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2版)
(上接22版)
7、晶科能源(上饶)有限公司
■
注:财务数据经天健会计师审计。
8、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
■
注:财务数据经天健会计师审计。
9、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
■
注:财务数据经天健会计师审计。
10、晶科进出口有限公司
■
注:财务数据经天健会计师审计。
11、浙江晶科贸易有限公司
■
注:财务数据经天健会计师审计。
12、嘉兴晶科光伏系统发展有限公司
■
注:财务数据经天健会计师审计。
13、Jinko Solar Technology Sdn. Bhd.
■
注:财务数据经天健会计师审计。
14、JinkoSolar (U.S.) Industries Inc.
■
注:财务数据经天健会计师审计。
15、JinkoSolar (U.S.) Inc.
■
注:财务数据经天健会计师审计。
16、JinkoSolar Middle East DMCC
■
注:财务数据经天健会计师审计。
17、Jinko Solar Denmark ApS
■
注:财务数据经天健会计师审计。
(三)参股公司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9月末,发行人共有2家参股公司,具体情况如下:
■
(四)报告期内注销或转让的子公司
发行人报告期内转让、注销的子公司相关信息参见本募集说明书“第六节/三/(三)/2、报告期内不再纳入合并范围的情况”。
四、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一)控制关系
1、控股股东
晶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发行人586,207.20万股股份,截至2022年9月末,占发行人总股本的58.62%,为发行人的控股股东。报告期内,发行人控股股东未发生变化。
(1)晶科能源投资基本情况
■
(2)晶科能源投资股东情况
晶科能源控股持有发行人控股股东晶科能源投资100%的股权,并间接持有发行人58.62%的股权。晶科能源控股系一家2007年8月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公司,并于2010年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JKS。其基本情况如下:
■
2、实际控制人
李仙德、陈康平及李仙华三人共同构成发行人的实际控制人,其中李仙德与李仙华系兄弟关系,陈康平系李仙德配偶的兄弟。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已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约定,同意各方对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发行人股份行使表决权时均保持一致行动,如经各方充分磋商后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则以李仙德的意见为准,三人具有一致行动关系。协议有效期自签署日起至各方不再直接/间接持有晶科能源股份之日止。
晶科能源控股系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为分散。截至2022年9月末,李仙德、陈康平及李仙华分别通过Cypress Hope Limited、Charming Grade Limited及Talent Galaxy Limited间接持有Brilliant Win Holdings Limited、Yale Pride Limited及Peaky Investments Limited100%股权,进而分别间接持有晶科能源控股28,222,108股、14,813,721股及7,467,776股普通股,占晶科能源控股已发行股份的14.08%、7.39%和3.72%,合计持有晶科能源控股25.19%的表决权。晶科能源控股其他股东的表决权比例与李仙德、陈康平及李仙华合计表决权比例有较大差距,李仙德、陈康平及李仙华可实际支配的晶科能源控股股份表决权对晶科能源控股股东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
晶科能源控股持有发行人控股股东晶科能源投资100%的股权,晶科能源投资持有发行人586,207.20万股股份,占发行人总股本的58.62%。此外,李仙德为上饶润嘉的实际控制人、上饶卓群的普通合伙人,陈康平为上饶卓领、上饶卓领贰号的普通合伙人,李仙华为上饶凯泰、上饶凯泰贰号的普通合伙人,该等合伙企业合计持有发行人103,448.00万股股份,合计持股比例为10.34%。
综上,李仙德、陈康平及李仙华三人能够共同实际支配发行人的行为,拥有对发行人的控制权,为发行人的实际控制人,且报告期内未发生变更。发行人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如下:
李仙德先生,1975年出生,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住所地址为上海市浦东新区,身份证号码3326271975XXXXXXXX。
陈康平先生,1973年出生,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住所地址为上海市静安区,身份证号码3326271973XXXXXXXX。
李仙华先生,1974年出生,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住所地址为浙江省嘉兴市,身份证号码3326271974XXXXXXXX。
(二)持有的发行人股票质押情况
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持发行人股份不存在股权质押等其他权利限制情形,亦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
(三)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对外投资情况
截至2022年9月末,除公司及子公司外,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对外投资情况如下:
1、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企业
公司控股股东晶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情况如下:
■
2、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企业
除发行人、发行人控股股东及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企业外,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企业情况如下:
■
注:晶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包括晶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01778.SH)及其控制的子公司。
五、报告期内相关主体所作出的重要承诺及履行情况
(一)本次发行前作出的重要承诺及履行情况
本次发行前相关主体已作出的重要承诺及其履行情况参见发行人于2022年4月2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披露的《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之“第八节/一、承诺事项履行情况”。截至本募集说明书签署日,本次发行前相关主体所作出的重要承诺履行情况正常。
(二)本次发行所作出的重要承诺及履行情况
1、关于对公司填补被摊薄即期回报的措施能够得到切实履行的承诺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110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首发及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摊薄即期回报有关事项的指导意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5〕31号)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要求,为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等相关主体对公司填补被摊薄即期回报的措施能够得到切实履行做出了承诺,具体如下:
(1)公司控股股东承诺
“1、本公司承诺不越权干预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不会侵占公司利益。
2、本承诺出具日后至公司本次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完毕前,若证券监管部门作出关于填补回报措施及其承诺的其他新监管规定的,且上述承诺不能满足证券监管部门该等规定时,本公司承诺届时将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最新规定出具补充承诺。
3、本公司承诺切实履行公司制定的有关填补回报措施以及本公司对此作出的任何有关填补回报措施的承诺,若本公司违反该等承诺并给公司或者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本公司愿意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公司实际控制人承诺
“1、本人承诺不越权干预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不会侵占公司利益。
2、本承诺出具日后至公司本次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完毕前,若证券监管部门作出关于填补回报措施及其承诺的其他新监管规定的,且上述承诺不能满足证券监管部门该等规定时,本人承诺届时将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最新规定出具补充承诺。
3、本人承诺切实履行公司制定的有关填补回报措施以及本人对此作出的任何有关填补回报措施的承诺,若本人违反该等承诺并给公司或者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本人愿意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
“1、承诺不无偿或以不公平条件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输送利益,也不采用其他方式损害公司利益。
2、承诺对本人的职务消费行为进行约束。
3、承诺不动用公司资产从事与本人履行职责无关的投资、消费活动。
4、承诺由董事会或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制定的薪酬制度与公司填补回报措施的执行情况相挂钩。
5、若公司未来实施新的股权激励计划,承诺拟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的行权条件与公司填补回报措施的执行情况相挂钩。
6、自本承诺出具日后至本次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完毕前,若证券监管部门作出关于填补回报措施及其承诺的其他新的监管规定的,且上述承诺不能满足证券监管部门该等规定时,本人承诺届时将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最新规定出具补充承诺。
7、本人承诺切实履行公司制定的有关填补回报措施以及本人对此作出的任何有关填补的回报措施的承诺,若本人违反该等承诺并给公司或者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本人愿意依法承担对公司或者投资者的相应法律责任。”
2、关于是否参与本次可转债认购的承诺
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出具了关于是否参与本次可转债认购的相关承诺,具体内容参见本募集说明书重大事项提示之“四、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参与本次可转债的认购情况”。
六、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
(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
截至本募集说明书签署日,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情况如下:
■
(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简介
1、董事会成员
李仙德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5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01年至2003年,任浙江快达公司总经理;2003年至2004年,任玉环阳光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2004年至2006年,任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运营总监;2007年至2009年,任晶科能源控股董事;2010年至2020年12月,任晶科能源控股董事会主席;2014年9月至今,任晶科科技董事长;2020年12月至今,任晶科能源控股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董事长。
