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撑。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明确四项工作原则、五大主要目标和六项重点工作,为接下来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详实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
一、 如何理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成来看,应该包括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以及提供生产要素及能源的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四个市场互为前提、相互依托。
根据《意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具体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三方面的统筹。
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当前国内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国内经济大循环还存在一些堵点,要破除隐性壁垒,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努力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扩大市场规模容量,不断培育发展强大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保持和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强大吸引力,不断完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统筹发展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成来看,应该包括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以及提供生产要素及能源的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四个市场互为前提、相互依托。当前我国各种阻碍商品自由流动的行政障碍正在消除,商品和服务市场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仍存在市场质量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同时要素和资源市场仍处于发展过程中,统一规范的市场仍有待形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尽快补齐短板,促进四个市场全面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统筹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完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需完善市场保障制度,包括市场基础制度、市场基础设施和市场监管。经过多年治理,我国市场运行机制稳中向好,但部分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造成市场分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不正当干预和隐性壁垒,影响市场公平公正;全国市场体系制度规则不统一,阻碍市场功能发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此次《意见》提出,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二、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打通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
要素市场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然而当前我国各要素市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情况。
当前我国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打通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目前我国要素市场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均衡、区域分割、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企业获取要素均等性不足,以及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协同不够等突出问题。
一是各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市场化程度不均衡
一方面,从五大要素市场的横向对比看,除资本要素市场化程度相对成熟外,其他各类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比如,当前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在最基础的要素确权方面仍存在障碍。此外,虽然各地相继建立了大量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大数据交易市场,但上述要素交易市场在要素交易单位、要素定价及要素交易机制、交易方式上仍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大部分交易都通过场外协议谈判进行,缺乏统一的交易单元、交易规则和撮合方式,市场交易规模和交易活跃度都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不同要素市场内部也存在市场化程度不均衡的问题。比如,在土地要素市场中,居住用地市场已全面实行招拍挂,而工业用地虽然也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但受到地方政府“以产兴城”、招商引资的影响,依然存在通过税收返还、财政奖励、承担基础设施等多种途径变相降低地价,产生零地价和负地价等现象,影响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二是要素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割问题,阻碍要素跨区域配置
受区域自然禀赋条件差异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割难题。在土地要素市场上,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城乡分割、城市建设用地分割和区域分割现象,土地价格存在“双轨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虽然已经推出,但是仍缺乏兼顾激励与成本的体制机制,跨区域的土地调节本质仍是行政调控下的计划配置,且使用范围有限,土地要素的区域分割和城乡分割已经成为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在资本要素上,虽然我国已构建了统一的场内市场体系,但在场外市场体系上,区域性股权市场“一省一所”的特征还十分明显。
在劳动力要素上,当前我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仍面临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制度障碍,部分地区户籍制度门槛依然较高,居住证等市民化改革难以解决核心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土地退出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一系列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跟不上,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福利区域分割明显,导致农村劳动力“不完全城市化”,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展仍步履维艰。
三是要素市场配置效益较低
要素市场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然而当前我国各要素市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情况。在土地市场方面,最突出的就是过去地方政府在“GDP锦标赛”下积极招商引资,对工业用地的支持力度较大,导致工业用地供给面积大、容积率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低,存在大量低效利用及闲置土地,并且由于存量土地盘活的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各方参与积极性较低,难以形成市场化盘活机制。
在劳动力要素上,过去五年我国部分行业和领域吸纳劳动力数量翻番,但是在经济中占比并没有明显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劳动力呈现出从劳动生产率较高领域流向劳动生产率较低领域的现象,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结构的扭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是市场主体获取要素存在不均等性
企业是要素市场的消费主体,然而当前各类要素向国企、大型企业汇聚的情况愈发显著,众多民营、中小企业也想进行设备更新、研究开发和产品升级,但是缺乏人才、资本服务和技术,这也成为进一步拉大企业间差距、强者恒强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劳动力要素方面,《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0年,毕业生流向国有企业、3000人以上大型企业的占比分别提升2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而流向民营企业、300人以下中小企业的占比均下降2个百分点,部分企业不但难以招引高素质人才,还存在严峻的内部人才流失问题。人才缺乏已成为民营、中小企业的重要短板,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
在资本要素方面,民企与国企在获取信贷资源上的难易程度差异显著。当前,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不足30%,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严重不匹配。此外,我国资本市场一直高度重视证券化的市场,特别是场内交易的股票市场,对非证券化资产及中小企业的服务相对不足,而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更需要资本市场服务。
在技术要素方面,由于缺少技术人才且获取技术转让的渠道有限,大多数民营及中小企业技术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知名品牌较少,难以在产业链中形成竞争优势。
五是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结合不够
如何将传统要素作为载体,借助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赋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结合仍相对不足,在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结合方面,我国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由于知识产权融资缺乏有效的机制进行推广,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及专利的转化率仅为6%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50%左右的专利转化率水平相比,明显不足。在数据要素和传统要素结合方面,当前我国产业数字化的水平还不够高,数字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赋能还存在明显短板。
三、 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可从五方面发力
