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不锈:以“不锈”之探索,造“永进”之产品
◎记者 林淙
“这个数字过时了,要把我们最新的产品参数替换上去。”武进不锈董事长朱国良扭头对身边人说。
这是发生在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展示幕布上的一个“过时”数据,被朱国良敏锐地揪了出来。尽管耳顺之年的朱国良摆手说自己现在“只管方向,不管实务”,但谈起武进不锈的每一次跨越、每一条产线,乃至每一款产品,他仍能随口报出诸多技术细节,对公司发展路上的每一步都如数家珍。
从常州武进区水利局下属的一个圩区排涝站,到主攻工业用不锈钢管及管件的细分龙头,武进不锈的主要产品已囊括工业用不锈钢无缝管、工业用不锈钢焊接管、钢制管件和法兰等,应用领域广泛覆盖石油、化工、天然气、电力设备制造、机械设备制造及新能源等多个行业。
“产品类目、所获奖项、技术参数,这些确实每年都在变。”一旁负责介绍公司业务情况的技术人员笑着说,“所以我这个PPT也一直在更新。”
笑谈的背后,是武进不锈未来战略的徐徐展开。向发展的纵深处望去:一方面,公司继续锚定传统主业,保持现有石化、LNG、锅炉换热管稳定、有序增长;另一方面,扩大电站锅炉管的供货产能,推进石化乙烯加热炉国产化,扩大高端精密管的市场。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希望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以向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产业迈进。
抓住机遇进入不锈钢领域
“当年我进厂子时,算得上是个传奇。”朱国良这样回忆他与武进不锈的结缘之始。
所谓“传奇”,首先是由于朱国良进厂时年龄特别小,“只能当个临时工”。他开玩笑说:“因为家里比较穷,所以那时候最大的追求就是转成正式工。没办法只能拼命干,大家都去睡午觉的时候,我就在厂里开闸门、拉板车,希望能多做出一点成绩来。”
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1976年,入厂4年的朱国良不仅实现了自己“转正”的梦想,还成功当上了厂里的生产科长和车间主任。于是,一次更大的“传奇”机遇很快向他敞开了大门。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厂业务初涉不锈钢毛细管,开始做一些医用针头。最开始也是小打小闹,从其他钢厂拿一些边角料来进行加工。”朱国良从中看到了一个潜藏的巨大商机,他果断向厂长建议,“继续做过去的混凝土、排涝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不锈钢未来是有大前景的,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到这上面来。”
一个建议,发展出一番事业,这其中,对朱国良的信任成了这段“传奇”得以延续的另一块“拼图”。“特别幸运,当时的领导都很支持我。我把想法总结出来后,向地方水利厅等部门进行了报告,然后从几个部门和银行那里相继借到了800万元。”朱国良感慨道,“这在那时候可真不是一笔小钱。”
朱国良的判断没有令人失望。拿到启动资金后,公司马上去买了一台穿孔机。朱国良告诉记者:“没想到,项目上线第一年就挣回来300多万元。第二年势头更猛,挣了800多万元,后面公司发展就慢慢步入正轨了。”
抓住机遇、找准方向,随后通过改制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武进不锈从几间破草房、数台排涝泵做起,最终长成了如今这家营收数十亿元、员工千余人、年产能12万吨的国内主要高端不锈钢管制造基地。公司于2016年在上交所上市。
几次搬迁易址也勾勒出公司规模不断壮大的过程。朱国良介绍:“2007年,我们才搬到现在的花园工业园。随着公司的进一步扩产,我们也会在原有厂区范围的基础上继续向外铺开,持续投入建设。”日前,武进不锈公告,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3.1亿元,投建年产2万吨高端装备用高性能不锈钢无缝管项目。
打破超超临界用管国外垄断
管材在公司的产线上,经过穿孔、冷轧、焊接等一道道工序,被源源不断“倾吐”出来。步入公司3万平方米的精特车间,只见数排机器在一刻不歇地运转。自动化改革后,一名员工即可同时操作两台全自动的冷轧机。车间主任李栋梁欣喜地对记者说:“现在产品供不应求,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往往产品一出炉就拉走交给客户了。”
重大工程的建设运行,皆离不开管材。这个被朱国良喻为“工程血管”的材料,其可靠性和品质性能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耐久和运行效率。据介绍,武进不锈的主要产品即为不锈钢及耐蚀合金管道,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抗低温的工况中,在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平台、LNG、火电锅炉、核电、光伏光热发电等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展舞台宽广,但一些应用方向的技术壁垒却相当高。如为火电机组提供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的高温过热器和高温再热器用管,就要求产品具有抗高温蒸汽氧化、抗高温烟气腐蚀以及良好的高温持久性能。长期以来,跨过门槛者寥寥,且核心技术一直把控在国外厂商手中。
