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 特刊  查看版面PDF

2022年

7月22日

查看其他日期

彰显科创底色 机构开辟投资新天地

2022-07-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科创主题基金陆续问世

2019年,首批7只科创主题基金问世;2020年7月:科创板50指数顺势推出;2020年9月22日,4只科创50ETF一日售罄,吸引超1000亿元认购资金;2021年6月,同时投资科创板和创业板龙头公司的双创ETF问世;2022年5月,科创信息技术ETF问世。

海外资金涌向科创板

截至今年一季报,QFII机构现身65家科创板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截至2022年5月底,科创板外资持股占流通市值比例超4%,前5个月外资合计交易金额占比超9%。截至7月15日,借道沪深股通渠道的北向资金已布局近60只科创板个股,持股总市值超400亿元。

自科创50指数推出以来,境外市场相继推出多只科创50指数产品,目前境外市场的科创50指数相关产品已有12只,其中规模最大的海外科创50ETF规模近6000万美元。

券商积极服务科创板项目

3年来,拥有保荐“牌照”的94家券商中,已有70家券商参与科创板承销及保荐工作。在科创板已发行及正在申报的企业中,有4家券商包揽了70家以上的科创板承销保荐项目。

截至7月20日,服务科创板项目保荐业务数量最多的券商为中信证券,达114家,其中有42家企业成功发行。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证券分列第2位和第3位,分别服务88家和79家企业。海通证券的服务家数也在70家以上,达75家。位列前十的还有国泰君安、华泰联合、民生证券、招商证券、安信证券和国信证券,分别服务68家、67家、44家、30家、27家、23家企业。

科创板做市时代将至

目前,至少有13家券商拟开展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等上市券商审议通过了科创板做市相关方案。

◎记者 徐蔚 陈玥 汪友若 王彭

◎制图 周洋

资金逐浪科创板 凸显长期配置价值

3年来,基于对强大创新动力和广阔市场空间的看好,海内外资金不断涌入科创板市场。

近百只基金产品陆续登场,从主动到被动,从整体到细分,围绕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开辟出一条投资新航线,与万千普通投资者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这仅仅是开始。随着科创板走向成熟,产业分布的鲜明时代感正逐步兑现到业绩上,长期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

萌动 经济新动能 投资新机遇

2019年5月,首批科创主题基金之一——华夏科技创新混合基金发行当日便“一日告罄”,募集总金额近200亿元,配售比例不到5%。这让基金经理周克平即兴奋又感到压力:“这代表着投资人对科创板抱有巨大的期待。”

截至2022年7月15日,华夏科技创新混合基金实现了113.9%的回报率,相较科创板指数创造了明显的超额收益。不仅是华夏科技创新,汇成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首批7只科创板基金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从78.37%到167.52%不等,平均回报率达116.23%。

嘉实科技创新基金经理王贵重表示:“对于基金经理而言,科创板的研究难度和股价波动都变大了,但潜在回报也更大。我们相信,科技领域能实现指数级增长;优秀企业能创造更大的价值;科技投资契合追求美好未来的投资本质。”

公募基金对科创板公司的持股市值和占比也在不断提升。汇成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公募基金对科创板公司的持仓市值为249.65亿元,2020年就增至1922.05亿元,2021年更是增至4409.17亿元;持仓市值占基金持有股票比例也从2019年的1%增至2021年底的6.47%。

成长 基金陆续问世 产业浪潮奔涌

继首批7只科创主题基金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科技创新主题基金和专投科创板的基金产品问世,极大地丰富了投资者对成长领域的投资选择。

2020年7月,在科创板开市一周年的重要时刻,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顺势推出,标志着科创板指数化投资的正式启航。跟踪科创50指数的基金产品紧随其后。

2020年9月22日,4只科创50ETF一日售罄,吸引了超1000亿元认购资金。

2021年6月,同时投资科创板和创业板龙头公司的双创ETF问世,为科创板主题产品进一步拓宽了边界。

2022年5月,跟踪首只科创板行业指数——科创信息指数的科创信息技术ETF问世,标志着科创板迎来了首批行业主题ETF,同时标志着公募对科创板的投资从整体走向细分。

裂变 海外资金涌向中国“硬科技”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在外资中最早“尝鲜”科创板投资。

科创板公司披露的2019年年报显示,开市交易4个月后,QFII机构便已现身睿创微纳、天奈科技、光峰科技、传音控股等4只个股的的。截至今年一季报,这一数字已扩张至65家。

进入沪股通渠道则进一步提升了外资投资科创板个股的便捷性:2021年2月1日,首批符合资格的12只科创板股票被纳入沪股通范围。2月19日晚,国际指数编制公司富时罗素率先宣布,将首批除复旦张江之外的11只科创板个股悉数纳入其旗舰指数。

2021年5月11日,MSCI发布季度指数调整。康希诺、中国通号、澜起科技、杭可科技、睿创微纳等5只科创板个股首次被纳入MSCI全球标准指数和MSCI中国A股指数。

被国际指数公司相继纳入,意味着优质科创板个股进一步进入全球资本视野。截至2022年7月15日,借道沪深股通渠道的北向资金已布局近60只科创板个股,持股总市值超400亿元。

