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操作工见证
新能源汽车出口腾飞
◎记者 俞立严
1月17日,太湖畔的上汽大通无锡基地,28岁的新能源汽车总装车间底盘工段长黄传飞午休时间继续在产线上忙碌。忙完这两天后,他就可以回家和妻儿过一个团圆的兔年春节。
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走访企业基层发现,伴随中国新能源技术的持续进步,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一张亮丽的“新名片”,今年春节前夕,上汽集团等企业的一线劳动者正在为新能源车出口这份蓬勃发展的新事业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见证新能源车出口腾飞
“我参与制造的这辆新能源电动皮卡将出口英国。”黄传飞对记者说。在上汽大通无锡基地,智能化生产线会动态向职工显示每辆新车的交付目的地和出口国,这让黄传飞和他的工友们既有责任感又多一份自豪感。
五年前,大学毕业的黄传飞入职上汽大通,从普通的线上操作工做起,一直坚守在汽车制造的一线。如今,作为底盘工段长,他要管理50多位工友,成为生产骨干。
回忆起自己的职业生涯,黄传飞坦言自己见证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起伏,尤其是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最近一年,他所在车间接到的新能源车出口订单逐月增加。目前,一线职工每天两班倒24小时进行生产,基地日产新车超过800辆。
“这台机器人两岁了。”黄传飞指着身边个头高过他的轮胎机器人感言,这台每天帮助他工作的“老伙计”不仅和他儿子有着同样年纪,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轮胎装备自动化设备,因为有它的参与,新能源车的轮胎装配环节从5位工人减少到1位,并且装配精度和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不仅是轮胎,黄传飞表示,之前燃油车复杂的发动机系统被电动车更简单的三电系统替代,新能源汽车技术本身也不断减少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让黄传飞感觉日子更加有奔头。
现在,黄传飞在无锡基地边安了家,买了新房。“过年后打算买辆新能源车,多陪伴儿子成长。”黄传飞说,小时候自己是由奶奶带大的,留下不少遗憾,他要让儿子过一个更美好的童年。
“量身定制”出口新能源车
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和车型漂洋出海,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实现了大幅的增长。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20%,占汽车出口的比例达到21.8%。
“我们通过新能源车定制模式等创新,产品已经获得大批国际市场订单。”上汽大通无锡基地总装车间高级经理周君介绍,在兔年春节来临之际,考虑到很多员工希望返乡团圆,基地决定停产放假一周,为了确保出口订单及时并保质交付,所以春节前的工作日特别繁忙。
2022年下半年,上汽大通收到来自欧洲经销商的一封信,信中写道:“上汽大通的EV90新能源车改变了市场格局,让消费者不再只关注奔驰、福特等欧洲传统顶级品牌。”
总装车间工艺经理陆海透露,除了对电量、续航、承载力等方面关注之外,欧洲新能源车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车辆有各种各样的改装方案。上汽大通基于创新的C2B定制方案,不同于当地一般改装厂,可以更好地满足欧洲用户的不同需求,这促成了企业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畅销。
据最新统计,作为上汽集团重要的新能源车出口平台,上汽大通MAXUS品牌目前已形成澳新、墨西哥、南美、欧洲、中东五大“万辆级市场”,海外累计销量突破22万辆,并且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国家的销量占比超过80%。在欧洲市场,上汽大通提供了EV30、EV90的长轴版和短轴版,以及新能源专属底盘等车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日前表示,2023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千万辆时代的国家。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在2023年有望接近8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海进程将按下“快进键”。
面对产业机遇,上汽大通负责人表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文化习俗以及政策的差异,不同市场用户对汽车的需求大不相同,针对性的“量身定制”将成为企业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上汽大通将努力向着打造成为“全球发达国家首选中国车品牌”的目标全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