陈康平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3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03年至2006年,任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2007年至2022年12月,任晶科能源控股董事;200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任晶科能源控股CEO;2014年9月至今,任晶科科技董事;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李仙华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4年出生,本科学历。2000年至2006年,任玉环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经理;2007年至今,任晶科能源控股董事;2014年9月至今,任晶科科技董事;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董事。
肖建平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84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注册会计师。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任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经理;2009年9月至2016年2月,任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总监;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任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任上海辰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2018年3月至今,任海南兴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规风控负责人、管理合伙人;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董事。
裘益政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4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1995年7月至1999年8月,任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助教;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于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习;2002年7月至2007年11月,任浙江工商大学讲师;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任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财务系主任;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任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会计学院副院长;2020年1月至今,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金融学院党委书记;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
王文静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0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1982年7月至1985年9月,任天津仪表无线电学校讲师;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于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1988年7月至1991年9月,任天津师范大学实验中心工程师;1991年9月至1994年9月,于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学习;1994年9月至1996年7月,任中科院化学所博士后;1996年7月至1999年6月,任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研究员; 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任美国纽约州健康署Wadsworth中心研究助理;2000年6月至2002年6月,任美国Toledo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研究助理;2002年6月至2005年12月,任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2005年12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太阳电池技术研究室主任;2020年8月至今,任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
施俊琦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6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1999年9月至2004年7月,于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2004年8月至2012年7月,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2012年8月至2020年3月,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管理学教授;2020年4月至今,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
2、监事会成员
孙敏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9年出生,大专学历。1991年7月至1997年10月,任上海大力神起重机厂工程师;1997年10月至2003年7月,任上海樱花塑料有限公司工厂长;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任赛德(上海)日用包装有限公司经理;2006年7月至2008年2月,任上海方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经理;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任通用硅(昆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0年4月至2014年2月,任上海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4年2月至今,任公司组件事业部副总经理;2017年5月至2022年1月,任江苏晶科天晟能源有限公司董事;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任晶科有限监事;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监事会主席。
王正浩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8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任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项目助理;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任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经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历任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高级产品经理、副处长;2018年5月至今,任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监事;2018年6月至今,任兴投(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18年6月至今,中国黄金集团黄金珠宝股份有限公司监事;2021年8月至今,任北京滴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2022年7月至今,任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2022年3月至今,任公司监事。
栾雨龄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84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09年7月至今,任公司职工、法务总监;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任晶科有限监事;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职工代表监事。
3、高级管理人员
陈康平先生:简历参见本募集说明书“第四节/六/(二)/1、董事会成员”。
曹海云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7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2002年7月至2012年2月,任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高级审计经理;2012年2月至2021年5月,任晶科能源控股首席财务官;2017年6月至今,任晶科科技监事会主席;2020年12月至今,任晶科能源控股董事;2021年5月至今,任公司副总经理。
苗根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85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10年8月至2019年2月,任公司董事长助理、营销副总裁;2011年5月至2019年2月,任晶科能源控股董事会秘书;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任晶科能源控股首席营销官;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副总经理。
金浩先生:澳大利亚籍,1981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任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任光为绿色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2012年5月至2020年12月,任晶科能源控股首席科学家、研发副总裁、首席技术官;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副总经理。
蒋瑞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83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持上海证券交易所董事会秘书资格。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任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高级副经理;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任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子公司高级经理、总监;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任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客户总部总经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任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2021年1月至今,任公司董事会秘书。
王志华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9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CI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2001年7月至2002年11月,任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会计;2002年12月至2007年12月,任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2008年1月至今,任公司财务副总裁;2020年12月至今,任公司财务总监。
4、核心技术人员
金浩先生:简历参见本募集说明书“第四节/六/(二)/3、高级管理人员”。
张昕宇先生:中国国籍,有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1987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2015年3月,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光伏太阳能工程专业,获博士研究生学位。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2016年5月至今,任公司电池研发总监。
