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未来工厂,未来可期——读《中国基本盘:未来工厂》

2023-04-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基本盘:未来工厂》
  何 丹 主编
  徐 鑫 主笔
  浙江大学出版社/蓝狮子文化创意
  2022年11月出版

◎朱玉强

如今算法革命轰轰烈烈,数字时代迎面而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形成了普遍共识:传统工厂必须因时而变,启动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人们对未来工厂既充满憧憬,又心怀疑虑。为了探索社会产业经济发展的未来、平复人们躁动的情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著书立说分析和规划未来工厂的模样。由何丹主编、徐鑫主笔的《中国基本盘:未来工厂》一书,不仅与同类书籍一样注重史实、数据和科学逻辑,而且还能从经济学思想的角度来解读实体经济、未来工厂的发展走向和因应措施。

未来工厂的模样

未来工厂的概念在很多人心中无疑是笼统、模糊的,大都是“无人”“自动”“高效”“优质”等抽象词汇的汇总。本书将“未来工厂”的概念聚焦在“数字时代”这个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数字时代的数字技术、算法革命是传统企业所欠缺的,却是未来工厂的标配。这既是未来工厂与传统企业的区别,也是将传统企业改造成未来工厂的正确思路。虽然作者在书中没有给“未来工厂”下直接的定义,但是如果人们看了该书第一部分《未来的生产》的四章内容,就会对“未来工厂”的概念有所领会。

作者在书中使用“在线”“看见”“规模”“融合”等四个关键词来描述未来工厂的具体特征,以此说明传统企业应该如何向未来工厂转变。就这个转变而言,其实质就是数字时代传统工业生产流程“被提升、被颠覆和被重组”的数字化改造、转型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在本书中,“在线”意味着脱离了隔绝状态,这是数字时代的根本特点。当工厂走向在线后,机器设备及至管理机器设备的软件都被连通起来。

“看见”是工业生产智能化的第一步,意味着工业开始有了视觉功能,联通和智能化的决策由此成为可能。作者在书中以三一重工所属的“灯塔工厂”(“灯塔工厂”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为例,作为对人工依赖度逐渐降低的智能工厂,机器视觉是其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厂的各个角落里安装着工业摄像头和其他物联网设备,成为智能工厂大脑决策的“毛细血管”和获取信息的“触手”。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大规模的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了工厂的生产一线,生产线上从钢板到零部件都实现无人化生产;智能车间里四处密布的“数据点位”,使具备工业视觉能力的设备可以从焊接到分拣、喷涂、运输、调试都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工作。

“规模”是将广大中小企业通过数字技术的整合,实现分布式制造,由此将庞大的订单化整为零,实现碎片化订单的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这意味着,即使是小订单和小生产能力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实现了多对多的供应。比如,服装行业通过借助数字技术的分布式制造和多对多供应,使服装行业订单规模、多款式快速上新和成本三者不能兼得的情况出现改观,大规模定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有利于解决严重困扰中国服装企业的库存问题。

“融合”是指消费端需求与生产端生产计划的融合。这是利用数字技术让消费者从生产流程的末端转变为生产流程的起点,生产和消费的分界线将因此消失。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点就是通过数字技术来精准捕捉消费者的意愿、需求和偏好。作者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求侧推动的供给革命”。

拓展理论思路宽度

目前介绍工厂数字化转型乃至实体经济产业数字化的书籍大多注重史实、数据和科学逻辑。本书在此基础上,还用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帮助读者拓展对工厂数字化、实体经济产业数字化及更宏观的数字经济的认识。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出,人类的生产方式接入数字世界后,意味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的技术让从前静默且相互隔离的生产制造过程结束了孤立状态,走向了互联互通。这就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提纲挈领地指出数字经济的本质以及与传统经济的联系。

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个要点,从这点出发继续引申、展开,对数字经济的宏观框架和数字经济“辖下”的产业数字化作了细致介绍。又如,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一般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而作者却提出,近乎非物质的数据正在变成工厂里的生产资料;近乎抽象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是一种新的工具、新的生产资料。作者的这一提法,将生产资料定义的外延所涵盖的具体物质范畴做了拓展,虽然细微但却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思路。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本书的作者非常关注新技术浪潮下中国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因为关注未来的生产就是关注中国未来的比较优势。总体来说,作者认为中国的工厂已处于数字技术应用的最前沿。在2016年,麦肯锡就中、德、美、日四国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态度和热情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制造商对工业4.0、智能制造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比美、日、德企业更为乐观。时隔4年后,中国数字经济的整体规模非常可观。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达5.4万亿美元。截至2021年3月20日,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新一期“灯塔工厂”名单里,中国的“灯塔工厂”数量达到37家,是拥有“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

不过作者在乐观中也保持着清醒。作者发现中国的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数字化的进程中遭遇到许多现实困难。比如,人才难觅、无力负担高昂的数字化转型成本等。综合各方面的现实和现状,作者在书中作出了一个客观判断:中国在数字时代是补课与赶超并行。对此,作者在书中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详细分析和总结美、日、德等典型制造业大国在数字时代发展时的不同焦虑点与各自的应对策略和得失。

作者认为,这些国家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而言有现实借鉴意义。比如,作者认为,日本经历了“失落的三十年”,全面错失了互联网时代且同时面临严重的少子化危机,这使日本在数字时代显得有些步履蹒跚。日本在数字时代的焦虑点主要是该国的人口少子化、老龄化以及自身岛国的危机意识,但是日本扎实的产业基础又使其在数字时代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于是日本将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升国民福祉,作为未来“社会5.0”方案的核心。这与其他国家的数字化发展政策相比颇为独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虽然当今世界的数字化进程发展迅猛,激发了人类活力四射的新兴生产力,但是身处其中的人类并没有完全做好迎接、拥抱数字化的准备,很多人甚至猝不及防,不受其利反受其害。对此作者都看在眼里、写在了书中,并且意味深长地表示:人的世界里,从来不是只有效率。

作者在书中列举的各种数字化之“害”,就是数字化在带给人类效率、便利时的副产品都非常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比如,个人数据和隐私的泄露问题、人被智能机器替代后的失业问题、谁来监督算法和数据使用的问题、如何培养新一代产业工人、如何让现有劳动群体在职业剧变时降低生存风险等。对这些问题,很多读者都有或深或浅的体会,但是也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事实上,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非常棘手。它们要么已经发生但迄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要么未来会发生但现在还没有妥善处置的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不考虑并提出好的解决办法,未来这些问题必将成为隐患。比如,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学者蔡昉的一个观点:新技术毁掉的岗位与创造的岗位所需要的工人不是同一批人,因为他们分别是具有不同人力资本和技能的人群。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打造一个更高版本的就业优先政策,还要探索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形式。

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可以让我们的未来工厂变得省心省力、高效强大,从而能更好地造福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而对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建设带给人类的副作用,我们也要正视并予以化解,以减弱工厂数字化所带来的副作用。未来工厂虽在未来,但它的起始点却在现在。未来工厂未来可期,而阅读本书就是期待、打造未来工厂的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