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滋养“专精特新”
多渠道化解融资痛点难点
◎记者 卢梦匀 盛波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从2011年开始,上海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好风凭借力,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呵护。2022年,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专注度高、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的专项政策密集出台,金融领域不断深化改革,为“专精特新”企业精准赋能。
在1月12日举行的“2023专精特新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半导体、船舶设备制造、区块链等行业的企业家,以及开源证券、北京银行等市场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为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如何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融资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
近年来,“专精特新”企业迅猛发展,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但仍存在一些堵点、痛点。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发展周期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是随时变化。
天海防务副总经理兼董秘董文婕表示,天海防务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船舶相关业务,如今拓展了新能源、防务装备两个业务板块,但核心还是船舶相关业务。船舶是一个相对专业与封闭的行业,这导致金融机构对此类行业了解不深。同时,船舶的使用寿命一般是25年,行业周期非常长,上一轮的投资人在经历高峰后会进入低谷期,较长的低谷期容易让投资人不再关注这个行业,进一步加深企业融资的难度。
“专精特新”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试错成本较高。因此,高技术力投入与高人力成本的特征让“专精特新”企业急需人才和资金的支持。
迪马股份董秘王骏认为,在研发真正形成突破之前,很多中小企业面临难以招聘到优秀人才的问题。研发前期较高的资金需求也让不够了解行业的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迪马股份深耕专用车细分行业,但这个行业并不大,某些专用领域国产化率不高,企业虽然在加大研发、不断创新,但想要突破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人才及资金的支撑。”王骏坦言。
多渠道化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开源证券副总裁兼研究所所长孙金矩坦言,“专精特新”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面临的问题大部分是轻资产、高风险、高投入。孙金矩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专精特新”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他从证券公司的角度给出解决方案:借助资本市场发挥直接融资功能,让更多优质的“专精特新”企业触达多层次资本市场。
从事股权投资的复星全球合伙人、联席COO宋清宝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上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专精特新”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融资渠道单一,债券融资金额有限,有些企业在发展初期较为依赖股权投资;二是“专精特新”企业股权投资退出周期较长。宋清宝建议,银行体系可在债权层面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制定新的标准、评估体系和风控措施。
让机构“敢贷、能贷、愿贷”
“专精特新”企业具备较强的科技属性,其经营模式、产品服务通常具有前瞻性,因此企业须始终以创新为使命,提升竞争优势,更好地吸引到金融机构与投资机构的目光。金融机构与投资机构也应开发并利用好金融科技,以一系列量化指标评估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识别与监控企业的相关风险,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北京银行普惠金融副总经理助理汤皎坦言,面对面临困难的中小企业,银行要做到“应贷尽贷”。“北京银行不良贷款金额只有一两千万元,这是因为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做延期还本的动作。接下来我们会紧跟国家号召,把这项工作继续做好。”汤皎说。
孙金矩认为,接下来证券公司应从两方面加大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一是增强金融产品的供给,针对创新型企业的风险特征和投资者风险偏好,推出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工具等产品,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二是通过股权工具、债权工具,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加大上市推荐力度,尤其是通过数字化分析等手段,对“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可能性、定位和要求做全流程精准咨询服务和融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