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版 信息披露  查看版面PDF

2022年

4月26日

查看其他日期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4-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公司代码:688029 公司简称:南微医学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www.sse.com.cn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风险因素”。

3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5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7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2021年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案为:

1、公司拟以实施2021年度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的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7.50元(含税),预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100,310,415.00元(含税),占公司2021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89%;

2、公司拟以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股,合计转增53,498,888股,转增后公司总股本增加至187,246,108股。

上述2021年度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案中现金分红及转增股本的数额暂按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133,747,220股计算,实际派发现金红利及转增股本总额将以2021年度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的总股本计算为准。

公司2021年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案已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尚需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8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2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微创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秉持以科技和创新服务临床的宗旨,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医疗机构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帮助世界各地提高医疗水平、减少病人痛苦、降低医疗成本。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配合内镜使用的内镜诊疗器械、微波消融设备及耗材、一次性内镜等三大系列。内镜诊疗器械主要包括活检类、止血和闭合类、EMR/ESD类、扩张类、ERCP类、EUS/EBUS类等六大类60多种上百个规格系列的产品;微波消融主要包括微波消融仪和微波消融针系列产品;一次性内镜主要包括一次性胆胰成像系统(胆道镜)及相关耗材等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及产品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报告期内,公司盈利主要来自于内镜诊疗器械、肿瘤消融器械及耗材、一次性内镜的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

2、研发模式。公司以“销售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为研发方针,坚持医工结合的创新研发模式,通过与医疗机构的广泛交流、紧密合作,密切跟踪临床科室的新需求、新设想,将临床需求转化为产品,为公司持续的产品研发提供丰富的创新来源。除了以医工合作的模式进行自主研发外,公司还和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公司不仅注重内涵发展,还将外延扩张作为很重要的发展手段,力图通过投资并购获得创新资源和营销渠道。

3、生产模式。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适量备货的生产模式。生产部门根据销售计划及订单情况制订生产计划,通过销售、计划、生产、质量、采购等部门的整体协作保证高效的生产。

4、采购模式。公司的主要采购模式分为一般采购模式及外协加工模式。根据年度经营计划以及预计市场需求,制订原材料采购计划,公司直接向合格供应商采购原材料,经检验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并用于产品生产,或者公司提供图纸、数据参数、检验标准、技术规格等相关技术资料,遴选合格的外协厂商加工产品进行检验,供应链部门根据质量部门的检验报告安排入库。

5、销售模式。公司销售模式主要分为经销、直销及贴牌销售(OEM/ODM)。其中,在美国、德国、荷兰主要分别通过子公司MTU、MTE和Micro-Tech(NL) Medical B.V开展直销,2021年新成立的英国、法国子公司也采取直销模式;在中国及除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采取经销模式;对部分国际客户提供OEM/ODM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公司所处行业及其基本特点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5);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5)中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分类代码C358)。

医疗器械行业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疗器械行业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因此行业的周期性特征并不明显。医疗器械产品的供给特点之一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以满足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不同类型医疗场景的多样化需求。

(2)全球及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情况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提高、全球经济增长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以及民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长期来看医疗器械市场将持续保持增长的趋势。根据Evaluate MedTech的统计,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将会达到5,9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民众支付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据《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1)》综合分析判断,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机遇远大于挑战,仍处于“黄金发展期”,前景广阔。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政策已经出台并将继续出台,这给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条件;随着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保险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必将不断增长;随着一些高端医疗器械“卡脖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速。

近年来,随着国家多项鼓励科技创新政策出台并实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呈加速之势,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创新研发内在的动力大大增强,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将加速涌现。据《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研发总投入继续增加,据86家A股上市医疗器械公司有关数据,2020年研发总投入为129.88亿元,比2019年增加31.2亿元,增幅为31.6%,研发总投入占同年营业收入的5.98%。

同时,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改善。《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1)》指出,据中国医保商会统计,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03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305亿美元,出口额732亿美元(同比增长73%)。随着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创新提升和规模壮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还将逐渐扩大。

(3)内镜诊疗及微波消融医疗器械市场

公司所处的内镜诊疗、微波消融及一次性内镜医疗器械市场等领域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成长较快的领域。

