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统一大市场建设 畅通经济大循环
|
□ 胡云超
□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五大支柱:现代企业组织体系、统一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统一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构件,承担促进充分竞争、深化分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等重要经济功能。
□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何如此迫切?这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无论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是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金融都不可或缺。要完善市场运行机制,进行科学有效监管,更好地发挥市场体系的功能,并有效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还须针对新的金融需求,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体系,如探索另类投资市场建设,增加另类投资产品流动性,改善一级市场的流动性,强化实体经济的资本形成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市场建设方面,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目标要求。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改革需要培育和发展一个高标准的市场体系。
一、高质量发展须建设统一大市场
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五大支柱:现代企业组织体系、统一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统一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构件,承担促进充分竞争、深化分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等重要经济功能。没有这些制度构建,难以建成有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
我国提出建立统一市场体系,最早见于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下称《建立……决定》)。《建立……决定》提出了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十项任务,其中第三项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来的,这一时期,各地、各类市场还处于发育初期,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交换的范围还比较小,交换标的也相对较少。因此,培育和发展更广更深的市场体系是主要任务,这个时期对市场发挥作用的定位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建立……决定》第一次将“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要素市场写入,突破了“资本”和“劳动力”这两大要素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传统理念,实现了新的思想大解放和实践大推动。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宣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基本建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下称《完善……决定》),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质量提出了新目标,从过去的“有没有”到“好不好”。《完善……决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以“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目标,提出了三项具体任务: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二是“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分别从市场建设的地域广度、体系广度及市场底层要素规划市场建设。
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上,《完善……决定》强调市场统一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要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在消除市场分割方面,强调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在监管体系方面,提出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在市场秩序方面,提出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在大力发展要素市场上,《完善……决定》强调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尤其是把资本市场这个要素市场单独提出来,充分体现了对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视,以及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形成、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决定》强调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规范发展产权交易。积极发展财产、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这些对资本金融市场的建设要求,都是标准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容,也都在随后的建设发展进程中得到了落实。此外,还提出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
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还离不开一个必要条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一个社会要逐步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既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有机成分,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完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等。这些要求和部署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明显进展。
当前,我们仍然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共30条内容,其中23条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具体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都表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在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二、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关键
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自身的演进具有趋于一体的特点。具有眼光和胆略的贸易商人在不同的市场间不断套利,频繁乃至专业的长期套利会让大小不一、地区隔离、规则相异的市场逐渐收敛,在区位上逐渐收敛至一个或几个中心市场,在规则上也逐渐收敛为统一协调的规则。当然,这种收敛过程既可以是平和的,也可能经过斗争乃至冲突。从本源来说,人们有交换需求,而商人为满足需求创造了交换市场。随着市场交换的扩大,交易规模的增长,逐步产生对市场管理和监管的需求,市场逐渐演进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
为什么在现实中,市场是不统一和分割的呢?市场不统一的根源在于对市场实现的利益的分割和固化。表面上分割的是市场,实质上分割的是利益。利益分割既可能是市场主体竞争淘汰的结果,如市场多头或寡头垄断。但是,随着现代社会逐步完善,反垄断法律法规等限制愈发严格,市场垄断易被发现受处罚而瓦解。另外一种市场分割缘于有形之手(包括类政府组织,如承担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等)的主宰,政府出台导致市场区域、市场领域分割或市场规则分割的政策。政府出台这类政策,其实也是受利益的驱动。政府希望通过限制外部进入或设置与本地不同的资质条件、品质要求等,保护本地产业、本地市场,来稳定税收、维持就业和提高GDP增长率等。但是,政府的逐利或套利会造成长期甚至永久性的市场分割,因为政府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可以长期限制商人的套利,让商人只能在分割的市场逐利,或致使商人的套利动机丧失(通过提高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式)。因此,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在行业主管部门。中心任务是破除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主义,打破区域或行业壁垒,是一次政府权力和利益的自我约束,须统一思想认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如央地财权事权划分、税制调整改革等。
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何如此迫切?这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战略选择。2020年,国家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方略的一次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其突出特征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通过加入国际大循环带动国内经济循环,在这个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东南沿海地区总体上都发展为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的区域。2008年以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动能弱化。据统计,全球贸易总量占全球GDP的比例,由2008年的61%下降至2020年的52%,全球跨国投资(FDI)占全球GDP的比例,由2008年的超过5%下降到2020年的1.5%左右。因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并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体系运行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政府也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就是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有供求价格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激励约束机制。如果不让市场机制起作用,扭曲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优势劣汰机制,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常见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干预,尤其是对价格的干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由供需双方力量互动形成,从而实现市场出清。市场主体、消费者根据真实的价格信号作出投资、消费,引导资源配置。如果价格信号失真,市场就失去了其应有功能,配置资源就无法实现高效优化。
三、完善金融统一大市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无论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是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金融都不可或缺。要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现代金融市场既是现代市场体系的一员,也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承担资本形成、价格发现、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等重要功能。多年来,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快速发展,先后成立了证券、期货、黄金、石油天然气、保险、票据等交易所或交易中心,这些都是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市场的市场价值和交易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未来,要完善市场运行机制,进行科学有效监管,更好地发挥市场体系的功能,并有效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还须针对新的金融需求,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体系,如探索另类投资市场建设,增加另类投资产品流动性,改善一级市场的流动性,强化实体经济的资本形成能力。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国家提出的方向十分明确,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牢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所谓政治性,就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与大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具体到金融行为方面,就是主动服务于国家发展大战略,聚焦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所谓人民性,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注重改善民生福利水平,不唯利是图,不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要谨记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主动让利降费,支持、服务实体经济。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作为血脉,要助力经济肌体的持续健康成长。金融机构要更加重视扩大普惠金融,加大对科创、小微、三农等企业的金融资源支持,积极支持减污降碳等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加大对落后地区的金融资源输送,不能利润率低、没有暴利的不干,规模小、赚不了大钱的不干,需要时间培育、短期难体现收益的不干。对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的要求,也就是强调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要承担社会责任,与国际上兴起的ESG趋势也是相通的。所谓专业性,就是要丰富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思维、提升专业素养、采取专业方法。金融工作是分工精细的技术性工作,金融产品复杂多样,金融市场敏感易变,联动性强,更需要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工作,同时要求专业人才不断更新知识水平,与时俱进。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要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当前,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矛盾交织,叠加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的影响,我国的需求侧和供给侧有交互走弱迹象,金融风险暴露的概率上升。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失去金融稳定这个条件,畅通经济大循环也就无从谈起。因为,经济大循环除了要求社会扩大再生产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畅通无阻外,还需要重大经济部门互相协调。如一二三产业部门协调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
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从金融行业自身来说,就是金融发展要回归本源,履行服务实体经济天职;从外部监管来说,就是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