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细分赛道热度提升 多家企业筹备上市
◎记者 吴正懿
杭州洲际酒店的圆形会议厅外走廊,摆满了各类大小展位。据主办方介绍,9月7日至9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共有913家产业链企业、3317位嘉宾参会,热度空前。
“今年比去年热闹不少,展区扩大了一倍以上。”浙江一家参会的储能企业负责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感觉今年又冒出了不少新面孔。”
在政策加持及新能源建设提速背景下,储能行业热度高涨。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2021年我国储能生产制造产业链日趋完善,市场规模达500亿元至600亿元,同比增长120%以上。
机遇之外也有挑战。“市场环境方面,新型储能电站具体的调峰补偿机制、保障调用时长等细节没有明确政策,储能电站开发仍有不少难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说。
资本涌入储能产业链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预计,2050年全球的储能规模将达到90亿千瓦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说,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贯彻落实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把发展储能产业作为工业领域高比例应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会议大厅门外的展位前,人头攒动。河北某上市公司智能电网事业部总经理,驻足多个展位详细问询。“公司也准备进入储能行业,我们团队在不断找业内人士来沟通了解。”
在万亿级的储能赛道上,先行者与后来者皆有一席之地。“行业空间足够大!”浙江一家做电源管理系统(BMS)的公司高管对记者说,“PCS(储能逆变器)的上市公司市值都千亿了,我们BMS公司还没有上市公司,不过已经有多家企业在筹备上市。”
“储能行业迎来了东风。亿纬锂能的战略和节奏也进行了调整,我们从过去几年的‘稳中求进’调整为‘奋发有为’。”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翔说,“从体量上看,我们现在储能电池的年化规模应该达到了百亿的水平,一百亿现在成了我们起步的平台。”
资本,正竞相涌入储能细分赛道。“除了电化学储能涉及的电池、BMS、PCS、EMS、EPC、系统集成、温控、安全消防、结构件等外,资本对上游原材料、下游储能电站开发运维、供应链金融等都有覆盖。”一位参会的投资人士对记者说,投资机构对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技术走向也非常关注。
储能细分赛道上,入局者不断。“我跑了几个做液冷热管理系统的展位,好几家名字都没听说过。”奥特佳子公司埃泰斯新能源总经理周建国对记者说,这两年,储能液冷热管理系统出现不少新玩家,主要来自原本从事汽车热管理和工业制冷的两个领域,有的甚至还没有落地的产品。
热管理赛道确实很“热”。据介绍,埃泰斯的储能电池液冷热管理业务,2020年收入不到2000万元,2021年收入超过2亿元,今年收入有望同比增长2倍至3倍。目前,公司正在筹备B轮融资。
“门外汉”们也积极整合资源加入储能大军。比如,浙商中拓重点开拓在光伏、储能领域从事供应链管理业务,并投资设立中拓储能子公司从事模组生产加工,致力于成为新能源产业领先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
技术路线多元竞跑
受安全事件等影响,储能行业前两年经历过低潮期,今年受益于新能源规模化建设,热度持续上升。最受关注的电化学储能领域,锂电池储能系统是主力军。与此同时,全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技术路线也在不断迭代中。
储能系统成本,是商业化的核心要素。2020年底,中国储能系统成本降至1.5元/Wh,被认为是储能行业的拐点。但2021年以来,因上游原材料价格提升,储能系统成本上涨30%至50%左右。
“根据今年协会调研了解的情况,目前不同应用场景下招标价格从1.29元至1.9元/Wh不等。目前,储能系统成本1.5元至1.6元/Wh保持盈亏平衡点。”刘彦龙说,预计未来5年,储能成本还将再降低30%;未来10年,储能成本将再降低70%至80%。
若从安全性和成本端考量,传统铅酸铅碳电池大有用武之地。“利用铅酸电池集成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储能电站安全性更好,寿命更长,性价比更高,在储能领域更具性价比和推广价值。”长兴太湖能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斌对记者说,储能产业完全可以依赖国内现有铅酸电池产业的发展成果,建立电池战略产业生态链。
吴建斌介绍,公司主导的多个铅酸铅碳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已经落地,在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区域应用。项目的经济效益也不错,储能项目可以实现最快不到3年回本。
“储能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决定了储能技术的多样化,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可以同时满足所有储能场景的需要。”平高集团副总经理徐光辉说,公司致力于发展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用时的储能产品,大力开拓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研究,推进热储能和氢储技术的研发,做好技术储备。
钠电池技术也被业界寄予厚望。信达证券研报认为,2021年以来锂价上涨过快给供应链带来压力,短期锂矿价格有望维持高位,钠电池的成本优势更为显著。未来,钠电池有望逐步放量,与锂电池形成互补。
“在技术层面,市场关注点主要在锂电池、液流电池和抽水蓄能等,对其他的新型储能技术及混合储能技术发展关注度比较低。能量型储能的锂离子电池较为成熟,但容量型长时储能技术关注度相对比较低,需要差异化的政策来支持相关领域的发展。”刘彦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