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上证观察家  查看版面PDF

2022年

11月26日

查看其他日期

发展普惠保险的深层意义与底层逻辑

2022-11-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徐敬惠

□ 徐敬惠

□普惠保险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普惠保险发展还存在“行业认知不全面、不深入,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同时,普惠保险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将助力推进共同富裕,助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普惠保险的深层意义在于三方面:一是保险功能与作用的有效彰显;二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三是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

□关于发展普惠保险的底层逻辑,主要有四点:一是解决好保险适用性和可及性;二是系统性统筹方可筑牢业务基础;三是把握住风险底线才能可持续发展;四是唯有创新赋能才能降低运营成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保险是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管理风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之一。保险被认为是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是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提出的行业共识。

普惠保险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已覆盖全国12.2亿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已成为基本医保以外的第二重医疗保障;而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已在29个省份、136个城市展开,其“小支出、大保障、人人都可参加”的特点,吸引了包括新市民和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城乡居民;我国农业保险承保了84%播种面积的主要农作物及主要农产品,累计为近12亿户次农户提供了超过15万亿元的风险保障。由此可见,我国的普惠保险已渗透到城乡多个领域。

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普惠保险发展还存在“行业认知不全面、不深入,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同时,普惠保险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将助力推进共同富裕,助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普惠保险的深层意义

发展普惠保险的深层意义在于三方面:一是保险功能与作用的有效彰显;二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三是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

普惠保险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平可得、保障适度、覆盖广泛的保险服务。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近期表示,保险具有三大功能,即经济补偿的“补血”功能、资金融通的“造血”功能和社会管理的“活血”功能,在助力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可或缺。保险业具有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功能,一直是经济“减震器”与社会“稳定器”。长期以来,保险机构通过小额财产保险、简易人身保险等业务,把一份份保单、一项项服务送到基层群众手中,使老百姓在遇到灾害或事故时,及时得到了损失补偿,实实在在体会到保险的功能与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国务院多次发文强调,要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满足广大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无论是在生命财产安全,还是在医疗养老照护方面,各界都期待保险业不断推出更多的普惠保险产品与服务。

中国保险事业发展始终围绕国家战略、紧跟社会步伐,以服务保障民生为本。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近几年,保险行业在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发了一大批涉及民生保障的保险新产品,惠及了广大群众。除了前面提到的“惠民保”外,“防贫保”也是很好的例子,它是财产险公司针对贫困边缘户和临贫易贫户及“因病、因学、因灾”三大致贫返贫因素而设计的专项保障。该险种充分发挥了保险行业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近期,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坚持保险服务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下一步,将进一步推进大病保险、农业保险等普惠保险发展,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从“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转变。让全体人民公平享有保险服务,特别是为小微企业、新市民、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和带病体等群体,提供适当、有效、可及的金融保险服务,适当地给予保险费率优惠和快速理赔服务等政策支持,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普惠保险的底层逻辑

除了剖析深层意义,探究发展普惠保险的底层逻辑也至关重要。关于发展普惠保险的底层逻辑,主要有四点:一是解决好保险适用性和可及性;二是系统性统筹方可筑牢业务基础;三是把握住风险底线才能可持续发展;四是唯有创新赋能才能降低运营成本。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看,距离全球平均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分别落后21%和25.8%,保费总量上也只有美国的40%不到。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成果还没有更大范围地惠及更多个人和家庭,居民的风险管理、养老健康、财务规划等需求与保险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

中国的医疗支出需求与商业保险保费也出现错配。前两年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从商业保险保费与医疗费用支出配比看,中年(45岁至64岁)不带病人群约占50%,相同年龄组带病体人群约占2.7%,而最需要医疗保障的65岁老年带病人群占比只有万分之二。这说明,商业健康保险主要保的还是健康人群。

让所有老百姓都能了解保险、用上保险,必须解决信息获取、功能认知、产品适用和价格可受等关键问题。保险公司要用适合的渠道,触达到适合的人群,提供适合的产品,让老百姓真正觉得买的保险有用、可靠、便利和可负担。保险有没有用,不能只看介绍、听说辞,还得“用过才知道”。

普惠保险针对的是基层群众,他们对保险的认知较为有限。最近,一家机构发布的2021年至2022年中国保险消费者调查(购买、体验、期望、选择)显示,保险素养得分5.62,排名倒数第二。在老百姓看来,“保险”两字好认、保险条款难懂;保险产品五花八门,不知哪款适合自身;保险确实有用,但便宜的保险不知道是否靠谱。普惠保险的可及性,不仅是指销售渠道方便可及,更重要的是保险消费的价格可负担。换言之,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保障适度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以及平等的机会。

由于普惠保险价格低廉、服务亲民,保费规模也十分有限,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从单个险种看往往处于亏损边缘,因此保险公司缺乏主动作为、大力发展的积极性。这些年,在国家战略牵引尤其是银保监会的积极倡导下,国有大型保险公司率先探索,一路先行,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为一大批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恢复生产和持续经营保驾护航;为一大批农户灾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提供经济补偿和资源支持;为一大批重疾患者就医用药、提高疗效和延长生命起到了雪中送炭的关键性作用。这些普惠保险一方面深受老百姓欢迎,提升了保险的社会形象,增进了客户的认同感、信任感;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其他业务的发展,不仅扩大了保险覆盖领域,还提高了保险渗透率,可以有效培育市场、培养客户,是一个长期共赢的局面。

普惠保险采用的是商业可持续性原则,这是国际通行惯例,它主要区别于社会救济和一些保险扶贫模式。银保监会在鼓励支持各种普惠金融时,也明确要求必须建立在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一定要解决成本、风险、信息对称问题,守住风险底线。这是因为普惠金融面临着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难题,这是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主要障碍。试想,商业机构没有盈利作支撑,就不可能有长久的普惠保险业务。只有财务可持续,才有业务可连续,提供服务的机构有保障。

普惠保险涉及多个方面的利益或责任,须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对保险公司来说,须得到股东的大力支持,经营者须具有包容性发展的理念,须通过数字化赋能来尽量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需要消费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得到政府和监管部门、行业组织的政策鼓励与具体指导。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正在制定《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非常值得期待。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发布了一系列普惠保险的研究成果,值得中国同行学习借鉴。

国际经验表明,创新驱动是普惠保险的核心。因为传统保险方法不能克服保险可及性的障碍。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来优化流程、减少成本、降低负担、扩大覆盖、数字化交付等,可大大增强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吸引力。低门槛、低成本导入,容易积累庞大的客户规模,从而可以有效摊薄运营成本。

总的来说,在我国,数字化应用成果在保险领域并不鲜见,但还是呈现碎片化、单点化的特征,对降低保险经营成本,从而惠及保险消费者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保险公司在加快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注意用好行业已有的基础性公共平台,如覆盖整个行业完整业务数据的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公司、支持保险再保险交易与清算的上海保险交易所等。

(作者系中国太保寿险原董事长、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