郭志球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80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2006年6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硕士研究生学位。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任广州欧凯特种陶瓷有限公司工艺工程师;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任REC Group ASA研发工程师;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任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任韩华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高级经理;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组件研发总监。
(三)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情况
公司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2021年度在发行人领取薪酬的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
(四)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兼职情况
截至2022年9月末,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的兼职情况(除发行人及其控股子公司外)如下:
■
注:晶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包括晶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01778.SH)及其控制的子公司。
(五)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持有发行人股份情况
1、直接持股
截至2022年9月末,发行人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不存在直接持有发行人股份的情况。
2、间接持股
截至2022年9月末,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间接持有公司股权的情况如下:
■
注:间接持股变动的主要因为晶科能源控股员工激励计划行权导致。
(六)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变动情况
最近三年,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变动情况如下:
1、董事变化情况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9日,晶科有限的董事会由3名董事组成,董事会成员为李仙德、陈康平及李仙华。
2020年10月29日,晶科有限股东作出股东会决议,同意晶科有限新一届董事会由4名董事组成,选举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及田晶晶为公司董事。
2020年12月15日,晶科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人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同意选举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肖建平、裘益政、王文静及施俊琦为发行人第一届董事会成员,其中裘益政、王文静及施俊琦为独立董事。
2、监事变化情况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9日,晶科有限未设监事会,设监事1名,由余木森担任。
2020年10月29日,晶科有限全体股东签署新的《公司章程》,晶科有限设监事会,监事会由3名监事组成。同日,晶科有限召开股东会并作出决议,同意选举孙敏、林强、栾雨龄为公司监事。
2020年12月15日,发行人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并作出决议,同意选举林强、孙敏为非职工代表监事,与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职工代表监事栾雨龄共同组成公司第一届监事会。
2022年2月23日,发行人收到原监事林强的辞任函,林强因个人原因辞去监事职务,自2022年3月7日生效。
2022年2月23日,发行人召开第一届监事会第八次会议,提名王正浩先生为公司第一届监事会监事。2022年3月7日,发行人召开2022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同意补选王正浩为公司监事。
3、高级管理人员变化情况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5日,晶科有限未聘任高级管理人员,由公司董事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负责日常管理。
2020年12月15日,发行人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并作出决议,聘任陈康平为总经理,郭俊华、苗根、金浩、纪绍国为副总经理,王志华为财务总监。
2021年1月7日,发行人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聘任蒋瑞为公司董事会秘书。
2021年5月26日,发行人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聘任曹海云为公司副总经理。
2021年10月8日,发行人收到原副总经理郭俊华的辞任函,郭俊华因个人原因辞去副总经理职务,且不再担任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自2021年10月8日生效。
2021年11月30日,发行人收到原副总经理纪绍国的辞任函,纪绍国因个人原因辞去副总经理职务,自2021年11月30日生效。
报告期内,发行人董事、监事变动系公司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实际需要以及股东结构的变化而进行的增选或调整,相关增选和调整的人员主要系股东委派董事、增加外部独立董事或增加监事,发行人业务发展目标、经营方针和政策并未因此发生重大变化。
报告期内,发行人新增高级管理人员系公司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的要求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实际需要,将原任职于晶科能源控股的高级管理人员向发行人平移,并进行适当增补,高级管理人员聘任流程合法合规,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无实质影响,不属于重大不利变化。
4、核心技术人员的变动情况
报告期初,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为郭俊华、金浩、张昕宇与郭志球。
2021年10月8日,发行人收到原副总经理郭俊华的辞任函,郭俊华因个人原因辞去副总经理职务,且不再担任公司核心技术人员。
除上述事项外,公司其他核心技术人员未发生变化。公司技术研发工作均正常进行,郭俊华辞任不会影响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稳定,报告期内发行人核心技术人员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截至本募集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为金浩、张昕宇与郭志球。
(七)公司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的激励情况
1、员工持股
截至本募集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共设有2个以员工持股为主要目的设立的合伙企业,分别为宁波晶鸿及晶海宏远。
(1)宁波晶鸿
宁波晶鸿为公司股东上饶佳瑞的执行事务合伙人,持有上饶佳瑞10.00%出资份额。具体情况如下:
■
(2)晶海宏远
晶海宏远为公司股东宁波晶鸿的有限合伙人,持有宁波晶鸿18.96%出资份额。具体情况如下:
■
2、发行人对员工的激励计划
2022年9月29日,发行人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一届监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及其摘要的议案》等与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相关的议案。公司独立董事就本次激励计划相关议案发表了独立意见。
2022年10月17日,发行人召开2022年第五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第一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提请审议的《关于<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及其摘要的议案》等与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相关的议案,并授权董事会办理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相关事宜。
同日,发行人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第一届监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向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议案》,公司董事会认为本计划规定的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条件已经成就,同意确定以2022年10月17日为首次授予日,以8.81元/股的授予价格向1,611名激励对象首次授予3,214.9900万股限制性股票。就前述事宜,公司独立董事发表了同意的独立意见。
七、公司所处行业基本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组件、电池片、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光伏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行业代码为“C3825”。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行业代码为“C38”。
(一)行业监管体制及最近三年监管政策的变化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对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统一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公司所属太阳能光伏行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以及国家工信部为主管部门,全国和地方性行业协会为自律组织的监管体系。
国家发改委是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部门,负责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协调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政策措施,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拟订和组织实施绿色发展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承担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拟订并协调实施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政策规划;提出能源消费控制目标并组织实施,协调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并且组织协调重大节能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国家能源局为国家发改委管理的国家局,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能源发展和有关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拟定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制定能源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推进能源科技进步和相关重大科研项目;负责核电管理、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能源预测预警等;监管电力等能源市场规范运行;组织推进国际能源合作;制定相关资源、补贴、环保政策等。
