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 基金周刊  查看版面PDF

持有期基金亏多赚少
缘何与发行初衷相悖

2022-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持有期基金亏多赚少,究其根本,发行时点是重要原因。基金公司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在市场阶段性高位大量发行基金,已成为投资者不能承受之重。同时,一些基金经理极致押注的操作模式,也放大了基金在市场调整中的亏损幅度

◎记者 赵明超

距离年底仅剩几个交易日,又到了盘点过往的时候。

过去几年,为了防止投资者追涨杀跌,基金公司发行了不少持有期产品,希望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以获得较好收益。但从持有期基金的过往表现看,多数基金成立后便陷入了亏损,其中120多只基金成立以来亏损幅度超过20%,更有8只基金亏损超过40%。

一直以来,投资者频繁交易、追涨杀跌被认为是造成“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重要原因。原本被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持有期产品,为何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

业内人士分析,究其根本,发行时点是重要因素,基金公司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在市场阶段性高位大量发行基金,已成为投资者不能承受之重。同时,一些基金经理极致押注的操作模式,也放大了基金在市场调整中的亏损幅度。

正收益占比不到两成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12月至今,全市场共成立持有期产品384只,其中301只于2021年以后发行。从上述基金的业绩表现看,截至2022年12月21日,成立以来获得正收益的基金仅71只,占比不到两成。

与之相对应的是,上述持有期产品成立至今亏损超过10%以上的基金多达224只,有129只基金成立以来亏损20%以上,有36只产品成立以来亏损30%以上,更有8只亏损超过40%。

12月2日,沪上某大型基金公司旗下高质量成长精选2年持有期基金到期。从其业绩表现看,在2年持有期内,该基金净值下跌了46%,几近腰斩。对于成立时规模达60亿元的该基金来说,2年里亏掉了近30亿元。需要说明的是,该基金经理管理的其他多只持有期产品业绩表现也相当惨淡,成立至今均亏损40%以上。

在稍早一些的11月6日,某券商资管旗下阳光生活18个月持有期基金产品到期,在持有期内基金净值下跌了49.56%。

华南某基金公司旗下优质企业6个月持有期基金,从去年1月成立至今,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处于亏损状态,仅在成立后的一个多月内收益为正,此后净值就持续处于“水位线”以下。截至12月21日,该基金成立以来亏损了44.65%。

从上述亏损较大的基金产品净值走势看,2022年以来普遍亏损幅度较大。在36只成立至今亏损超过30%的基金中,2022年跌幅不到20%的仅有1只,2022年跌幅超过30%的多达21只,这也意味着上述基金的亏损大多是在2022年形成的。

三大亏损主因

业内人士分析,上述亏损较大的基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行时市场处于相对高位,尤其是在2021年初市场亢奋期,多家基金公司仍在抢发持有期基金;二是大多属于大型基金公司。依靠良好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大型基金公司更有能力发行持有期产品;三是基金经理获取阿尔法的能力欠缺,并且对市场缺乏敬畏之心,在市场趋势下行的情况,只能接受大幅亏损的结果。

亏损较多的持有期基金大多是在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发行的,市场行情较好时基金公司顺势发行也成为导致投资者亏损的重要原因。在过去几年基金高速发展过程中,基金公司纷纷开启了一场“造神”运动。一些没有经历过牛熊周期考验的基金经理,被基金公司冠以“女神”“男神”“成长股猎手”等称号,以短期高收益为噱头,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购买。

而从成立以来依然盈利较多的持有期基金看,大多成立于2020年5月以前。例如,成立于2019年12月24日的国泰研究精选2年持有期基金,成立以来总回报为75.35%;成立于2020年1月15日的安信价值驱动3年持有期基金,成立以来总回报为55%;东方红启东3年持有期基金,成立以来总回报为46.29%。

与此同时,一些基金经理的极致操作导致基金净值跌幅高于同期市场跌幅。以上述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基金为例,该基金从去年5月6日成立以来,截至12月21日,净值跌幅达47.86%,在3月底的净值低点,跌幅更是一度超过52%。从该基金定期报告可以看出,极致押注是导致其亏损的主因。该基金成立后,先是重仓押注港股龙头股和赛道股,截至去年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包括美团、李宁、安踏体育等港股,还有科沃斯、火星人、石头科技、极米科技等现代生活电器标的,以及五粮液、泸州老窖、比亚迪等赛道股。

从上述赛道股的股价走势看,去年年中大多处于股价高点。该基金在去年三季度,一个多月时间里净值就跌去了20%以上。从去年三季度起,该基金开始押注医药龙头股。截至去年底,该基金前15大持仓中,只有第13大持仓股美的集团不是医药股。从今年一季度起,该基金开始买入腾讯和美团等港股龙头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在其前10大重仓股中,有5只是港股。今年四季度以来,港股表现抢眼,但从该基金净值表现看,仅上涨了不到10%。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市场面临相对复杂的环境,更加考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在市场上行阶段,一些投资者追捧的基金经理投资业绩,大部分是贝塔收益,不能完全反映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如果基金经理没有获得阿尔法的能力,在市场整体趋势下行时,基金净值必然会陷入亏损状态。

投资者不能承受之重

基金公司发行持有期产品,初衷是从产品设计上减少持有人追涨杀跌的行为。对投资者来说,买入持有期产品可强制自己中长期持有,淡化择时和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对基金经理来说,可以更加从容地进行投资布局,让投资者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和投资体验。

但从现实运作情况看,当投资者持有2年期产品到期后,要接受亏损超40%的结果,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事实。

实事求是地说,在2020年底之前发行的持有期产品,都曾有过相对可观的浮盈。但是,随着今年以来的市场调整,基金净值大幅下跌,持有到期时就处于亏损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发行持有期产品,不仅考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对基金公司研判未来持有期内的市场整体行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沪上某中型基金公司旗下慧见2年持有期基金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20年9月17日,2021年初净值一度超过1.33元,但随着市场的震荡下行,到今年9月持有到期,基金净值只有0.81元,投资者持有到期亏损18.84%。

投资者买入持有期基金,却遭遇如此高比例的亏损,归根结底,主要是一些基金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一味发行基金产品以锁定规模,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基金投资利益链条涉及基金公司、公司股东、基金经理、销售渠道和投资者等方面。只有把资产管理规模做大,基金管理费才能增加,基金公司利润才能随之增加,基金经理也会有更多收入,销售渠道也可以有更多分成,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投资者购买的基础上。

在基金销售过程中,由于买卖双方对投资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买方对投资风险收益比往往缺乏足够认知,在信息存在巨大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会被收益预期所迷惑,而忽略了隐藏的风险。尤其是在投资者疯狂追逐短期高回报的时候,基金公司发行新产品,最终大概率会迎来亏钱的结局。

从当前情况看,投资者对持有期产品已经“不买账”了。12月10日,上银基金发布公告称,上银丰和一年持有期基金发行失败。在此之前,该基金已经多次发布公告,延长募集期限,但依然没有募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