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企业融资成本迭创新低
◎马慜 何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方向性的要求,掀开了整顿金融业“钱生钱”“资金空转”等乱象的序幕。
历经数年的严监管与规范,乱加杠杆、以钱炒钱的活动受到遏制,潜在的金融风险得到收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与完善,企业融资成本迭创新低。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已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
金融“脱实向虚”势头逆转
2017年是一个关键性节点。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提到,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金融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一是服务实体经济,二是防范金融风险,三是深化金融改革。此后,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例如“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治理了市场乱象并取得成效。
“三三四十”是原银监会为解决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不当收费、不当交易等银行业各类乱象推出的专项整治行动,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数据是整治效果最好的佐证。2017年上半年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双双收缩,这是2010年以来首次,表外业务增速也由过去的逾50%降至19%,挤压出银行业虚增的泡沫。同时,用于小微贷款和基础设施行业的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7.3%,均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总结道,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同业理财、信托通道较历史峰值大幅缩减,金融“脱实向虚”的势头得到扭转。
与此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助推中国经济保持增长态势。
一组数据证实成效:在创新驱动下,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0.6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款余额户数3544.7万户。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我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位居世界前列。
十年嬗变,金融业自身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大幅增加。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回归服务本源,一方面是做精表内,资产负债规模一改高速扩张态势,资产摆布转向结构优化调整,重新回归信贷资产,优先投向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是表外回归“正道”,非标资产、信托通道得到大幅压降,银行理财从“影子银行”回归净值化。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