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润新能刘世琦:
专心奔跑在磷酸铁锂赛道上
◎记者 俞立严
9月29日,国内磷酸铁锂研制的先行者万润新能“跑”上A股市场,为科创板新能源板块再添一员“强兵”。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8月中国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高达95.9GWh,占电池总装车量的59.2%,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重要材料,磷酸铁锂近期备受市场关注。万润新能董事长刘世琦在这一新能源细分赛道已经深耕多年,践行“容万物,润八方”的初衷,将万润新能打造成为中国磷酸铁锂领域的佼佼者。
机缘巧合 磷酸铁锂领域闯出一片天
“机缘巧合。”刘世琦在和上海证券报记者交谈中,多次感慨自己事业转型的偶然性。
1982年,成长在湖北鄂州的刘世琦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他就读的本科专业是热能动力,主要方向在火力发电等领域。
大学毕业后,刘世琦被分配进入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前身)工作。彼时,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能进入知名国有车企工作让刘世琦感到非常荣幸。在七年国企职业生涯里,刘世琦先后从事了设备管理、秘书等工作。“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学生,到对现代化工业形成概念的汽车人,我的转变就是在东风完成的。”
当大多数身边的同龄人按部就班地在国企工作、晋升时,1993年,刘世琦选择了辞职下海创业。对此,刘世琦表示,创业的动机很简单,就是要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不过,在创业具体领域上,刘世琦摸索了很久,他希望寻找更适合自己也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方向。
直到2003年,机缘巧合降临。刘世琦的万润工贸公司正在从事无机原料氧化铁的研制,却意外发现美国企业把氧化铁拿去做磷酸铁锂这一新能源材料的新机遇。很快,希望寻找国际合作伙伴的美国动力电池公司A123在走访了郑州、上海、重庆等多地的中国企业后,最终决定与万润牵手合作开发,并且形成了独家供货协议,刘世琦实现了事业的第一次飞跃。
在和A123的合作过程中,刘世琦和他的团队秉持精益求精的理念,对研发全过程一丝不苟。在早期开发中,万润方面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仅寄往美国的样品等材料的邮寄费就花了上百万美元。
泡在实验室里成为刘世琦那几年的生活常态,他至今仍记得在研发一个新产品时,进展长期不甚理想。“为了这个产品,我连续半年时间都在公司实验室和车间,和研发人员朝夕相处,共克难关。”刘世琦回忆说,公司早期就是以研发为主,接近70%的员工都在做研发工作。
除了技术难关,刘世琦也感受到了来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不过,他始终坚信动力电池行业的前景。“当时我见到美国最新的电动车Fisker,仿佛打开了一扇窗,电动车的设计理念、性能指标很出色,我就坚信未来里程焦虑等会被解决,也相信中国的电动车行业会有大发展。”在刘世琦看来,新能源电动车一定是方向,值得深耕。
历经数年,刘世琦和他的团队顶住了各种内外压力,在磷酸铁锂新能源材料赛道一路“攻城拔寨”,研发了氧化铁、电池级草酸亚铁、磷酸铁和磷酸铁锂等多种新产品。同时,万润也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发力研发 技术储备丰富发展有保障
早在2003年,刘世琦就将公司的名字定为“万润”,寓意“容万物,润八方”,“容万物就是要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润八方则是要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刘世琦说,通过万润的努力去赋能更多的客户以及整个行业,就是他当年的理想和目标。正是基于此,从最初的万润工贸公司到上市公司万润新能,万润两个字被一直保留。
经过近二十年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万润新能已经成为一家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涵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前驱体、锰酸锂正极材料等方面,这些材料都是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产品的核心材料,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优势产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销售。
万润新能在高性价比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深厚的技术沉淀,掌握了金属离子体相掺杂技术、高分子碳源技术、磷酸铁纳米制备技术、磷酸铁废水零排放及循环利用等多项核心技术。
在重视自身技术创新研发的同时,万润新能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加强前瞻性产品的研发布局。
除了产品研发优势,万润新能目前还具有优质的客户资源优势。公司的磷酸铁锂获得了国内知名电池厂商的认可,出货量一直位于行业前列,拥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另外,公司的前驱体、正极一体化的产业链前端融合优势,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可控。
对于未来发展,刘世琦表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品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刺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对于万润新能而言意味着将开启新征程。
刘世琦透露,在技术储备方面,万润新能针对自身技术特点及正极材料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重点进行了高能量密度型产品的研发以及节能降本、产品性能提升等方面的研究,公司还进行了钠离子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等潜在替代性产品的开发研究。此外,公司拥有三元正极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相关技术储备,已形成了多项知识产权,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