“武进不锈是国内最早一批在该领域实现产品国产化的企业。”全程参与项目开发的公司副总经理兼董秘刘一鸣,回想起那段攻关岁月至今仍心潮澎湃。“2004年,国内发电机组刚刚从亚临界提升到超临界的级别,而国外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发了效率更高、消耗更低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于是我们就和上海宝钢、东方锅炉集团等联合,开始了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用不锈钢无缝钢管的研制。”
经过多年的研发、试验和磨合,2008年,国内第一套国产化百万机组绥中电厂的S30432 管道由武进不锈供应。4年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持《国产S30432钢特性研究及在1000MW超超临界锅炉的应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包括设计、锅炉厂、业主单位、锅炉管生产企业、检测单位等全产业链在内参与,武进不锈作为唯一管道制造商,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S30432 国产化项目贡献力量。
核心技术在手的公司,也由此迎来了更大的市场。在武进不锈总经理沈卫强看来,未来火电超超临界机组用管的增加及更新需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对于高煤耗机组的存量改造,有望对电站锅炉管产生一个长期持久的需求;二是近两年我国有大量煤电项目获批,新增支撑性电源将导致不锈钢需求总量大幅增加。
据介绍,自2008 年武进不锈供应国内第一套国产化百万机组绥中电厂的S30432 管道以来,公司至今累计供货2万多吨,并先后出口国外3000多吨。目前,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和示范工程已在全国推广,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26%。
“国产锅炉管经过十多年的服役考验,事实证明并不比进口管差。”沈卫强给记者举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之前江西一家电厂锅炉的钢管坏了。经过现场排查发现,是某外资品牌供的货掉了链子,而我们的一点没坏。”沈卫强的语气难掩骄傲,“现在电站锅炉管绝大部分还是靠进口。未来在更新换代中要降低成本开支的话,相信国产的电站锅炉管会是首选。”
清洁能源打开未来发展空间
“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清洁能源市场空间广阔。”正是基于朱国良的这一判断,武进不锈将下一步的发展重点,瞄准了核电、光热项目、半导体和航空航天等新赛道。
以不锈钢在核电领域的应用为例,沈卫强告诉记者,武进不锈是目前行业内少数能够提供核电用管的企业之一。“核电管的门槛高,技术要求严,产品附加值高,一般单台核电机组的工艺直管需求量就可达到500吨至600吨。公司目前可以供货核电领域所有等级不锈钢直管,也是行业内取证组距范围最大的企业。”
对于武进不锈的下一个突破口,沈卫强认为乙烯裂解炉管“可能会率先跑出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以一台150万吨/年乙烯装置体量计算,其乙烯裂解炉的不锈钢用管在330吨左右。目前,我国所有的乙烯裂解炉管仍依赖国外进口。针对这一痛点,武进不锈正在与国内一家石化设计巨头合作开发乙烯裂解炉管。
沈卫强表示,武进不锈已在制氢板块管道实现了成功供货。公司目前正与一些国内大型设计单位进行接触,也希望能够在加氢站用管道方面进一步开拓。
武进不锈所在的常州市,天合光能等大型光伏企业扎堆。这为公司切入光伏领域用钢提供了“地利与人和”。“未来几年内,光伏多晶硅、光热发电等领域都会呈现爆发式增长。我们也想利用自身的技术积累,调整产品结构,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沈卫强说。
面对高纯半导体用管这一国内技术的“无人区”,武进不锈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公司通过上下游产业合作,采用高纯度双真空冶炼(真空感应+真空自耗)原材料,先期利用最新投入使用的3500吨/年超长精密管车间项目进行生产,并计划购入高端电解抛光设备,以自主开发高纯半导体管。
而由“临时工”变成“董事长”的朱国良,也依旧保持着当年的谦逊与坦诚。他说:“做企业,生存是第一要义。怎么在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去降低成本,想办法活下来是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朱国良也在不断思考企业如何为国家作贡献的命题。“要不断创新。”他给武进不锈提了一个要求——每年开发一个新产品。“在‘卡脖子’处下工夫,实现推广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规划一代。”
结束调研离开武进不锈时,车一开出厂区,记者就看到一个巨大的广告牌立在公路不远处,上面写着“不负所托,‘管’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