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原股份创始人戴伟民:我在张江创业的两个小遗憾
|
◎记者 刘冬赋 李兴彩
一门热“芯”人,创立6家公司,上海芯片界无人不识戴氏三兄妹:戴伟民、戴伟进、戴伟立。在戴伟民于2001年在上海创立芯原后,其妹妹戴伟立在2010年携美满电子回到上海。
“我们家人只会做芯片,我儿子也在做芯片。”提起自己的职业生涯,戴伟民笑着说,他很骄傲参与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成长历程,更相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前景无限。然而,回首过去22年在张江的创业生涯,戴伟民说,他也有着一两点的遗憾事。
2001年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中芯国际还在建设厂房阶段;戴伟民公司所在的小楼为了省电,约定每周三电梯停运……
“比起条件艰苦,当时我们遇到的更大难题是人才匮乏,国内根本找不到芯片设计工程师。”回忆起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戴伟民感叹道。一位科创板公司董事长则回忆称,那时候他白天带着工程师搞研发,晚上就去大学教课培养微电子人才。
如何快速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集成电路人才?
深思熟虑后,曾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的戴伟民,多方努力穿针引线,终于在2010年,张江集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张江设立上海张江伯克利工程创新中心,培养集成电路人才。“上海张江伯克利工程创新中心不仅教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工程师的工程化能力培养,后者对当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尤其重要。”戴伟民在创业中观察到,相比理论知识,国内集成电路人才更缺乏工程化能力。
“那栋小楼可能只剩下一个牌子了。”戴伟民非常惋惜地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上海张江伯克利工程创新中心没能最终坚持下去。现在,国内半导体人才的工程化能力仍常受“诟病”。
如果说提出联合办学方案还是着眼于解决短期人才问题,戴伟民第二件遗憾事创办创新孵化组织,则是考虑到了产业发展的长久内生驱动力。
在中国房地产进入蓬勃发展期后,张江的房价也节节高升。戴伟民认为,发展经济不能只靠房地产,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为此,戴伟民建议,结合国家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创办一个先进技术研究院,侧重基础技术研究,进行产业孵化。
“很可惜,这个创新孵化组织没有做起来。现在深圳接棒,深圳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展得风生水起。”不过,戴伟民说,他没有气馁,考虑到员工面临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他还在试着为政府、员工排忧解难。
现在,戴伟民的目标是:争取创办一所员工幼儿园。“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让孩童在父母工作地附近接受高质量教育,既为孩子争取到更多的父母陪伴时间,也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员工能更加安心地高效工作,这是对国家当下和未来发展都有利的好事。”戴伟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