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期货市场生态优化
业内期待产品体系更丰富
◎记者 费天元
近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稳步向前,“中国价格”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金融期货虽起步较晚,但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已展现巨大潜力。
日前,上海证券报联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走访了多家期货公司,深入了解金融期货行业发展现状及症结痛点。受访人士普遍认为,金融期货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为股市、债市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机构化加深推动市场生态优化
“机构化”是多位期货公司高管在谈及金融期货发展时提到的关键词。近年来,资本市场规模快速扩容,叠加参与者对金融期货的认知逐步深入,各类持牌金融机构纷纷涉足金融期货领域,将其作为规避现货头寸波动风险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明显感受到金融期货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金融期货的正面形象逐渐树立,交易者素质显著上升。”国信期货总经理余晓东表示。
国泰君安期货总裁姜涛直言,当前金融期货市场处在“机构化”为主的赛道上。他表示,近年来全球宏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我国权益类市场受到影响,导致尾部风险发生概率上升。为对冲股票现货端的风险,机构投资者对金融期货的需求快速增长。
目前,银行、保险、证券、公募、私募、信托、期货子公司、QFII、RQFII、养老金等都已获准参与金融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1年,中金所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的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分别达到70%和89%。
“股指期货和期权方面,场外期权交易商、私募、公募和外资均是业务新增长点;国债期货方面,主要参与者也从券商自营和资管产品为主,逐渐向公募、银行、保险、私募等多元客户演变。”中信期货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
为期货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
“2007年公司成立,筹备初期主要就是为股指期货上市进行准备。”对于15年前公司成立时的情形,申银万国期货董事长李建中记忆犹新。
以股指期货落地为标志,金融期货市场的稳健发展为期货行业做大做强创造了契机。这个过程中,券商系期货公司具备资本、金融业务链、客群等优势,普遍实现了公司规模、市场份额的快速上升,目前已成长为期货行业的中流砥柱。
做市交易机制是全球衍生品市场普遍使用的基础交易制度,一方面能改善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增强市场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能丰富做市机构盈利模式、改善盈利能力。目前,中金所已在国债期货、股指期权品种上引入做市交易机制。
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实施。允许期货公司开展做市业务写进了法律。业内人士认为,期货和衍生品法为期货公司增强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预留了法律空间,有利于增强期货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与聚焦单一领域的商品期货相比,金融期货辐射范围更广。金融衍生品市场有必要引入有专业定价能力且风险偏好中性的市场参与者,去平抑非理性价格波动,做市商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恰好符合这一特征。”海通期货总经理吴红松表示。
业内期盼产品序列更趋丰富
7月22日,中证1000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合约在中金所正式挂牌,有效弥补了小市值股票衍生品对冲工具的不足。运行一个多月来,市场参与者普遍反响积极。
“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的上市,完善了股指相关衍生品体系,对稳定股票市场、提高市场定价效率、丰富投资者风险管理手段方面具有推动作用。”华泰期货总经理赵昌涛表示。在他看来,各类机构投资者是金融期货市场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相关产品序列愈加完善,市场机构运用金融期货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投资理财产品,为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多元选择,服务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日益彰显。
展望未来,金融机构、产业客户等对股市、债市、汇市的对冲需求较大,我国金融期货产品体系仍有很大的丰富空间。
“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而言,大的产品序列就缺外汇期货,这个品种至关重要。”李建中表示,随着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部分涉及外贸的客户和企业对外汇风险管理有着迫切需求。在国内没有有效对冲手段的情况下,这些客户只能在境外参与交易,面临不少风险。
此外,不少期货公司还反映海外投行对我国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国债期货等品种的套保需求明显上升,非常看好我国金融期货的对外开放前景。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近期表示,要坚定不移推进期货市场高水平开放,研究推动国债期货双向开放;尽快完成各项准备,向QFII、RQFII开放参与商品期货、商品期权和股指期权产品,为境外交易者提供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
9月2日,中金所发布《关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权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始受理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股指期权交易的业务办理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