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春季行情成色如何
2023年开年,A股迎来“开门红”,重回3100点大关,其中,TMT、地产产业链和消费板块的表现相对靠前。此外,两市日成交额从6000亿元升至8000亿元,北上资金也大幅净流入,交投情绪较为活跃,春季行情深度演绎。
过去10年,A股的春季行情启动或早或晚,时间跨度长短不一,但从未缺席。一般而言,春季行情启动于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持续35个交易日,其间万得全A指数的平均涨幅为18%。就本轮而言,若以前期低点即2022年12月23日以来进行测算,截至1月5日,9个交易日的累计涨幅仅3.96%,所以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看,“春季躁动”难言结束,未来依然可期。
“春季躁动”的核心在于政策和预期的博弈。其中,货币政策宽松往往是推动“春季躁动”的因素之一,如2012年、2013年、2015年、2016年、2019年,年初均出现了降准降息。此外,政策变化也是重要的催化剂。
风险偏好修复是本轮“春季躁动”的核心:首先,政策变化推升经济修复预期。一方面,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增长”仍是2023年的经济重心,并以“改善预期、提振信心”为抓手,把“扩大内需”放在第一位,可见“稳增长”的决心和力度极大;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也让大家对于工业生产和消费的复苏充满期待。其次,市场的关注焦点从“短期冲击”切换至“疫后复苏”。从高频出行数据看,北上广深的地铁客运量自2022年12月初开始回落,曾一度跌至2020年以来的历史低点附近,但自12月下旬以来已见底回升,从792万人次/日升至1805人次/日,显示线下出行在恢复,居民生活半径在扩张。
历年“春季躁动”后,市场往往会有所调整,并逐渐走出全年的主线,所以踏稳春季行情要把握好节奏。回溯历史,“春季躁动”结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核心逻辑被破坏,如2013年。2013年初美国宣布继续扩表,且1月国内创下了2.5万亿元规模的天量社融,流动性宽松催生了春季行情,但随着2月美联储官员讲话转向“鹰派”,且国内大幅回笼货币,国内外流动性收紧导致“春季躁动”的核心逻辑被破坏,从而引发行情终结。
第二种是核心矛盾转移,如2012年。2012年初欧洲央行实施LTRO(长期再融资计划),国内2月实施降准,但随着3月调低经济增速目标至7.5%,核心矛盾从“流动性宽松”转换到“盈利下修”,“春季躁动”结束。
就本轮而言,随着经济修复从“预期”走向“现实”,经济复苏力度会是决定春季行情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