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 封面  查看版面PDF

服务实体经济“活水”奔流
中国债券市场在开放中大发展

2022-10-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欣然 记者 范子萌

近十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循着支持实体经济的主线,走出了一条在改革、创新、开放推动下的大发展之路。

看改革路径明晰——中国债券市场改革频出,开放大局不断翻开新篇章。

看创新潮水奔涌——在基础品种实现全覆盖之后,绿色、扶贫、乡村振兴、“双创”等专项债券相继涌现,产品创新精准服务于实体经济重点与薄弱环节。

看发展大势磅礴——从2012年不及30万亿元,到至今逾139万亿元规模,中国债券市场已化身为直接融资的中流砥柱,更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主阵地。

中国金融市场过去十年发展中,债券市场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奔流着服务实体经济的“活水”,中国债券市场的深刻变革,是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变化的观照,更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

展望未来,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发展和深层次对外开放,必将释放更大活力。

促改革稳增长:

十年之间 中国债券市场开新篇

自2016年起,我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截至2022年5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达13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末增长了4.3倍,稳居世界第二。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规模为32万亿元人民币,是仅次于信贷的实体经济融资第二大渠道。

高盛中国经济研究团队表示,经济再平衡影响了中国的金融结构,债券和股票市场相对于银行贷款在经济体中的重要性有所上升。这些力量推动了过去十年中国国内债市的增长,未来可能继续发挥主要推动作用。

市场体量实现飞跃的同时,债券品种也呼应着实体需求与时代大势,创新不断——近几年,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小微企业债券、绿色债券、扶贫债券、“一带一路”债券等品种相继问世,成为化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推动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支撑。

市场投资者结构日益多元、层次愈发丰富,也是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形成了以场外市场为主、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并存的市场格局。随着基金、保险、证券公司以及非金融企业愈发活跃地参与债券市场交易,商业银行不再独自“扛起”市场信用风险。

扩大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内在逻辑。“过去10年,在通胀温和、利率下行的形势下,债券筹资的实际成本下降,发行债券成为市场主体比较青睐的筹资方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表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各种融资工具创新增多,银行信贷资金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已从2002年的91.9%下降至2021年的63.6%,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

中国债券市场还有更大活力亟待释放。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亚洲信贷策略研究主管何建勋认为,降低对银行贷款融资的高度依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通过债市融资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市场有显著的增长空间。

制度日臻完善:

中国信用债市场历经风雨 走向成熟

信用债市场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法制建设,是贯穿十年债市发展的一大主线。

2012年,国务院部署人民银行牵头成立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各部门加强协作配合,统一了债券市场信息披露、违约处置和信用评级等基本规则,建立起债券市场统一执法机制。

十年后,从品种创新到规则优化,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改革举措频出、统一之势愈加明显。2021年,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的债券市场;而按照“一套制度规则、一个债券市场”的原则,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近期联合发布公告,统筹同步推动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