1. 内镜诊疗领域

随着内镜技术不断普及,早诊早治、超级微创(切除病变同时保留器官的完整性)等理念深入人心。内镜诊疗作为一种主流的微创诊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外科等多个领域。运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医生可在内镜引导下进行活检、息肉切除、肿瘤剥离、狭窄扩张、止血缝合、碎石取石等检查和治疗。

近年来,随着内镜手术的普及和相关术式的创新,内窥镜市场快速增长,驱动了内镜器械耗材需求持续上升。根据Evaluate MedTech出具的《World Preview 2018,Outlook to 2024》报告, 2017年全球内镜器械的销售额为185亿美元,占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的4.6%,为世界第七大医疗器械领域。预计至2024年,全球内镜器械的销售额会达到28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3%,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复合增长率。

据波士顿科学在2021年投资者日的报告分析,2021年全球内镜诊疗器械市场规模为50亿美元,2021-2024年全球内镜诊疗器械市场整体增速为6%;在消化内镜诊疗领域,2021年全球应用于胆胰管疾病、消化道癌症、消化道出血领域的内镜器械市场规模分别为16亿美元、14亿美元及7亿美元,增速分别为7%、3%及8%。另据奥林巴斯在2021年投资者日的报告分析,2021年全球消化内镜设备市场约为32-34亿美元,增速为4-6%;全球消化内镜耗材市场约为27-32亿美元,增速为5-7%。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三种主要的消化道癌症一一结直肠癌、胃癌和食道癌全球发病率均列于全球高发癌前十名,在中国分列第二、第三、第六名,且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消化内镜诊疗是消化道病变筛查和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微创和无创诊疗的主要手段。

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36号);2021年1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关于印发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医保发〔2021〕48号);2022年4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上述政策将引导医疗机构在实施DRG/DIP的情况下,加强精细化管理、规范医疗行为,鼓励医院将采用性价比高的国产医疗器械替代进口作为降本增效的手段。

②微波消融领域

肿瘤消融是在影像设备,如超声、CT、MRI等引导下,对肿瘤直接应用化学药物或物理灭活,是一种精准、微创的治疗技术。目前最常用的肿瘤消融方式为化学消融和物理消融。微波消融作为物理消融手段的一种,属于热消融技术,通过加热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当前,全球肿瘤消融市场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据Grand View Research《Tumor Ablation Market industry report 2019》分析, 2018年市场规模约10.4亿美元并以12.5%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21亿美元。

③一次性内镜领域

近年来,内镜设备耗材化的趋势已经逐渐形成,一次性内镜开始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传统软式内镜存在购置成本高、周转率低、结构复杂消毒困难、维修成本高等问题。《美国感控杂志》2018年发布的文章显示,内镜在医疗器械交叉感染风险排行榜中位列第一,70%以上的内镜存在洗消不完全的问题,接近四分之三的常用内镜被细菌污染。一次性内镜规避了传统内镜的诸多问题,同时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也大幅下降,逐步获得市场认可。支气管镜、胆道镜、输尿管镜、鼻咽镜等软式内镜在未来均有望实现一次性替代。

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全球一次性内镜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084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5.283亿美元,2016-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48.6%;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33.928亿美元,2020-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5.1%;进一步预计到2030年市场增长至92.222亿美元,2025-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2.1%。

我国一次性内镜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很多企业布局呼吸、消化、泌尿、妇科等领域的一次性内镜,数个省份也已经将一次性内镜列入了医保支付目录,我国的一次性内镜市场即将迎来高速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中国一次性使用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自2016年的1120万元人民币增至2020年的3680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4.6%;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14.2亿元人民币,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07.6%;到2030 年进一步增至93.681亿元人民币,2026-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45.8%。

(4)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所从事的微创医疗器械行业属于一个多学科交叉,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了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力学、光学成像、电子、图像处理、精密机械以及软件等多种学科及技术,需要长时间的专业技术积累及对临床应用的深刻理解才能洞察临床需求,持续开发出符合临床需求的创新产品。公司主营业务产品有着严格的法规要求和标准管控,每一个产品从研发立项至获得国内外市场准入许可的周期较长,一般为2-5年,加上内镜诊疗器械种类繁多,具有一定壁垒。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内镜诊疗领域

