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元级公司相继涌现
基金直面大资金管理难题
|
未来几年公募行业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5%,至2030年公募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可达88万亿元。在此背景下,仍遵循过去百亿元级别的管理经验已不合适,基金管理人必须将自身的管理边界提升到千亿元乃至万亿元级别
◎记者 陆海晴
近两年,公募基金行业爆发式增长,管理规模不断创新高,从16.9万亿元到26.67万亿元,只用了2年的时间,而万亿元级基金公司也达到6家。
与此同时,不少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也实现指数级别增长。截至二季度末,147位基金经理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超百亿元,更有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量财富藏富于民,为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想在资管大潮中乘势而上,如何管理好更大规模资金成为摆在头部基金公司面前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粮草先行:为大资金管理做好准备
据瑞银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曹海峰测算,未来几年中国公募行业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5%,乐观情况下可达18%,至2030年公募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可达88万亿元。
某基金业资深人士直言,在此背景下,仍遵循过去百亿元级别的管理经验已不合适,基金管理人必须将自身的管理边界提升到千亿元乃至万亿元级别。
对于头部基金公司来说,如何管理好更大规模的资金?南方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固定收益)李海鹏给出了关键词:“储备”。
李海鹏所强调的储备有三层含义:一是人才储备。吸引与留下投研、交易、运保、风控、销售、中后台等高质量人才,方能保证资产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扣。二是策略储备。有效识别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与收益预期,只有不断创新与完善更多大容量、差异化的投资策略、产品及全套资产管理方案,方能满足日益多元的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三是制度储备。完备的合规风控制度、规范的投资交易制度等,有效保障了资产管理的纪律性与规范性。只有切实防范流程操作风险、合规道德风险及团队短板效应,方能让大型资产管理公司行稳致远。
落实到具体的投资管理中,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权益投研一体化总监曾鹏认为,要从大处着眼,并最终落实到细致深入的研究中。
首先,需要具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走向,对所管理资金进行权益、债券、大宗商品以及货币等资产的综合配置,并对A股、港股甚至海外资产进行综合配置。
其次,需要具备行业比较研究能力。无论是针对权益资产,还是债券中的转债和信用债等品种,都需要具备行业比较研究能力,分辨各个行业所处的生命发展周期,识别行业层面的风险和机会。
最后,对上市公司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无疑是最重要的。在产业周期的基础上,如何评判企业的经营周期是确保投资落地的核心环节。
中欧基金投资总监周蔚文的看法也较为相似。在他看来,投研能力的搭建十分关键。“基金公司要聚焦于投研能力的提升,从而满足大规模资金管理降低换手率的需要。同时,长期的业绩考核是必需的配套机制。”
除此之外,周蔚文还有着更多的思考:一方面,基金公司要做好海量投资者的服务和陪伴,这意味着承担的角色从之前单一的“制造商”慢慢往前走了一步,叠加了一部分“服务商”的职能。另一方面,逐步搭建ESG投资框架。“ESG将成为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发展理念。不仅要将商业向善融入经营理念中,还须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以企业之力更好地助推社会高质量发展。”
与时俱进:持续优化投研架构
近几年,不少绩优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实现了指数级别增长。天风证券统计发现,截至2019年底,管理规模超100亿元的基金经理只有33位;而到了2022年二季度末,管理规模超100亿元的基金经理数量已多达147位。
在基金二季报中,多位明星基金经理谈及了管理规模快速增长面临的问题。“很多优秀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都实现了指数级别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基金经理也是普通人,在市场波动的时候,内心也会害怕,也会怀疑,也会彷徨。平时勤勉积累的调研与研究成果是为了使组合在关键时刻不‘漏水’,但过度依赖个人的投资与研究来持续战胜市场,并不是一个长期胜率很高的事情。基金公司整体投研平台的水平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华百亿级基金经理李晓星说。
面对基金管理规模的快速膨胀,头部基金公司主动对投研架构进行了升级。“2013年,中欧基金从大研究团队变成多团队,也就是外部看到的‘事业部制’,当时就是为了解决协作问题。而随着管理规模的增长,要想较好地解决协作问题,需要加强深度研究。”周蔚文说,“目前我们大投资研究团队有一百多人,广度和深度都不一样了。”
打通研究平台后要做的就是继续强化协作。周蔚文表示,中欧这几年在内部推行的“4P+1C”就是推进协作。具体来看,“1C”(Culture文化)为基础,打造“4P”架构(People业内优秀的人才,Philosophy长期价值投资理念,Process具有国际水准的投研流程,Platform高度标准化、透明化的平台运作)。“事业部解决的是小团队的协作问题,‘4P+1C’解决的是大团队的协作问题。”
“个人能力有边界,通过科技辅助、团队合作及大类配置等方式尽可能拓宽资产管理的规模。例如,我们单独设置资产配置条线,下辖宏观策略部,聘请资深分析师专注于研究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内参意见以供权益、固收等不同资产类别的基金经理参考,自上而下把握大类资产配置的思路。又例如,我们自主研发智能化数据系统平台,使投资决策与执行流程更为高效、安全且可持续。”李海鹏表示。
他山之石:借鉴海外成熟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海外资管公司经营历史普遍较久,并经历了多轮经济周期的考验,其成熟的发展经验值得国内资管机构借鉴学习。
李海鹏认为:首先,海外资管机构注重投研人才梯队的建设与激励。以富达基金为例,注重自主培养基金经理,成立“富达基金经理学院”,强调培养过程中要经历长时间的考验,以体会整个经济周期市场的变化。初级分析师经过平均长达8到9年的培训、不同行业的研究学习及优秀导师的引领,最终才有可能成为基金经理。同时,富达基金也为愿意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员工开辟职业发展道路,鼓励经验丰富的分析师专注于研究。
其次,风险管理与科技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在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方面,海外成熟的资产管理公司从未停止过投入。例如,贝莱德不断增加科技投入,通过收并购等方式扩张科技版图,并且自主开发“阿拉丁大数据风控系统”,基于海量数据构建金融模型,对金融风险进行评估监测并提供解决方案。
“海外资管公司在量化研究辅助上有一定的先发优势。量化研究是指利用算法识别交易模式,判断市场潜在机会和风险的一种投研手段。美国资管公司普遍采用量化投研工具对主动投资进行辅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国内头部基金公司也开发了相关量化投研工具,相信未来会成为主动投资的良好辅助工具。”在曾鹏看来,金融科技将赋能基金行业。
从全球领先的资管机构身上,周蔚文学到了两个关健词:研究驱动和团队协作。“海外资管机构在决定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前,通常要花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基础研究,收集数据、理清逻辑、现场调研,并反复讨论与论证。同时,当管理规模变大,投资股票数量增多的时候,单个研究员、单个基金经理的研究能力就会遭遇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协作变得至关重要。”
周蔚文想得很清楚,深度的研究覆盖是资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看得更远,更有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