国家工信部主要职责为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通信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等。
除行政主管部门外,光伏行业内部实行自律式管理机制。我国光伏行业的行业自律管理机构有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成立、国家工信部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国家一级协会,是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主要职能包括:完善光伏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保障行业内公平竞争;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政企沟通桥梁作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是由从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及有关单位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是国家一级学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2、最近三年监管政策的变化
光伏行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产业。近几年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及行政法规、产业政策以促进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主要如下:
■
(二)行业近三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行业基本情况
20世纪以来,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全球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选择,其中,太阳能因具有普遍性、无害性、长久性等诸多优点,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随着半导体相关技术的发展成熟以及清洁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光伏产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我国已将光伏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产业政策引导和清洁能源需求增长的推动下,我国光伏技术快速进步,产业链逐步发展成形,光伏产品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2、行业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全球光伏行业情况
①全球光伏行业总体呈快速向上发展态势
自21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行业步入快速增长阶段,但受国际经济形势、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贸易摩擦、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至2013年全球光伏行业市场增速放缓,但总体呈现不断快速向上发展趋势。2013年下半年,行业基本面有所好转,同时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欧洲传统光伏市场复苏,东南亚、澳洲、中美地区、南美地区及中东地区等新兴光伏市场迅速崛起,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加速发展,光伏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和2019年,光伏行业尽管受到美国201调查、中国“5·31政策”的不利影响,但是全球装机规模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新增规模。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量为170GW,2007-2021年间新增装机容量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3.87%;截至2021年底,全球累计光伏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了926GW。
全球光伏装机容量
■
数据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②全球光伏行业集中度较高
从光伏发电市场分布来看,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最早开始重视光伏产业发展,通过支持性产业政策实现了光伏发电市场快速发展,因此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在2011年以前形成了以欧洲为核心的产业格局。2013年以来,以中国、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等为代表的大批新兴市场迅速崛起,光伏发电市场重心由欧洲逐步向全球化市场转变。现阶段,光伏发电的主要市场集中在中国、美国、东南亚地区、欧洲地区。
从光伏产品制造业分布来看,全球光伏产业生产制造重心集中在亚洲地区,光伏产品制造产业集中度较高,其中,中国为全球组件最大生产区域。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包括中国大陆、东南亚、韩国和印度在内的亚太地区光伏组件产能约占全球总产量的97.7%,其中,中国大陆2021年组件产量达到181.8GW,占全球总量比例超过82.3%。
③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行业进入平价上网过渡阶段
受益于光伏技术进步、规模化经济效应、供应链竞争加剧以及电站开发商经验积累的影响,近十年间全球光伏发电成本迅速下降。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 Costs in 2021》显示,2010-2021年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全球加权平均成本由41.7美分/度大幅下降至4.8美分/度,降幅达88%;2021年新投产的大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发电成本低于最便宜的化石燃料发电成本。2021年,全球光伏发电最低中标电价由位于沙特的光伏项目创造,中标电价达到了1.04美分/kWh,比2020年最低中标电价降低了0.28美分/kWh,降幅达到21.2%。目前光伏发电在全球部分资源优良、建设成本低、投资和市场条件好的地区已率先实现平价,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未来光伏发电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因此,全球光伏产业已由政策驱动发展阶段正式转入平价上网的过渡阶段,光伏发电即将成为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可靠的和可持续性的电力来源。
④未来全球光伏行业前景广阔
虽然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总体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但传统石化能源占能源总体消耗量的比例仍然较高,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依旧严峻。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数据,自2010年以来,全球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仍保持平均每年1%的增长率。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Global Renewables Outlook: Energy Transformation 2050》,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总供应量的份额必须从2017年的约14%增长到2050年的约65%,太阳能光伏将引领全球电力行业的转型。IRENA预测,205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519GW,202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达到总电力需求的25%,是2017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总量的10倍以上。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Renewables 2021》,在太阳能光伏的带动下。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将在2020年至2026年间增长60%,总发电量达到4,800GW,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到增长量的60%。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95%。
(2)我国光伏行业发展情况
①光伏应用市场位居世界前列,市场前景广阔
2013年以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及行业技术水平提高的驱动下,我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之一。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10.95GW,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并在此后保持持续增长,尽管受到2018年“5·31政策”以及2019年竞价政策出台较晚影响,我国2018年和2019年新增装机容量同比有所下降,但仍分别达到44.26GW和30.11GW。2020年后我国新增装机量开始反弹。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我国2021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54.88GW。2013-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累计装机容量稳居全球首位。
中国光伏装机容量
■
数据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可再生能源的广泛使用是未来的长期发展趋势,尽管我国光伏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但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仍以传统能源为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国家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诸多优势,是我国未来新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预计我国太阳能光伏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②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在全球光伏市场蓬勃发展的拉动下,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持续扩大,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50.6万吨,同比增长27.8%;硅片产量226.6GW,同比增长40.4%;电池片产量197.9GW,同比增长46.8%;组件产量181.8GW,同比增长45.9%。2021年全球光伏产品产能、产量及中国产品在全球的占比情况如下:
■
数据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1年-2022年中国光伏产业年度报告》
以此同时,光伏市场的蓬勃发展逐步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依靠资金、技术、成本、渠道等优势不断扩大规模,同时,二三线小厂和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或被整合,促使产业链各环节集中度逐渐提高。2021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领域前五名企业产量分别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6.8%、86.8%、61.4%和68.3%,同比进一步增长。
③产业链布局完整,生产制造向全球化推进
在产业政策支持和全球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国光伏产业链技术持续进步,已经形成了包含高纯多晶硅生产、拉棒/铸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生产、光伏发电系统建造和运营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较高的产业规模优势。此外,为拓展海外销售,各环节的龙头企业在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区进行了生产制造布局,积极拓展海外投资和境外并购,有效推动了国际化光伏生产格局的演进。
