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22年

10月11日

查看其他日期

可川科技:紧跟产业浪潮
小器件里行大作为

2022-10-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王玉晴 记者 林淙

包裹手机电池的绝缘材料、汽车动力电池隔热垫、笔记本电脑保护膜……这些小部件被称为“功能性器件”。它们虽然在消费电子、新能源动力电池等的制造成本中占比很小,但是广泛渗透进产业的毛细血管。

十余年前,可川科技两位创始人——董事长朱春华和总裁施惠庆看准智能手机崛起带来的电池功能性器件需求,从一个小切口处创业,第一个产品即打入国际消费电子大品牌的供应链。凭借着细致的服务和紧跟市场的能力,2015年,可川科技又搭上新能源动力电池的东风。

目前,可川科技产品已覆盖消费电子及新能源动力电池功能性器件的大部分品类,客户包括ATL、LG化学、宁德时代、联宝电子等,产品最终应用于苹果、联想、三星、华为等消费电子终端品牌及特斯拉、蔚来、宝马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中。

2022年10月11日,可川科技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朱春华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上市后可川科技依旧会聚焦主业,并与客户更加紧密合作,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方向上获得更多突破创新。

嗅觉敏锐,小切口长出大生意

十余年前,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手机零部件随之出现一波革新机会。

朱春华和施惠庆彼时都在苏州从事电池标签相关的业务,两人在生意中结识,意气相投成为朋友。他们注意到,智能手机电池的容量密度比传统功能机电池明显提高,因此需要的包裹材料也会有所不同,他们决定从这个小切口创业,做应用于更大容量消费电子电池的聚酰亚胺薄膜。

通过查资料和拆机,朱春华和施惠庆研究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消费电子品牌的设计思路。他们发现目标客户很有可能会将内部零件全部做成黑色。于是,两人通过一番努力找到一位做聚酰亚胺薄膜的专家,前瞻性地研发出黑色聚酰亚胺薄膜。

研发的同时,朱春华和施惠庆将这个设计思路传递给电池芯制造商。当目标客户设计制造下一代产品时,果真如他们所料提出需要黑色聚酰亚胺薄膜。他们的第一个产品就这样通过电池芯制造商,一举打入国际一线消费电子品牌的供应链。公司与关键中间制造商就此结下了合作的渊源。

2012年,聚酰亚胺薄膜销售额做到了上千万。朱春华和施惠庆决定放弃代加工模式,开始自建产能,可川科技就此成立。

回顾创业历程,朱春华表示,优秀的功能性器件厂商早已不再是“来图加工”模式,而是在客户产品开发初期便参与到项目中,与客户共同完成产品设计方案。可川科技从第一个产品开始就是遵循这样的服务方式,由此积累下来的客户资源形成公司一大竞争优势。在产生客户黏性后,可川科技获得了更多参与客户新品开发的机会。就这样,2015年,可川科技又切入新能源动力电池功能性器件领域,乘上了下一波发展的东风。

紧跟市场,多方面延伸产品线

“我们已和客户形成了深度绑定。当他们尝试做新能源动力电池时,就顺其自然找到我们。在这样的契机下,我们开始进军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朱春华回忆说,其间的“引路人”正是当年采纳了他们黑色聚酰亚胺薄膜的厂商。

尽管生产消费电子电池功能性器件的经验可以被部分转移到新能源电池上,但“大电池”与“小电池”的生产要求又有许多不同,尤其是前者要应用在汽车上,对安全性要求更高。可川科技生产的电池绝缘材料等便是保证电池安全性的重要一环。朱春华告诉记者,公司配合客户对高安全性的要求,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多努力。

如今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大厂商中,大部分都使用了可川科技的产品。反映到财务数据上,今年1至6月,可川科技营业收入约为4.2亿元,同比增长29.4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7757万元,同比增长69.57%。业绩规模的提升主要缘于对宁德时代、欣旺达、瑞浦能源、蜂巢能源销售的同比增长。

朱春华告诉记者,使用可川科技产品的新能源电池不仅可以用作汽车动力电池,还可以用于储能等其他方面,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目前新能源电池的技术路线还在演进中。朱春华表示,电池对绝缘、保护、固定等功能的要求会一直存在,电池路线的切换对公司产品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同时,他也一直在关注固态电池、氢能电池等新的技术路线,为行业发展做好准备。

目前,可川科技制造的功能性器件除了上述电池类,还包括结构类及光学类,已覆盖电子功能性器件的几乎所有种类。

聚焦主业,探索功能件新可能

功能性器件行业的市场容量、发展空间、技术发展方向等与下游应用行业紧密相连,业内公司须要把握行业动向,与下游行业共同成长。

朱春华告诉记者,虽然目前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的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市场空间仍然维持高位。目前来看,公司未来增长的市场驱动力将仍然围绕消费电子和新能源动力电池两大领域。

在可川科技IPO募投项目中,功能性元器件生产基地建设和研发中心项目主要围绕消费电子产品和新能源动力电池产品展开。其中,功能性元器件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4.4亿元,在扩产的同时将提高工厂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逾6000万元,帮助引进优秀科研人才,提高公司研发能力。

朱春华表示,上市让公司获得了有效提高融资实力和人才储备的渠道,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未来会继续聚焦主业,不会盲目跨行、盲目投资。上市后,公司将继续挖掘消费电子和新能源动力电池两大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并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探索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