近年来,内镜配套诊疗器械市场持续扩容。根据Frost&Sullivan出具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内镜诊疗市场,波士顿科学的市场占有率为36%,奥林巴斯为34%,库克为13%,其余企业合计为17%。

公司20年来一直聚焦于内镜诊疗器械领域。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目前已发展成为创新能力强、产品线丰富、规模优势明显、渠道国际化的行业龙头企业。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19.47亿元,为国内最大的内镜耗材医疗器械生产商。

(2)微波消融领域

子公司康友医疗是集科研、制造、销售为一体的聚焦微波治疗设备及耗材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肿瘤微波消融产品拥有授权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细分市场前列。PubMed搜索显示,全球关于微波消融诊疗的医学文献中,约14%的文献及研究使用了康友医疗的微波消融治疗系统。2014年公司与解放军总医院梁萍教授团队共同开发的项目“微波消融设备的研发与临床应用”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3)一次性内镜领域

一次性内镜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市场。南微一次性胆道镜是第一个获得注册证的国产产品,其高清的图像质量使得医生可以通过直视诊断病变;纤细的外径使得医生可以处理肝内胆管和胆囊的病变,打破了消化道最后一个盲区;更大的工作通道可通过更多的器械,从而可以开展各种镜下治疗。南微胆道镜的问世,有望推动临床改变胆胰治疗的标准。相比国外竞品,南微的eyeMax“洞察”胆道镜具有代际优势,被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评选为2021年中国消化内镜领域十大进展之一。

另据Ambu和波士顿科学的测算,一次性支气管镜全球潜在市场规模约500万条。南微医学即将获批的一次性支气管镜也有望成为一次性支气管镜领域的有力竞争者。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内镜诊疗领域

近年来,内镜诊疗已经从单纯的检查手段发展到诊治一体,从最初作为外科手术的补充,发展到效果等同甚至超越外科手术。随着微创诊疗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患者诊疗需求的上升,内镜诊疗技术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从微创技术发展方向看,近年来有由“微创”向“超级微创”发展的趋势。超级微创的核心理念,旨在通过切除病变而不切除器官,使人体仍然保持原有的解剖状态和功能。

从术式上看,内镜诊疗已经形成ESD、EMR、ERCP、EUS、NOTES、POEM、STER、ESTD等多种细分方式,有创新能力主导的适应症扩展、降低术式风险和改善术后疗效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和市场扩容新动力。

从诊治模式来看,贯彻早诊早治原则,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治将更多地由因病就医的有症状期提前到无症状期,以便更好地管控癌前病变,降低肿瘤发生率,对于高级别瘤变以上患者采取内镜下切除为主、外科手术为辅、放化疗为补充的治疗模式。

从诊疗器械创新来看,随着新治疗模式的推广与发展,内镜诊疗设备与器械将会与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相互融合,衍生出更多的新产品。内镜下诊疗器械的研发必然向低成本、一次性手术器械,简化操作的创新手术器械,以及可视化、智能化手术器械、内镜机器人等几个方向发展。

(2)微波消融领域

肿瘤的局部热消融治疗是近10余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方法主要是在影像引导下,将能量导入体内,作用于肿瘤组织,使治疗区温度达到60℃(即刻)或 54℃(3分钟),造成组织细胞不可逆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微波消融作为局部热消融的一种,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尤其是在肝癌治疗方面,国内外报道经皮微波消融治疗(PMCT)的近、远期疗效均可与外科手术相媲美。据董宝玮、梁萍《肿瘤消融治疗:现状和展望》介绍,自1996年微波消融开始应用于小肝癌治疗至今,该技术现已成功应用于肺、肾脏、甲状腺、甲状旁腺、脾脏、肾上腺、腹膜后、子宫、乳腺、淋巴结和胸腹壁等多脏器实体肿瘤的消融治疗。微波消融治疗具有微创、安全、疗效肯定、升温速度快、受碳化及血流影响小、消融范围大等优点,符合未来肿瘤消融治疗的发展方向。基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微波消融技术将向智能化、规范化、精准化、适型化方向发展,以期达到更加微创和精准的治疗,降低手术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可扩大基层医院的推广,造福更多的患者。