④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发电成本大幅下降
光伏系统发电效率影响因素包括光伏电池本身的转换效率、系统使用效率和并入系统电网的中间损失等。其中,光伏电池本身的转换效率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也是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光伏制造产业飞速发展,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光伏企业在PERC、TOPCon、HJT、IBC等高效晶硅电池生产技术上先后取得突破,同时,半片、双面、叠瓦、多主栅、大尺寸等相关技术也相继成熟并逐渐被应用。随着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先进技术及工艺得以广泛应用,光伏电池产业化的转换效率逐年提升,组件功率不断提高,下游光伏系统技术成本大幅下降,此外,伴随着非技术成本如土地费用、并网成本的下降,我国光伏系统投资运营成本持续下降,为光伏迈向平价上网创造了有利条件。2021年,我国光伏发电项目中标电价也刷新最低纪录,四川甘孜州正斗光伏发电竞价项目中标电价为0.1476元/kWh,低于2020年青海海南州光伏0.2427元/kWh的电价。
⑤硅料价格上涨,上游原材料成本承压
2020年四季度以来,由于行业整体需求快速增加、部分多晶硅料企业突发安全事故以及能耗双控政策的影响,硅料行业在短期内出现了结构性的供需不平衡,硅料价格迅速上涨,直接影响了下游硅片的生产,推高了下游产业链成本,降低了电池片、组件生产厂商的盈利能力。在硅片供给紧缺的大环境下,上游多晶硅生产企业积极扩产。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到2022年底,国内多晶硅产预计将达到108.8万吨,较2021年国内合计产能62.3万吨上涨74.64%。随着新增产能逐步释放,供应链供需矛盾有望获得缓解,硅料价格将逐步下降到合理区间,组件行业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修复。
⑥N型技术崭露头角,引领下一代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以PERC为代表的P型电池的转换效率逐渐逼近理论上限,光伏行业正加速技术迭代,将产研重心放到了以TOPCon和HJT为代表的N型电池。由于采用了新型的设计和制造工艺,N型电池在转换效率、双面率、温度系数等参数上均优于目前市场中主流的P型电池,是下一代电池技术。进入2021年后,光伏企业开始加大对N型电池的投入,推动了N型TOPCon电池的成本大幅下降,并开始大规模量产。相较于PERC电池技术,TOPCon增加了硼扩、隧穿氧化层沉积等工序,可在原电池设备制程基础上进行改造,是现有PERC产能转型的主要选择。据PV InfoLink统计,截至2021年底,TOPCon产能规划超130GW,预计2022年将新增产能约30GW。随着未来电池设备、银浆等原材料进一步国产化以及N型电池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N型电池制造成本、转换效率和产品良率有望进一步改善。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30年,N型电池(以TOPCon和HJT为主)的市占率或将达到56%左右,前景广阔。
(3)公司所处产业链发展概况
①硅片
我国硅片企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硅片的生产是前端生产环节,主要分为晶体生产环节和切片环节,主要指多晶硅材料通过铸锭技术、拉棒技术被加工成多晶硅锭或单晶硅棒,再通过切片技术生产成多晶/单晶硅片,硅片是生产太阳能晶硅电池的基础材料。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全球截至2021年末硅片总产能约415.1GW,全球2021年硅片产量约232.9GW,同比增长38.9%,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近年来,我国硅片龙头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及成本控制优势,持续扩大产能及市场份额,2021年度,中国大陆硅片产量约226.6GW,在全球硅片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薄片化、大尺寸是未来发展方向。硅片“薄片化”能够有效减少单片用硅量,大尺寸硅片能够提高单片功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随着“薄片化”“大尺寸”相关技术的逐步成熟,行业企业陆续发布了158.75mm、163.75mm、166mm、182mm以及210mm等大尺寸硅片,且逐步投入到下游制造中,“薄片化+大尺寸”已经成为了硅片生产环节的主要发展方向。
技术迭代更新,助推产业集中度提高。硅片环节龙头企业凭借规模、技术、成本、资金等优势,在“薄片化”“大尺寸”的快速技术迭代背景下,迅速升级、改造或新投产线,实现产能的更新迭代,而中小企业在外部价格下降和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下,逐渐停产或退出,行业集中度在整合过程中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1年全球生产规模前十名的硅片企业总体产能已经达到376.2GW,约占全球全年总产能的90.6%;产量约为223.2GW,占全球全年总产量的95.8%。
②电池片
我国电池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受益于光伏组件需求的大幅上升,全球电池片产能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全球晶硅电池片总产能约423.5GW,同比增加69.8%;总产量约223.9GW,同比增加37%。全球电池片头部企业在产能、技术、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也更加明显,2021年度,全球前十名电池企业中我国企业占九席,合计产量达到170.7GW,占全球总产量的76.3%,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单晶PERC电池占据主流,技术发展呈现多样化。随着PERC技术的普及,目前P型单晶电池已全面采用PERC技术,P型单晶PERC电池凭借更高的转换效率已经占据了市场主流。现阶段,市场呈现出了以P型单晶PERC电池为主流,以TOPCon、HJT和IBC等工艺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多样化发展局面,其中,技术水平领先的头部光伏企业已经率先推动了N型TOPCon电池的成本大幅下降,并开始大规模量产,TOPCon电池日渐成熟。随着未来电池设备、银浆等原材料进一步国产化以及N型电池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N型电池制造成本、转换效率和产品良率有望进一步改善,将迎来较大发展空间。
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落后产能逐步退出。近年来,全球主要光伏市场的补贴激烈政策逐步退坡,光伏市场将会回归市场需求和报酬驱动的发展状态,市场化的生存环境将加剧产业竞争,拥有技术、成本、资金优势的大规模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同时叠加下游价格下行、大尺寸产能迭代、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率的电池产能将面临淘汰,电池环节的产业集中度将继续提高。
③组件
全球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光伏组件是能单独提供直流电输出的、最小不可分割的光伏电池组合装置,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游产业链的终端产品,与发电市场结合紧密。受益于全球市场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推动,全球光伏组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末,全球光伏组件产能、产量分别达到465.2GW和220.8GW,同比分别增长45.4%和34.9%。我国光伏组件环节产业规模也保持了较快增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光伏组件产能、产量分别达到359.1GW和181.8GW,同比分别增长47%和45.9%,产业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
海外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光伏组件出口量约为98.5GW,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组件产量的54.2%,创历史新高。在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的推动下,新兴市场不断涌现,自2017年开始,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量持续增长。2021年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逆势上涨,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23.6GW和25.9GW,分别同比增长22.9%和34%。
组件性能持续提升,高功率组件成为市场主流。在平价上网目标的推动下,全球市场对于高效光伏组件的需求越来越大,光伏组件作为面向发电市场的终端产品,产品性能也持续提升。随着大尺寸硅片的逐渐应用,以及半片、多主栅、叠片和叠瓦等高密度封装技术的普及和叠加使用,组件功率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效降低了下游系统的度电成本。2021年,行业头部企业陆续发布了大尺寸、高功率组件新产品,量产组件功率陆续突破600W。未来随着大尺寸技术、高密度封装等技术在新增产能中更广泛的应用,组件性能将进一步提高,高效组件产能及产品占比将持续上升。
3、发行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光伏发电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能源主管部门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明确了未来战略目标。2014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联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了可再生能源的中长期发展线路图研究,并发布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2050》,提出2025年太阳能光伏实现全面平价上网,2030年以后,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主要的替代电源之一,2050年之后,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主导电源之一。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到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5%、20%。
放眼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205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519GW,202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达到总电力需求的25%,是2017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总量的10倍以上。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在太阳能光伏的带动下,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将在2019年至2024年间增长50%,增长量为1,200GW,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到增长量的60%。到2024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6%上升到30%。
(2)N型电池产业化提速,引领光伏技术革新
从技术发展来看,N型电池的技术优势已经比较明显,其在转换效率、双面率、温度系数等参数上都优于目前市场中的主流的P型电池。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开始积极布局以TOPCon和HJT为主的N型电池产能。N型TOPCon电池凭借与传统P型电池更高的产线兼容性受到了较多厂商的青睐,其先天的高转换效率、低衰减特性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势必成为继PERC后下一代电池主流技术。随着技术进步,N型电池的成本和价格将进一步下降,其市占率有望大幅度提升。
