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要闻  查看版面PDF

2022年

7月22日

查看其他日期

贯通实体经济血脉 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释放韧性活力

2022-07-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1版)

一方面,多层次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新三板设立运行、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北交所设立,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升。十年间,股债融资累计达55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直接融资存量规模98.8万亿元,约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31.5%。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建立了与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无缝衔接的价值发现和筛选机制,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进一步畅通。科创板“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创业板服务“三创四新”企业发展,北交所着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为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融资服务;交易所债市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渠道。

到2021年,我国股市总市值比2012年增长近3倍达到91.6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托管面值达18.7万亿元。这十年,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比重由23%增长到近50%,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近5年增长超千家,有力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日益成为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平台。目前,股市投资者总数已超过2亿。2011年至2021年,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超过9.7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公募基金累计向投资者分红3.3万亿元。

深刻结构性蜕变

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展韧性、释活力

结构性问题是制约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着力用改革的方法和思路破解结构性难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优化完善,市场活力不断释放、韧性进一步增强。

资本市场“深刻的结构性变化”首先体现为多层次市场体系结构更趋完善,各市场、各板块形成错位互补格局,板块特色更加突出,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次体现为上市公司的结构变化、质量改观。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接近2200家,占比近半;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相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营业收入、净利润总体保持较高增速,规范运作水平明显提升。

资本市场“深刻的结构性变化”还体现在投资者结构显著变化。2021年,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首次降至70%以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逐步建立。截至今年5月底,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持有流通股市值占比达到22.8%。

与此同时,市场产品供给体系结构更为丰富,股、债、期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证券化、科技创新债、绿色债等产品渐次推出,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稳步推进,权益类基金规模屡创新高,公募基金参与养老金融服务的深度不断拓展。

吴晓求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来,资本市场在总量、成长、结构、制度创新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市场规则渐趋完善。

在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曹凤岐看来,这一阶段,以注册制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全面深改,促使我国资本市场更好朝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前进,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正在形成。

资本市场的深刻结构性变化,有力促进了金融业改革开放和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逐渐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单纯依靠银行体系的融资格局。市场内生稳定和外部约束机制不断健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也明显增强。资本市场近年来经受住了各种国际、国内超预期事件的冲击,主要指数稳中有升,健康发展的态势持续巩固,在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资本市场的“非凡十年”,恪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站稳人民立场,充分体现国际最佳实践与“中国智慧”相结合,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强化枢纽功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展韧性、释活力,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