(3)EOCT领域

在世界范围内,多家公司探索将OCT技术平台开发用于血管与气管成像的OCT产品,在不同的临床应用领域进行尝试。EOCT是将OCT应用于内镜下进行诊断的技术。

在消化道领域,EOCT成像技术因其高分辨率及成像局域性,可以为其它诊疗技术提供毫米甚至亚毫米级别的精准定位功能,尤其是在深度信息上,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或用于内镜治疗手术后的预后评估。通过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有望提供令人信服的EOCT技术用于某些食管疾病诊断的临床证据。

(4)一次性内镜领域

一次性内镜在近年内之所以发展十分迅速,一方面是由于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越来越成为临床的关注点,另一方面,当不具备洗消设施的科室需要紧急使用内镜的时候及内镜急诊的场景下,即开即用的一次性内镜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另外,随着导航技术的发展,深入到更远的远端腔道,如第十级甚至第十二级支气管成为新的需求,临床需要更加微型的内镜来打破盲区。由于尺寸微小、腔道细长、结构复杂,消毒复用很难达到要求,内镜耗材化遂成为一种趋势。

3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近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3.2报告期分季度的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股东情况

4.1普通股股东总数、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和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总数及前 10 名股东情况

单位: 股

存托凭证持有人情况

□适用 √不适用

截至报告期末表决权数量前十名股东情况表

□适用 √不适用

4.2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4.3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4.4报告期末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 名股东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公司债券情况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重要事项

1公司应当根据重要性原则,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26亿元增加46.77%,公司本期实现净利润32,935.19万元,同比增长23.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475.05万元,同比增长24.54%。

2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后存在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应当披露导致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证券代码:688029 证券简称:南微医学 公告编号:2022-014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根据2021年1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下简称“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相关实施问答(以下简称“《实施问答》”)中的相关规定,将为履行客户销售合同而发生的运输成本从“销售费用”重分类至“营业成本”,并追溯调整2020年财务报表相关科目。本次会计政策变更不会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构成重大影响。

一、会计政策变更的概述

(一)会计政策变更原因

2021年11月2日,财政部会计司发布了《实施问答》,明确规定:“通常情况下,企业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转移给客户之前、为了履行客户合同而发生的运输活动不构成单项履约义务,相关运输成本应当作为合同履约成本,采用与商品或服务收入确认相同的基础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该合同履约成本应当在确认商品或服务收入时结转计入‘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科目,并在利润表‘营业成

(下转270版)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保证季度报告中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一季度财务报表是否经审计

□是 √否

一、主要财务数据

(一)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注: 1.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43亿元,上年同期营业收入3.94亿元,同比增长12.50%。国内第一季度销售收入2.76亿元,去年同期2.27亿元,同比增加21.77%;国内市场受疫情影响,内镜手术和常规检查受到一定限制,国内收入的增加主要系公司新上市的可视化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558.34万元。国际市场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66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欧洲市场受地缘冲突及公司将部分OEM业务切换到直销模式、尚处于过渡期等因素影响,使得第一季度的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13.86%;美洲市场较上年同期增加30.29%。

2.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因实施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产生股份支付费用为1,567.60万元。在不考虑股份支付影响下,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为6,119.10万元,同比减少32.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871.25万元,同比减少34.03%。

(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一一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三)主要会计数据、财务指标发生变动的情况、原因

√适用 □不适用

二、股东信息

(一)普通股股东总数和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数量及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表

单位:股

三、其他提醒事项

需提醒投资者关注的关于公司报告期经营情况的其他重要信息

√适用 □不适用

1、报告期内新增医疗器械注册证情况

2、报告期内变更医疗器械情况

四、季度财务报表

(一)审计意见类型

□适用 √不适用

(二)财务报表

合并资产负债表

2022年3月31日

编制单位: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公司负责人:隆晓辉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芮晨为 会计机构负责人:马志敏

合并利润表

2022年1一3月

编制单位: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本期发生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净利润为:0元,上期被合并方实现的净利润为:0 元。

公司负责人:隆晓辉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芮晨为 会计机构负责人:马志敏

合并现金流量表

2022年1一3月

编制单位: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公司负责人:隆晓辉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芮晨为 会计机构负责人:马志敏

2022年起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调整首次执行当年年初财务报表相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特此公告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22年4月26日

证券代码:688029 证券简称:南微医学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