(3)补贴加速退坡倒逼产业整合,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光伏产业竞争压力进一步上升,产业集中度预计将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落后产能加速淘汰。随着高效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以及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受制于资金限制,无力进行改造升级,在成本压力下,老产线加速淘汰。另一方面,行业技术进步速度较快,中小企业由于研发实力较弱无法完成技术升级换代,逐渐被行业淘汰。此外,光伏龙头企业加速扩张,光伏龙头企业产能的持续扩张在增大其市场供应量的同时将进一步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由于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因此,新的订单会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进一步加速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后续市场格局将更加趋于成熟与稳定。
(4)平价上网目标逐步实现,行业走向市场驱动发展模式
自2019年起,我国开始规模化推进光伏无补贴平价项目建设,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陆续下发了有关平价上网项目的通知,并提出具体政策措施,支持光伏平价上网项目优先建设。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有关通知,从2020年起,我国光伏平价上网项目规模已经超过补贴竞价项目规模,大部分光伏发电项目已经无需财政补贴,我国已经逐渐走向光伏平价上网时代。未来,随着组件转换效率提升、工艺技术持续改善,光伏发电成本将进一步降低,预计实现平价上网的目标将越来越近,行业发展将从政策驱动、计划统筹与市场驱动多重驱动发展的模式逐渐变成市场驱动发展的模式,光伏企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自身度电成本竞争力以及光伏发电的清洁环保特性。
(三)行业竞争格局、市场集中情况、发行人产品的市场地位
1、行业竞争格局、市场集中情况
2021年,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凭借晶硅技术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全球光伏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市场比例分别达到了97.3%、88.4%和82.3%。2021年,晶科能源、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四家国内光伏企业出货量约占全球光伏组件市场份额的50.27%,较2020年增加了4.39%,拥有资金、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的龙头企业将不断获取其他中小厂商的市场份额,行业马太效应明显。
2、发行人产品的市场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光伏组件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前列。根据商业咨询供应商GlobalData、IHS Markit、PV InfoLink数据统计,2016-2019年,公司的光伏组件出货量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排名世界第二,2021年排名世界第四。2022年上半年,公司光伏组件出货量重回世界第一。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公司组件出货量在全球市场的排名具体情况如下:
■
数据来源:2022年1-6月和2021年排名数据来自PV InfoLink,2020年排名数据来自IHS Markit,2016-2019年排名数据来自GlobalData
3、发行人竞争优势
(1)核心管理团队优势
公司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等创始人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公司核心管理团队长期深耕光伏行业,对全球光伏行业的技术及业务发展路径、未来趋势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具备较强的战略规划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的执行能力,能够保证公司及时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带领公司保持持续稳定发展。2021年,公司面对海外市场贸易政策挑战,迅速建立起海外垂直一体化供应链,优化海外市场供应布局,体现出营销管理团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在N型高效电池生产基地拓展、建设等方面,高质量完成选址及开工,体现了管理团队高效的执行能力。
(2)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注重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研发实力并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在技术研发上具有竞争优势。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认定,13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个省级创新团队,配套独立的分析测试实验室,以及千余名研发和技术人员,其中核心人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研发项目和新产品开发项目。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在电池片转换效率和组件功率方面三年内先后多次突破行业量产或实验室测试纪录。
公司在N型TOPCon领域的研发接连取得突破,2022年12月,经权威第三方测试认证机构中国计量科学院检测实验室认证,公司182mm及以上大面积N型TOPCon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6.4%,创造新的纪录;2022年11月,经全球领先的测试机构TüV莱茵实验室独立测试和验证,公司开发的182mm大面积N型TOPCon电池组件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3.86%,创造新的纪录。同时基于上述25%量产效率的电池,N型72片组件规模化生产的功率将达到575W,最高量产功率突破580W,较P型组件在单片组件功率上高20-25W,功率直接提高4.5%以上,良率已经接近PERC电池产品,同时,经过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的持续优化,单瓦生产成本持续下降,成本优势逐渐凸显,为良好的大规模量产和商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公司准确地把握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开发、量产了大尺寸、焊接等技术,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储备了炉外加料直拉单晶技术、IBC电池技术、叠层电池技术、钙钛矿电池技术、P型钝化接触技术、智能化组件技术、超细栅线技术、组件回收技术等,该等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转换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材料利用率等各方面均具备良好的开发前景,且公司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研发进展,技术储备较为丰富。
(3)营销实力优势
公司着眼于全球光伏市场,建立了“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的营销布局战略,截至2021年年末,已在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组建本地专业化销售团队,产品服务于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以本地团队服务当地客户,可以避免语言障碍,快速建立信任,搭建合作关系;同时,本地团队贴近终端客户,能够更及时且更准确地掌握终端客户需求,快速、深入地挖掘和满足本地客户需求。
公司搭建了专业化、标准化、职能明确、分工合理、跨部门协作的营销体系。并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完备的营销网络以及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客户黏性,公司曾连续7年上榜《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连续8年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7年获彭博新能源“最具可融资性”光伏品牌称号,连续7年受邀出席了B20峰会倡导全球低碳和减排。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形象,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品牌溢价。
(4)生产制造和品质管理优势
公司已形成了“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并在各生产工艺段均积累了丰富经验,建立起了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公司生产能力覆盖面广,生产环节完整,既能较好地控制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保障产品质量,又直接面向市场,掌握市场主动权。在未来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大趋势下,公司将凭借一体化布局的优势在产业链各个环节赢得先机,市场份额有望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公司在2021年建成新一代自动化电池生产工厂,车间采用了智能搬运、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自动搬运、质量追溯、设备管理、工艺监控等功能,节省了大量人力,并通过数据的及时反馈提升了生产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生产运营效益。
公司制造和品质管理体系始终领跑行业,连续7年获得第三方机构PVEL最佳表现组件Scorecards认可。是行业内仅有的两家公司之一。此外,凭借良好的制造和品质管理能力,公司先后荣获“全国质量标杆”、国家级“市场质量信用AAA(用户满意标杆)级”、江西省“井冈质量奖”、江西省“五星级现场”等荣誉或奖项,连续三年在TüV莱茵“质胜中国”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展现了组件产品卓越的发电稳定性。
(四)主要竞争对手
发行人当前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为A股上市公司晶澳科技、隆基绿能、天合光能和亿晶光电。
1、晶澳科技
晶澳科技成立于2000年,于2019年11月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股票代码:002459),主营业务为硅片、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等。晶澳科技是实施产业链一体化战略的全球知名的高性能光伏产品制造商,在全球拥有12个生产基地、20多个分支机构,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度,晶澳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13.02亿元,实现净利润20.88亿元,其中太阳能组件营业收入为394.60亿元,组件销量达24.07GW。
2、隆基绿能
隆基绿能成立于2000年,于2012年4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1012),主要从事单晶硅棒、硅片、电池和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和组件制造企业之一。在单晶光伏产品制造领域以外,隆基绿能也积极布局和培育新业务,为光伏集中式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屋顶开发提供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2021年度,隆基绿能实现营业收入809.32亿元,实现净利润90.74亿元,其中太阳能组件营业收入为584.54亿元,组件销量达37.24GW。
3、天合光能
天合光能成立于1997年,于2020年6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599),主要从事的业务包括光伏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系统产品和光伏电站的设计和运营,智能微网及多能系统的开发和销售以及能源云平台运营等。天合光能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光伏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2021年度,天合光能实现营业收入444.80亿元,实现净利润18.50亿元,其中太阳能组件营业收入为343.95亿元,组件销量达21.08GW。
