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145个城市中
上海和哪些城市联动最密切?
|
◎邓贞 记者 宋薇萍
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被摆在重要位置。12月7日,“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与会专家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为主题,为在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发展建言献策。
该研讨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会上,“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可视化系统启动暨联动指数研究成果发布。其中显示,上海在与全国145个城市的联动中,与北京互动最为密切。在长三角城市中,上海与苏州最密切。
助力新型区域合作
校地合作开启新篇章
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在校地合作方面开启了新篇章。
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强鹏程,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增泉共同签署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与上海财经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政策需求,促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新型区域合作。
同时,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潘晓岗,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党委副书记赵睿共同启动了“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可视化系统,发布了联动指数研究成果。
据悉,该系统按照“五位一体”功能架构设计,能实时展示区域合作联动现状,实现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大数据应用、专报生成等系列功能,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及时推送区域合作动态,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新型区域合作高效、有序、协调运行。
潘晓岗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此次“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可视化系统上线和指数研究成果发布,通过凝聚多方智慧,进一步找准合作需求,合力提出对策措施,为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协同发展,助力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了有益探索。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说,加强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上海定位于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要探索区域合作的新形式、新举措。在此背景下,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区域联动指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连续三年进行指数研究的基础上,今年还建立了区域联动指数数据平台和交互式空间可视化系统,以进一步丰富指数展示形式、扩展指数应用功能、提升指数服务能力。
北京与上海联动发展指数最高
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和长三角哪些城市最密切?答案是: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合肥、南通、嘉兴、常州、绍兴。
据悉,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连续三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综合考虑市场、社会、政府三个层面的合作,构建起涵盖产业关联、商贸联系、创新合作、交通人口、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合作七个方面50余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元流量与关系数据,对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的区域联动现状进行量化分析。
指数研究对象共145个城市,涵盖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其他副省级城市,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主要城市以及上海对口帮扶和对口合作城市。
张学良表示,从2021年数据的指数研究结果来看,上海与样本城市间的区域联动水平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分布特征,可以分为强联动、较强联动、一般联动、较弱联动和弱联动五类。
其中,北京与上海的联动发展指数最高,苏州、杭州、深圳、南京与上海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基础和较强的联动发展特征,这5个城市共同构成了强联动样本。
此外,较强联动样本城市依次为武汉、无锡、广州、宁波、成都、合肥、重庆、天津、南通、嘉兴、常州、郑州、绍兴、西安、青岛、长沙、温州、济南、福州、厦门、徐州、大连、昆明、南昌、镇江、金华、台州、盐城、沈阳、湖州等城市。
与上一年相比,排名较前的城市相对较为稳定,变动幅度整体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与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合作内生于各自发展需求之中,形成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苏州多项联动指数排名前列
根据“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成果”,苏州在所有样本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
“在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中,沪苏同城化趋势显著,沪苏同城作为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张学良说。
指数研究结果显示,沪苏同城化趋势逐渐显著表现在指数的多个方面,在产业关联方面,2021年上海对苏州投资以及苏州来沪投资金额在所有样本城市中均排在第四位;从上市公司总部分支异地分布来看,苏州则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深圳;通过构建的上市公司供应链关联网络,长三角是与上海供应链关联最为密切的地区,苏州也是上海企业的外地供应商主要所在城市。
在创新合作、商贸联系、社会文化方面,苏州在所有样本城市中都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在交通人口方面,沪苏两地之间每天有200多班高铁往返,“打高铁”上班在沪苏两地成为可能,苏州也是与上海人口日常流动最为频繁的城市,占比超过20%,远超其他城市;在政府合作方面,苏州排名居首,政府层面交流较为密切。
教育合作方面,上海大都市圈教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强,“沪苏同城化”在教育合作方面也迈入快车道。
张学良说,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形成了较强的城市联动效应,形成了“大树底下好乘凉”发展模式。
多数城市在投资关联中承接上海溢出
在区域联动中,产业关联程度是一个重要指标。根据“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成果”,北京、深圳、苏州、杭州、南京、天津、宁波、无锡、成都、广州是与上海关联最为密切的前十名城市。
其中,异地投资关联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和长三角地区:从异地来沪投资来看,排名第一的北京和排名第二的深圳共同构成南北方向投资关联的主要轴线;从上海对外投资来看,形成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和成渝地区四大区域重点城市的多中心结构,排名前五的城市中,杭州、南京、苏州是上海在长三角地区投资合作的重点城市,作为京津冀核心的北京和天津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深圳和广州则是上海在粤港澳投资的核心区域。
据介绍,总的来看,多数城市在投资关联中承接上海溢出,上海对外投资企业数量和金额均高于外地来沪投资。张学良表示,外地来沪与上海对外投资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上海在国内投资网络的中心地位以及较强的资源集聚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了上海在吸收外部资源的同时,积极为全国提供金融服务。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长三角区域应成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集群的高地,建议长三角企业和政府都要加强创新,掌握更多核心科技,积累各种各样的专利,在产业链生态中拥有更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