要从提高全社会资本要素配置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整体下沉,把促进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发展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通过盘活资本、整合资本、并购资本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发展。
(一)要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
要加快整合形成统一的国家级对内和对外技术交易市场。一要加速技术交易市场整合,将北京、上海作为两大国家级技术交易平台,错位发展。整合目前宁夏、新疆、甘肃等多个地区发展的“一带一路”技术交易平台,成立国家级“一带一路”综合技术交易和合作平台,推动西部省市接入,完善对接合作机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科技创新合作格局。二要加快解决好场内集中挂牌交易和场外分散交易的衔接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和国家级科研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转让平台,形成了固定合作伙伴,但是一些地方要求所有技术项目都需要集中挂牌交易,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技术交易实现后,还需要双方长期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实现产业化,不能只是一锤子买卖。场内和场外如何结合,如何提高交易透明度,仍需要继续探索,形成规范性制度。
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标准建设,明确数据交易所定位。一是要加快解决数据确权难题,探索通过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数据“可用不可见”以及“谁治理谁受益”等方式来间接推进数据确权。二是要加快明确数据交易所的定位,防止各地“跑马圈地”式发展。数据的虚拟性、共享性和开放性使其在交易形态上与传统要素形成较大差别。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贵阳等城市都在加大数据交易所布局力度,建议在各地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加快明确“一平台、多层次”的数据交易体系,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交易平台,借助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多层次、多区域覆盖,防止区域数据发展“画地为牢”。三是要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标准建设,尽快明确数据清单及分类分级标准,明确政务数据共享机制,完善数据资产确权登记和评估制度,夯实数据要素市场基础设施。
(二)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限制性、歧视性的规定,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要素市场
加快推动土地要素的城乡间流动,推动土地要素的区域间合理配置。一是加快研究将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同地同权进一步落实到位的相关政策,重点研究集体建设用地在入市与征地模式下土地增值收益在政府、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注重以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推动集体土地入市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探索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补充耕地指标、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机制,探索扩大“跨省换地”试点范围,从当前“三州三区”及深度扶贫地区,扩大至更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让经济发达地区不因土地指标受限而延缓发展,也让欠发达地区能利用土地资源换取一定的发展资金。
要推动各级地方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衔接。要全面梳理地方资本市场服务体系,统筹各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形成资本市场服务全国“一盘棋”,全面推动地方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服务体系无缝衔接,从真正意义上推动资本要素市场的全面发展。
逐步消除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制度阻碍,完善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在户籍制度方面,进一步放松常住人口在300万至500万大城市的落户条件,完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落户基本制度,推动城市群内的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在土地制度方面,加快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减少农地产权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在公共服务方面,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对新市民和流动人口在教育、社保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快租赁住房建设,缓解流动人口住房困难。
(三)理顺激励机制,盘活闲置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益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要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用地的政策力度,根据区位、用途、剩余年限、动拆迁成本科学评估,推动存量土地二级市场的发展。要建立工业用地退出盘活机制,建立健全闲置土地监督、评价和责令退出机制,制定明确的续期费用、逾期处罚等相关规定,对构成闲置的工业用地,依法对其征收闲置费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并且适当降低土地流转税费,提升土地长期持有的税费成本,通过市场手段倒逼其有序退出。要尽快研究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调动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盘活存量用地的积极性。可以率先推进重点地区及重点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资源盘活试点工作,为全国层面系统推进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积累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
重视管理要素在提升劳动生产率中的牵引作用,健全企业家市场。要充分认识到管理要素对提升长期劳动力生产率的加成作用,加强管理创新和管理升级。一方面,通过政府采购或定向补贴的方式,加强针对企业家的高质量管理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制定并完善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和基础规范;另一方面,加速建立规范的企业家人才市场,建立企业家评估方法和信誉体系,促进企业家尽职尽责,为促进民营企业管理专业化、风险分散化、经营透明化和财务公开化创造良好市场条件。此外,继续完善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建设,整合好职工学校、中介培训、社会培训体系,督促企业形成常规化和制度化的员工培训安排,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对新生产技术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得要素的机会
加大力气建设公平合理的人才竞争环境。要加快落实一系列政策,提升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包括提高民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比重,畅通民企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通道。要全面提高政府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减少人才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的区别性待遇,通过完善技能人才的薪酬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形成合理有效的薪资奖金激励体系。
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整体下沉,破除民企融资歧视。要从提高全社会资本要素配置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整体下沉,把促进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发展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加大对非上市企业的服务,建立广覆盖、多层次、一平台的资本要素交易市场,通过盘活资本、整合资本、并购资本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发展。加大对民企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中长期贷款投放,整治一系列针对民企融资的歧视性操作,完善银行风险定价体系,支持民企信用融资,进一步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引领作用,推动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和业务合作。
加强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民企开放,鼓励更多民营企业与重点技术转化平台加强业务合作,完善双方长期技术合作机制,共同开发,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增加政府普惠型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多层次的企业研发投入补贴机制。
(五)加强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融合,提升创新要素的倍增作用
促进技术要素和劳动力、资本要素融合发展。要加强支持产权保护,支持劳动力创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释放劳动力的创新能力。通过金融机构设立专业化科技金融分支机构、专业化分支部门等方式,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满足风控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基层业务人员激励。通过多种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进一步提升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的便利性,减少制度及流程阻碍。建立全国性的知识、技术产权定价和评估市场,发展动产抵押贷款,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机制,尝试动产支持债券,提升适用性和可复制性,扩大知识产权融资规模,让技术产权市场和金融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的持续驱动力。
要提升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数据要素具有显著的乘数作用,可以放大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价值链流转中的价值,推动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要继续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升农业领域数字化研究与应用,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