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软件加速联通
大湾区融合发展“遇水架桥”
|
◎记者 何漪
架起高桥,珠江口不断“缝合”;衔接规则,生活圈不断扩大;筑起平台,大舞台展“大身手”——近年来,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之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向心力持续增强,不断跑出“融合加速度”。
“硬联通”“软联通” 大湾区加速融合
伶仃洋烟波浩渺,两座高耸的桥墩在云水间若隐若现。这里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行。
航道之下,是繁忙的水下施工现场。当前,深中通道正在向沉管隧道最后1000米发起冲刺。据介绍,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长6845米,其中沉管段长5035米,由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为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7月底之前,我们将完成东侧全部共8节沉管的安装。”广州打捞局深中通道项目生产副经理孙世鹏介绍称。
在海底隧道加紧施工的同时,东、西人工岛也在有序推进建设,伶仃洋大桥正进行主缆索股架设等上部结构施工,中山大桥正推进箱梁架设及斜拉索挂设施工。
2年后,深中通道将正式建成通车,深圳与中山之间的通勤时间将由2个多小时缩减至30分钟,深中通道将成为联系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直联通道。
在珠江的另一个入海口——崖门入海口,黄茅海跨海通道在2个月前实现了东引桥首跨节段梁成功合龙。这个与深中通道同步建设、预计同年通车的工程,建设进入了冲刺阶段。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
“珠江口跨江通道陆续建成,将加快构建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强化前海深港合作区、横琴粤澳合作区、广州南沙自贸区、东莞滨海湾新区之间的联系。”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处长史焕杰表示。
在大湾区,还有更多基础设施建设在加速推进。不久前,广州港内港港区琶洲港澳客运码头一期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开通后,琶洲直达香港国际机场及澳门市区仅需120分钟。该项目二期计划增开琶洲往返香港市区航线。
据介绍,到2035年,珠江口将形成14条公路铁路跨江通道,形成以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多层次快速交通体系,进一步织密大湾区交通网。
“硬联通”越织越密的同时,“软联通”也愈发通畅,粤港澳三地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创新实施“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三分之二的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30分钟;在横琴粤澳合作区推出商事登记跨境通办服务,澳门企业足不出户即可落户,自揭牌以来新设澳资企业253家,实有澳资企业4771家;港澳建筑工程和专业人士跨境备案系统正式启用,累计63家港澳企业和324名专业人士获跨境执业资格。
南向通北向通 跨境金融更高效
“我一直希望能进行人民币产品投资,‘跨境理财通’让我切实体验到大湾区金融互通的便利。”2021年10月19日,香港居民邝女士成为“跨境理财通”业务的首位客户。
“跨境理财通”分为“北向通”和“南向通”,借助这条特殊通道,港澳投资者和大湾区内地投资者可通过当地银行跨境购买对方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截至2021年末,参与“跨境理财通”试点业务的大湾区居民超2万人次,资金汇划5855笔,金额4.86亿元,为三地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湾区的跨境理财需求非常旺盛。”中国银行香港个人金融及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文表示,该行在大湾区有187家分行,每一位员工都要懂跨境理财业务。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认为,从微观层面看,“跨境理财通”进一步丰富现有投资渠道,方便粤港澳三地居民进行跨境理财产品投资;从宏观层面看,“跨境理财通”将持续促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及区域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人民币成为大湾区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截至2021年末,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之间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累计达21.01万亿元;香港、澳门居民通过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账户18.4万户,账户累计发生交易839.7万笔、金额59.5亿元。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让大湾区企业减少了“脚底成本”。2021年3月,深圳成为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截至今年5月末,首批试点对象传音控股、创维集团等5家公司相关业务量达297.9亿美元。
传音控股财务负责人肖永辉表示,公司在额度内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资金调拨,子公司业务均通过资金池进行集中结算,结算效率提升,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创维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鄢红波也表示,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提高了集团资金周转效率,增加了外债、境外放款额度。
简化操作环节,提高资金效率。人民银行指导大湾区银行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操作流程,推出白名单制度。优质企业不再需要事前逐笔提交单据,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即可直接办理跨境资金结算,实现了“企业越诚信,结算越便利”。
此外,围绕移动支付,港澳版“云闪付”钱包、支付宝(香港)电子钱包、微信(香港)电子钱包、中银澳门手机银行和澳门通Mpay钱包等在大湾区得到使用。截至2021年末,5种钱包累计交易约926万笔,金额约15亿元。
生活圈朋友圈 “向心力”越来越强
毕马威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发展主管合伙人李令德介绍称,毕马威4月发布的就业趋势调研报告显示,香港受访者愿意移居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比例逐年递增,2019年是52%,今年已达72% 。
“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实现,“港人港税、澳人澳税”落地实行,律师、医师等数十种港澳职业资格被大湾区内地城市认可……粤港澳三地居民扩大了生活圈、工作圈,充实了朋友圈。
2021年8月,已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跨境执业9年的樊敬文拿到了正高级职称证书。“香港医生在深圳执业更加便利了,发展空间更大了。”樊敬文开心地说。
2019年,广东省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的实施方案》,推动大湾区职称评价体系、职业资格互认,促进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
像樊敬文一样过上“双城生活”的香港居民越来越多。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介绍,近年来,广东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支持实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8.51万人。此外,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工作,2年多来累计超1000人次报考。
广东还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12家重点基地投入运营,带动全省建成N系列基地57家,累计孵化港澳项目2394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3455人,进一步支撑和激励港澳青年投身大湾区建设。
大平台大未来 深度合作共发展
“我们有70台无人运输车在广州南沙港运作,这里已成大湾区第一个无人化码头。”深圳一清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詹培勋非常自豪。
1年多前,香港青年詹培勋放弃了在香港从事10余年的投资工作,来到深圳创业,聚焦低速无人车商用赛道,打造了全球首家实现量产无人物流车系统的公司。
“香港有不少优秀的基础科研成果,借助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成熟产业链,可以更快落地。”詹培勋表示,2017年,香港科技大学自动驾驶中心主任刘明教授率领团队研发出全香港第一台无人车,其后到深圳注册公司,探索产业化路径。目前,深圳一清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已募集四轮融资。
“大湾区十分支持香港青年的创业项目,在居住、安家、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都有相应支持政策。只要找准发展方向,一定是机会多多。”詹培勋说,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产业潜力无限,公司将抓住机遇,进入发展快车道。
不久前,上述无人化码头的所在地——广州南沙又迎利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正式印发,提出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与前海、横琴相比,广州南沙是粤港澳合作发展重大合作平台中面积最大的区块。三大平台“同场竞技”,也给了港澳创业者更多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机会。
“我们规划在横琴建设星速购机器人生产基地,打造澳门品牌的机器人。”星速购科技企业创始人姚锦程介绍道,横琴为澳门青年创业者提供了资金、空间保障、项目扶持等助力,让他看到了更大希望。“希望澳门最优秀的科创企业能通过登陆科创板及港交所,和资本市场对接。”姚锦程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周仲高表示,随着大湾区融合发展加快,各种制约人才流动的障碍不断消除,港澳青年来内地创业就业意愿将进一步增强,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