4、亿晶光电
亿晶光电成立于1998年,于2011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0537),主要业务包括晶棒/硅锭生长、硅片加工、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发电系统制造等,是一家纯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企业。2021年度,亿晶光电实现营业收入40.83亿元,实现净利润-7.00亿元,其中太阳能组件营业收入为38.35亿元,组件销量达2.42GW。
(五)行业主要壁垒
1、技术壁垒
硅片、太阳能电池与组件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各个生产环节均有其特定的生产工艺流程,并需要与先进的生产设备相匹配。建立大规模的光伏组件生产线需要企业掌握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精密传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工艺集成技术等多个前沿技术,从而保证产线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密性。同时光伏行业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快,龙头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制造成本,从而维持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光伏组件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更长的使用寿命和质量稳定性,需要企业进行不断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流程优化,对研发和技术储备有很高的要求,故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2、资金壁垒
硅片、太阳能电池与组件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规模效应显著。建设光伏产品生产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厂房和设备,且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还需要承担较高的原材料采购成本,需要在运营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流动资金。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对已经建成的生产线不断地进行调试,维护和升级,对于行业中的新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和研发,从而保持产品的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故综合来看该行业具有较高的资金壁垒。
3、人才壁垒
光伏电池行业的技术专业性较高,涉及光学、电磁学、半导体、真空、化工、机械等多门学科,对业内人才的要求很高。随着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生产技术不断涌现,新产品类型也不断出现,这对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内企业只有拥有涵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全方位的技术人员,持续开发,才能保证不被淘汰。在光伏电池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大专院校毕业的相关专业人才难以满足业内企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同时新进入者也很难在短期内培养、引进完全符合光伏电池生产、研发需要的技术人才。故较早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在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储备上存在较大优势,形成了对新进入者的壁垒。
4、客户资源壁垒
随着全球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太阳能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下游客户在采购光伏产品时往往会综合考虑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供应稳定性、产品技术指导等多方面的因素。产品一旦出现瑕疵、故障、转化率降低的情形,会对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造成巨大影响。故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会更青睐于较早进入行业,有丰富销售案例和良好品牌形象的企业。一旦合作意向得到确认,双方会就产品的销售、安装和使用进行较长时间的沟通和磨合,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故客户的转换成本较高,不会轻易改变供应商,这对新进入的生产企业构成一定的客户资源壁垒。
(六)发行人所处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发展状况
1、上游行业
光伏行业产业链中,硅片、太阳能电池与组件生产处于行业的中间环节,其上游主要为多晶硅料的供应商。多晶硅料的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材料,是石化产品之一。多晶硅料的采选价格及非金属半导体粗加工行业的产能直接影响光伏产业的原料供应。上游产业的成本上升或者产能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光伏产业的原料紧缺,从而使组件厂商的原料采购成本上升,影响行业的利润水平。
2、下游行业
光伏行业的下游主要为集中式/分布式光伏电站等光伏发电系统建造与运营。2013年以来,全球的光伏电站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全球GW级市场数量从2018年11个增加至2021年的20个。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Global Renewables Outlook: Energy Transformation 2050》,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总供应量的份额必须从2017年的约14%增长到2050年的约65%,太阳能光伏将引领全球电力行业的转型。IRENA预测,205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519GW,202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达到总电力需求的25%,是2017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总量的10倍以上。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Renewables 2021》,在太阳能光伏的带动下。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将在2020年至2026年间增长60%,总发电量达到4,800GW,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到增长量的60%。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95%。未来全球和中国光伏装机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推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需求持续上升,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八、发行人主要业务情况
(一)发行人主营业务概况
1、主营业务
公司以“改变能源结构,承担未来责任”为发展愿景,是一家以光伏产业技术为核心、全球知名的光伏产品制造商。公司现阶段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组件、电池片、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光伏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并以此为基础向全球客户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太阳能光伏产品,持续输送清洁能源,践行“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规划,助力并推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公司伴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而于2006年成立,是国内较早规模化从事光伏技术研发和光伏产品开发、制造的企业。自成立以来,公司紧密围绕国家新能源战略规划,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优质的产品质量和广泛的市场销售网络布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地位,光伏组件产销规模稳居世界前列,组件出货量于2022年一季度末累计超过100GW,在2016-2019年期间连续4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名(数据来源:全球数据分析公司GlobalData公开发布的数据)。
公司建立了从拉棒/铸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到光伏组件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产能,产品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光伏电站投资商、开发商、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终端客户。公司与中国光伏行业同时期起步发展,经历过光伏行业因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阶段性产能过剩进入低迷发展的阶段,遭遇过海外持续国际贸易摩擦的冲击,在行业起步发展、受挫、低迷、变革、回暖的十五载历程中,公司秉承“改变能源结构”的初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和创新为支撑,以优质的产品质量为基础,逐步发展壮大并成长为光伏行业最具规模的企业之一。
公司准确地把握了技术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变化,依托雄厚的研发实力和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前瞻性地布局了单晶产品,成功开发了Eagle、Cheetah、Swan、Tiger、Tiger Pro、Tiger Neo等多个系列的单晶组件产品,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和良好的业界口碑,国家工信部等部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2、主要产品
太阳能光伏组件是公司生产环节的终端产品,也是公司供给全球市场的主要产品,客户群体为全球范围内光伏电站投资商、开发商、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经销商。公司应用了PERC、TOPCon、双面(含双玻和透明背板技术)、半片、叠焊、多主栅、大尺寸等电池及组件的工艺技术,差异化地开发并推出了系列光伏组件产品。目前,公司的主流产品为182mm硅片尺寸搭载N型TOPCon电池技术的Tiger Neo高端产品系列及基于P型PERC电池技术的Tiger Pro产品系列,产品可覆盖户用屋顶、工商业及大型地面电站等多应用场景,满足不同客户群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相应产品功率、效率的需求。
公司主要光伏组件产品如下:
(1)Tiger Neo系列产品
Tiger Neo系列为公司2021年底推出高端组件产品组合,应用了N型TOPCon HOT 2.0电池技术,采用182mm大尺寸高效电池及创新的产品设计,实现组件功率与效率的同步提升。Tiger Neo产品推出以来,得到了全球各个市场客户的认可,有力地推动了光伏行业度电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
(2)Tiger Pro系列产品
Tiger Pro系列为公司2021年主推产品,其使用了182mm大尺寸电池片搭载叠焊、双玻或透明背板等技术,该系列产品特点在于高功率、高效率,产品类型更加丰富,能够适应不同种类的下游应用场景,为目前行业内主流的P型PERC电池组件产品系列。
■
(二)发行人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公司采购原材料后,经过硅料加工、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和组件生产等一系列连续的生产步骤完成核心产品的制造,通过向境内外下游企业或经销商销售光伏组件的方式实现盈利。
2、采购模式