开市交易3年来,国际投资者投资科创板渠道持续拓展,目前国际投资者可通过QFII、RQFII与沪港通直接投资科创板,也可通过投资海外市场发行的科创50ETF等产品配置科创板。其中,指数化投资正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者配置科创板的重要方式。自科创50指数推出以来,境外市场相继推出多只科创50指数产品,目前境外市场的科创50指数相关产品已有12只,其中规模最大的海外科创50ETF规模近6000万美元。

截至2022年5月底,科创板外资持股占流通市值比例超4%,前5个月外资合计交易金额占比超9%。

展望 未来前景广阔

从盈利情况看,科创板公司整体业绩较好,是其投资价值的重要支撑因素。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孙利军表示,科创板公司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增幅实现3年连续上涨,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称,当前科创板高研发投入带来的业绩高速增长大概率可持续,也将成为科创板业绩持续保持比较优势的底气所在。

对于科创板的发展前景,卖方机构普遍认为,当前科创板的估值已有十足吸引力,且优质标的较多,未来前景广阔。

“科创板的许多标的代表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其身处高成长的新兴赛道,不少标的拥有领先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值得长期跟踪。经历波动后,科创板许多标的的估值和基本面预期都处于较合理的位置,对于长期资金而言是很好的关注点。”施罗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股票投资团队表示。

投行转型“价值创造” 迎接做市时代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是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起点,作为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企业的中介机构,券商投行也迎来新的试炼。

3年来,从项目储备、研究定价、信息披露到发行承销,一系列投行业务的逻辑发生了较大变化。从通道型投行向价值型投行转型成为行业共识。在科创板开市三周年之际,做市商制度逐步成型。这是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也意味着科创板将迎来做市时代,更为券商带来业务扩展的想象空间。

询价定价 考验承销硬实力

对券商投行而言,发行制度从核准制到注册制,第一道大考是“定价”。与主板“市盈率限高23倍”不同,科创板采取的是更为市场化的询价定价机制,考验着投行实打实的承销实力。

询价定价机制是科创板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保荐机构出具新股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网下投资者依据独立研究进行报价和申购,保荐机构依据投资者报价情况,并结合市场、基本面等情况进行定价。

东方证券相关人士表示,保荐机构积极组织买卖双方路演、询价等制度性安排,就是希望市场约束机制促使创新企业的估值更加合理,促使一、二级市场快速接轨。同时,为企业引入长期投资者,使其在发行定价中发挥积极作用。

3年来,监管部门也在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完善询价定价机制。2021年9月18日,新股发行承销制度从优化定价机制安排和强化报价行为监管两方面进行了改革。在东方证券相关人士看来,注册制带来的一系列更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需要各市场参与者逐步调适,短时间内市场主体间的充分博弈和相互制衡很难一步到位。对于新股破发,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总裁王承军认为,还要结合市场因素来判断。“在目前买卖双方都有一定博弈能力的制度安排下,我认为股票价格未来能回归理性。”王承军说。

业务前移 投行加大价值创造

在科创板平稳运行下,投行业务回归价值发现本源,券商正逐步从通道型投行向价值型投行转型。

通过参与科创板项目,王承军切实感受到投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在选择项目时,投行的服务阶段要尽可能往前移,尽早去培育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发挥投行的资源整合能力,比如整合投资机构,在企业成长初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项目储备和行业布局也考验着投行的眼光。广发证券投行委表示,价值发现、估值定价、研究分析、服务销售等成为券商的核心竞争力。

头部券商已布局多个新兴行业,并沉淀了多个特定产业优势。Wind数据显示,3年来,拥有保荐“牌照”的94家券商中,已有70家券商参与科创板承销及保荐工作,为拟上市企业服务。在科创板已发行及正在申报的企业中,有4家券商包揽了70家以上的科创板承销保荐项目。

截至7月20日,服务科创板项目保荐业务数量最多的券商为中信证券,达114家,其中有42家企业成功发行。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证券分列第2位和第3位,分别服务88家和79家企业。海通证券的服务家数也在70家以上,达75家。位列前十的还有国泰君安、华泰联合、民生证券、招商证券、安信证券和国信证券,分别服务68家、67家、44家、30家、27家、23家企业。

归位尽责 信息披露严把关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建立了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的有效机制。投行在科创板公司IPO过程中各环节都要尽到“看门人”的责任,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天风证券副总裁朱俊峰表示,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下,中介机构的责任不断强化。证监会及交易所对中介机构的要求不断提高、核查责任不断加大,不断通过制度规范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对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出重拳,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注册制强化了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打击,依法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等相继实施,全面提高违法成本,营造了良好的司法保障环境。

新形势下,投行正重新审视过去的业务模式,主动加强风险控制。王承军介绍,长江证券在服务项目的过程中设置了多道“防火墙”。一是在企业立项时,质控部门会给项目团队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二是持续不断地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三是对上市后的企业进行持续督导。

做市制度 打开业务想象空间

在科创板开市三周年之际,做市商制度逐步成型。

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孙利军表示,做市商制度可有效提升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平抑价格波动,提高市场稳定性。

科创板做市时代的到来,也为券商业务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目前,至少有13家券商拟开展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等上市券商审议通过了科创板做市相关方案。据悉,审议通过后的方案将上报给监管部门,申请科创板做市业务的试点资格。

舟至中流催帆竞,击楫勇进破浪行。可以预见,经过科创板及一系列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与改革的洗礼,更大规模、更强实力、更高水平的一批中国投行将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