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得了鲜花也要挨得了大棒
基金经理的声名之累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公司在介绍基金经理时要把握好度,关键在于坚持客观性。基金产品和其他商品不同,是一种效果后验的特殊金融产品,应客观描述、客观展示,把选择权交给投资者,这样基金公司面临的舆论压力也会减小
◎记者 朱妍
“好不容易时间淡化了我的名气,让我松了一口气。我重仓的行业贝塔减弱了,导致产品业绩下滑,所以不希望大家过多关注我。”基金经理晓裕(化名)对上海证券报记者坦言,较高的知名度确实能带来管理规模的增长,但这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压力,这管理费可不好拿。
成也业绩,败也业绩。一些曾赶上风口、成为基民心中“男神”“女神”的基金经理,因业绩下滑而遭到基民的质疑。鲜花与大棒之下,基金经理们是怎么想的?
业绩面前 基民爱恨鲜明
“那个男人他回来了!”最近,蔡嵩松的市场关注度大幅提升,基民对他的称呼又变回了“蔡皇”。作为基民评价毁誉参半的基金经理之一,蔡嵩松此次回归基民视野,无他,只是因为其管理的一只产品今年一季度收益接近50%,在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排名第一。
2021年中,这位以投资半导体个股出名的基金经理,在半导体板块出现调整后陷入了舆论漩涡。几乎每次半导体板块出现较大的跌幅或反弹时,总能在新闻或基金社区里,找到关于蔡嵩松的讨论。
实际上,从2021年开始,陷入舆论漩涡的基金经理,并非蔡嵩松一人。在白酒、医药等领域,包括张坤、葛兰等在内的诸多基金经理均被基民“捧”过与“杀”过。2021年业绩名列前茅的一些新能源基金经理,2022年以来也受到了类似的“待遇”。
“我知道,在一些基金社区里有基民在骂我。我之前的些许名声可能让他们在买入产品前抱着较高的期望。大多数持有人还是比较有耐心的,过去的一两年里陪我一起扛着,给我机会。”晓裕说。
爱之深则责之切。基民的购买体验取决于基金业绩的优劣,对于这一点,基民的爱恨非常鲜明。
“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面对一些负面舆论,会尽量让自己想开点。其实,在重仓行业调整的这两年多里,让我很有信心的是自己买的都是好公司,而且产业发展方向也没有问题,这是一个特别朴素的事情。我目前就是埋头做好该做的事,等待风来,不错过反弹机会。”晓裕说。
有人在舆论的沉浮中尽量保持本心,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借舆论观察人心。“股票就像一杯啤酒,上面是泡沫,下面是酒。泡沫就像人心,酒像股票的基本面。”西部利得基金经理盛丰衍说。作为成长量化投资领域比较有名的基金经理,他乐于更新维护个人微博,并将其视为“灵感笔记”。
“微博是我和投资者沟通的窗口,既可以检验我逻辑的正误,也能离投资者更近些。去年4月、10月市场较为悲观的时候,我曾发微博对后市强烈看好。同样,2021年8月、9月时,大家把我捧得太高了,反而让我倍感危险,所以当时选择了分红避险。”
盛名之下的规模烦恼
除了承受来自舆论方面的压力,较高的知名度还给基金经理带来了规模扩张的烦恼。
“我原来不是很有名气,所管理的一只产品有一段时间申购量忽然大增。后来发现,是因为业绩排名领先,所以在蚂蚁基金平台得到了比较优质的曝光位,一下子成了网红产品。”沪上某基金经理表示,名气带来了规模的增长,基金公司自然是乐见其成,但这种被短期业绩吸引来的资金,在后续的回调中也流失得很快,并变相加速净值的回调,这令他苦不堪言,“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出名”。
快速膨胀的管理规模给基金经理获取超额收益增加了难度。“虽然经过控制,目前产品的规模尚在策略能够容纳的范围之内,但已很难再挤入业绩榜单前列。”某百亿级明星基金经理说,规模的扩张与业绩的拔尖,通常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盈米基金研究院权益研究员王帆从市场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去年以来市场风格和行业轮动较快,大基金“船大难掉头”,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不能及时灵活调仓以适应市场,也较难抓住短期行情。
对于是否追求出名后带来的规模增长,有基金经理对记者直言,普通投资者中的名声不是判断基金经理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其实,把基金长期业绩做好,努力成为机构配置的“底仓型”产品,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发展方向,不一定非要铤而走险去做“锋利的矛”,博一个所谓的“盛名”。
“我管理基金的风格没有那么凌厉,从任何一个时段看,我并不是业绩最突出的那一批人,不容易引起投资者的关注,所以管理规模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拉长时间来看,我的业绩表现不错。”华富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陈启明说。
还有些基金经理爱惜自己的羽毛,面对管理费的诱惑,对规模的扩张十分克制。某大型基金公司一知名基金经理表示,虽然凭借良好的业绩获得了一定的好名声,但他并不急于扩大管理规模。此前他已经对产品进行了限购,谢绝了公司再发新基金的提议。“我还年轻,想先把业绩做好。”
基金公司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基金经理声名鹊起,背后离不开基金公司的推波助澜。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管理费,这天然地驱使基金公司去获取更高的社会名声与管理规模。随着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基金公司在介绍基金经理时如何把握好度,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成为行业关注的话题。
“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这已被投资者广泛认可。对于基金行业来说,基金经理个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会对产品的业绩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势必引导基金公司和投资者把关注点放在基金经理个人身上。再加上这几年行业大发展,可谓时势造就英雄。”华南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说。
在这方面,监管部门已提出了明确的导向性意见。去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基金管理人加强品牌建设与声誉管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致力打造“百年老店”,坚持讲情怀、守专业、正理念,恪尽职守、谨慎勤勉,切实摒弃短期导向、规模情结、排名喜好,坚决纠正基金经理明星化、产品营销娱乐化、基民投资粉丝化等不良风气。
上述华南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基金公司在介绍基金经理时要把握好度,关键在于坚持客观性。基金产品和其他商品不同,是一种效果后验的特殊金融产品,应该客观描述、客观展示,把选择权交给投资者,这样基金公司面临的舆论压力也会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