公司面向境内外市场独立开展采购业务,每年结合全球各区域市场对产品类型的需求、自身产品战略、竞争对手产品战略分析、原材料供需关系、生产成本以及产能等情况制定年度采购策略与规划,年度采购战略通常包括供应保障策略、降本目标与策略、供应商管理与维护、新供应商及新材料开发、资金预算、来料检验品质等目标。公司主要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及其他辅材和配件等,总体采用“以销定采”的原则进行采购,针对硅料、电池片等重要原材料,公司一般通过与供应商签署中长期采购协议或战略采购协议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依据销售订单和生产计划确定季度或月度采购计划,执行具体采购计划时根据市场行情在具体订单中协商确定采购价格,同时,公司对部分常用或关键原材料策略性地保留一定合理库存;针对常规材料或辅材等,公司通过定期实施招投标来保持供应商的竞争性,以此应对采购价格波动风险,控制采购成本。
(1)采购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了全面的采购管理体系,编制了较为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流程与作业指导手册等,采购管理制度包括:《采购管理规定》《供应商管理程序》《合同管理》《订单管理》《新供应商开发管理规定》等,作业指导手册涵盖了采购成本与价格管理、供货管理、采购配额管理与执行、付款管理、材料生命周期管理等。
公司通过定制化的IT管理系统对全采购过程进行管理、提效与监督,主要系统包括SAP、定制化的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DQMS(动态质量管理系统)等,能够有效实现从客户的业务订单及需求预测转化到原材料需求、供应商价格竞标与价格管理、订单管理、供应管理、库存管理以及供应商绩效考核、反馈和提升等方面的全方位过程管理。
(2)采购管理流程
公司建立了严格的采购管理流程,以计划物控部门和采购部门为核心,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采购全流程工作,具体来说,计划物控部门根据生产需求负责制定原材料采购及到货计划;技术部门负责制定采购物料的技术标准文件;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负责具体执行采购工作;仓库负责到货验收、物料清点、境外需求物料转运;品质管理部门负责对有检验标准的物料进行检验以保证进料的品质合格率达标以及供应商品质提升;财务部门按照采购合同、订单或协议约定的付款条款及发票、验收单等资料负责供应商货款的支付。
(3)供应商管理
为了保证原材料采购质量、供货稳定性和价格合理性,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的开发、评审、持续评估均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公司建立了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由采购部门、技术部门与品质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供应商的开发、评审、管理和持续评估等工作,协同完成供应商资质审查、样品测试、现场考察、批量试用等开发程序及年度/月度的考核管理工作。同时,公司借鉴世界500强企业的优良管理方式,与重要的供应商定期举行季度营运会议,进行质量追踪,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排名管理。
3、外协加工模式
公司综合考虑销售订单需求、自有产能及海外订单运输成本情况对部分生产环节安排外协采购,主要涉及背板、组件加工服务。公司注重质量管理的一体化延伸,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外协加工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外协厂商实行严格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形成了较为详细的外协加工服务采购流程、质量管理措施和相应的审批手续。公司采购部门、品质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等具体负责对外协厂商的管理职责,管控外协厂商生产过程。报告期内,公司与外协厂商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了相应加工服务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4、硅片换电池片业务模式
公司存在通过向第三方电池片生产商(对手方)销售硅片同时采购电池片的业务模式。硅片系生产电池片的主要原材料,公司电池片产能低于硅片、组件产能,产能存在一定短缺。为解决电池片供应问题,公司将部分自产硅片销售给对手方,保证对手方硅片原料供应,并同时根据当期自身需求向其采购一定规模电池片,由此形成“硅片换电池片”业务。该业务模式下,对手方采购公司硅片的同时,根据合同约定有义务优先向公司供应一定规模电池片,具体而言,公司与对手方根据框架合同约定定期签订购销合同或订单,按照硅片市场价向对手方销售硅片,并按照电池片市场价或硅片市场价上浮一定价差向对手方采购电池片。
5、生产模式
公司总体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结合需求预测提前规划生产计划,根据销售订单、技术资料、生产设备负荷分配计划,形成生产任务,下达公司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
公司制定了详细的生产管理制度,各部门通过ERP等信息化系统对生产全程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计划物控部门发出生产指令及物料采购申请;技术部门负责工艺技术管理及技术标准制定;生产部门根据生产操作规范,按要求进行生产工作;公司品质管理部门全程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控。
6、销售模式
公司拥有“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垂直一体化产能,自产硅片、电池主要自用于继续制造太阳能光伏组件,对外销售的产品主要为光伏组件,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为落实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扩大市场范围,拓展利润来源,同时为了破除国际贸易壁垒,公司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固定的销售团队,销售网络已经覆盖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不同的组件客户类型,公司采用直销和经销两种模式。
(1)直销模式
直销模式主要适用大、中型的电站及工商业项目。公司销售团队分析和把握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区域市场制定销售策略,并配套技术支持,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把握市场方向及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性能优秀、品质卓越的组件产品,最大程度地创造品牌优势,增加收益。从初期接洽客户需求、项目竞投标,到评审签订合同、合同执行、生产交货,至跟踪验收、售后服务,公司制定了规范完善的销售业务流程,贯穿售前、售中和售后。
(2)经销模式
经销模式主要适用小型工商业项目和户用市场。公司与经销商属于买断式销售关系,即自交货给经销商后,与产品相关的风险报酬相应转移给经销商,经销商承担未来销售的风险和收益。针对不同的经销市场,公司细分制定个性化销售和产品策略,并和区域大型经销客户签订中长期供货协议。
公司还建立了与营销相匹配的服务体系,配套服务体系由自有的专业服务团队及长期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组成,可为全球各区域的服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公司在多年的销售过程中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系统,持续完善相应的服务质量管理与产品质量管理标准,现阶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能够为全球客户第一时间提供高效的服务支持。
(三)生产、销售情况和主要客户
1、主要产品产能及产销情况
光伏组件为公司的主要产品,客户包括下游光伏电站开发商、投资商及总包商等。报告期内,公司光伏组件的产能、产量情况如下:
单位:GW
■
注1:可用有效产能为按月汇总的车间有效产能,考虑产能爬坡、搬迁、产线升级改造、特殊化产品需求等因素影响。
注2:产能利用率=自产量/年化有效产能;产销率=销量/(自产量+外协加工量)。
2019-2020年,公司总体保持较高的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2021年,公司组件产能利用率为61.52%,主要原因为:在下游装机需求快速增长的预期下,公司规划并落地的产能快速提升,2021年公司组件可用有效产能为34.80GW,较2020年组件可用有效产能19.85GW增长约75.31%,但2021年上游硅料等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光伏组件环节利润空间被压缩,公司策略性的减少了低价组件订单的获取与执行,对于低价订单与客户进行议价、商谈延长交货时间,因此全年产能利用率有所下降。尽管受硅料价格扰动的负面影响,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仍然实现了同比超过30%的增长速度,公司顺应市场需求在当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53%。经初步统计,2022年,公司产能利用率为84.07%,较上一年明显回升。
现货价:国产多晶硅(美元/千克)
■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截至2023年1月30日,根据wind资讯,国产多晶硅现货价格为25.14美元/千克,距近年来最高值44.95美元/千克(2022年8月15日)已下跌44.07%。随着硅料价格回归合理水平,组件企业的盈利能力及产能利用率水平将得到修复和回升,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1-2022年中国光伏产业年度报告》,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2022年底产能将达到108.8万吨,较2021年国内合计产能62.3万吨上涨74.64%。根据硅料生产建设的时间周期,2022年年底至2023年多晶硅料进入集中投产期,伴随着硅料企业的扩产,未来供应大幅增加后,硅料价格将有所回落。总体而言,硅料2021年以来价格波动主要受市场需求大幅增长拉动而原有供给不足导致,中长期不具有持续性。
硅料价格的短期扰动未影响全球下游装机需求的长期增长趋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量为170GW,2007-2021年间新增装机容量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3.87%;截至2021年底,全球累计光伏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了926GW。
全球光伏装机容量
■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随着硅料供应情况逐步好转以及下游装机需求的增长,预计公司组件开工率及产能利用率将得到持续改善。2022年,公司积极开拓分布式领域订单及境内市场业务,持续改善组件排产和开工情况,产能利用率为84.07%,同比有所回升。
综上,2021年以来公司产能利用率有所波动,主要受上游硅料价格上涨影响,行业下游装机需求持续增长的态势未发生改变,公司长期的产能利用具有市场基础,本次募投项目的扩产规划也综合考虑了硅料价格扰动的短期影响特点及光伏行业需求的长期发展趋势,2021年产能利用率短期波动的情况不会对新增产能的消化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组件存在少量外协加工的情形,主要原因包括:(1)由于产业链价格及下游需求波动等因素,组件的阶段性产能存在不足的情形,需要通过适量外协加工补充阶段性产能不足;(2)随着组件产品型号及尺寸的更新迭代,个别型号及尺寸产品已经停产或者产能不足,需要外协提供加工服务;(3)公司境外电池有效产能略高于组件,存在少量境外外协的情形。
截至2023年1月末,公司已签在手订单对目前产能覆盖均超过70%,大部分订单交货时间主要在2023年上半年,随着后续下半年订单的持续落地,预计2023全年订单规模还将进一步增长。因此,公司在手订单情况良好,下游客户需求充分,能够较好地支撑新增产能消化。
2、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
注: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客户,合并计算销售额。
报告期内,公司不存在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超过百分之五十、向单个客户的销售占比超过百分之三十等的情形。公司前五大客户存在一定变动,主要与集中式电站项目投资建设周期、分布式业务发展、持续拓展全球业务等原因有关,符合行业特征。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主要关联方及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均未在公司前五大客户中占有任何权益。
(下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