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财经新闻  查看版面PDF

2022年

8月11日

查看其他日期

多层次体系“从有到优” 资本市场谱写普惠金融“中国策”

2022-08-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多层次体系“从有到优”

资本市场谱写普惠金融“中国策”

(上接1版)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4832家,全国股转系统共有挂牌公司6728家,全国共设立了35家区域性股权市场。2013年至2022年上半年,A股公司IPO和再融资的金额合计达到13.59万亿元,其中,2021年IPO和再融资金额合计达约1.82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同期,交易所债市不断壮大,形成了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可转债、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品种体系;期货市场已上市包括商品、股指、国债期货和股票期权在内的96个期货期权品种。

十年间,上市公司质量、市场结构等指标明显优化,各行业、各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资本市场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截至目前,上市公司和挂牌企业群体分布在90多个行业大类,其作为实体经济“基本盘”、转型发展“领跑者”的角色更加凸显。根据Wind数据,截至6月末,A股战略性新兴行业上市公司超过220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的市值占比,由十年前的约10%增长至约30%,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支出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高风险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压降,常态化退市机制加速形成,资本市场吐故纳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来自证监会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证监会共对上市公司移送稽查立案232家次,与之前三年比增长82.7%;共有77家公司退市,是之前三年的6倍。

十年间,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双双提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徐明认为,十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他表示,我国企业众多、企业业态丰富、差异极大。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资本市场的需求各不相同,多层次、多板块的资本市场适应了我国实体经济和不同企业的发展需要。

助力科技创新 探索资本市场普惠金融“中国策”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具备的微观基础。十年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逐步完善,提升了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在提供融资支持、完善公司治理、落实普惠金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定位看,科创板强调“硬科技”,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六大领域的“独角兽”“瞪羚”企业;创业板着重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更加强调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聚焦“更早、更小、更新”,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上市难和退出难等问题,帮助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做强做优。

从效果看,科创板设立、创业板改革大大提升了资本市场对优质科技创新企业的吸引力。设立北交所、推进新三板综合改革,显著增强了资本市场对更小规模、初创期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吸引力。

“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有强大的链头企业,链条上也要有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来卡位,链头和链身缺一不可。”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表示,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与北交所“层层递进”,有利于更好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板块间的合作衔接。各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将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平台,使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成九雁看来,小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特别需要各种要素资源,尤其是资本市场要素资源的支撑。近年来,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在降低企业进入成本、分类分层管理企业,形成差异化产品体系、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政策对接问题、建立联合培育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了服务小微企业的新路径,推动形成了越来越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