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版 信息披露  查看版面PDF

2023年

4月22日

查看其他日期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摘要

2023-04-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公司代码:688778 公司简称:厦钨新能

2022年年度报告摘要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www.sse.com.cn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重大风险提示

本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描述存在的风险因素,敬请查阅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风险因素”。

3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5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7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00元(含税),同时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股。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300,550,715股,以此计算共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50,275,357.50元(含税),拟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转增合计120,220,286股,转增后公司总股本预计增加至420,771,001股。本年度公司现金分红金额占2022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比例为13.41%。

如在本公告披露之日起至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期间,公司总股本发生变动的,公司拟维持分配(转增)总额不变,相应调整每股分配(转增)比例,并另行公告具体调整情况。

公司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已经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第一届监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8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2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主要产品为高电压钴酸锂、高电压三元材料、高功率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氢能材料等,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3C消费电子、储能等领域。

借助于多年来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积累形成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公司执行大客户战略,拓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电池客户。在3C锂电池领域,公司与ATL、三星SDI、村田、LGC、欣旺达、珠海冠宇及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产品广泛应用到下游中高端3C电子产品中;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公司与中创新航、松下、比亚迪、欣旺达、宁德时代及国轩高科等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不断改进高电压钴酸锂、高功率三元材料、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氢能材料等产品的综合性能,紧跟优质客户需求进行新产品研发,通过与下游核心客户的紧密合作,持续进行工艺技术优化和产品迭代。公司保持并提高了在钴酸锂、氢能材料细分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提升并巩固了在三元材料细分领域的行业主流企业地位。

此外,报告期内,针对差异化市场,在磷酸铁锂的持续研究和技术储备基础上,公司已启动磷酸铁锂项目建设,以开发高端磷酸铁锂材料满足下游需求。在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上,针对磷酸铁锂低温性能差的痛点,公司开发新型低温铁锂材料,改善其低温性能,针对磷酸锰铁锂分布不均匀的痛点,公司采用液相法工艺,在原子级改善了锰铁分布不均匀问题,产品在容量方面表现优异。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研发、生产与销售钴酸锂、三元材料、氢能材料等新能源电池材料实现盈利。其中,公司在采购、生产与销售等方面的经营模式情况如下:

1.采购模式

(1)采购策略与成本控制方面

公司采取“低库存、快周转”的经营策略,公司在与客户确定销售订单的同时,尽量同步锁定原材料价格,避免承担原材料波动风险。公司对采购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钴、锂、锰、镍类金属盐等主要原材料,公司与中伟股份、格林美、天齐锂业等知名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公司与雅化集团、中色国贸、盛屯矿业等原料资源优势企业合资成立公司,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保证主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与品质稳定。

(2)供应商管理与采购流程方面

公司在与国内外大型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同时,通过建立供应商评价管理体系,形成了相对稳定并动态调整的合格供应商名录,确保原辅料供应持续稳定、品质稳定及价格合理。公司通过规范的采购流程,保证采购活动的规范性和制度性。

2.生产模式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原则安排生产,新能源材料产品具有定制化特点,下游不同的电池客户或者同一客户的不同订单对新能源材料的规格、性能方面一般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公司生产安排主要以销售订单为基础,同时考虑客户中期需求情况制定排产计划并进行灵活调整,保证销售与生产的匹配与衔接。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直销模式实现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主要应用于3C消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下游客户以国内外知名的电池制造企业为主,公司主要采取大客户战略和高端产品策略,针对不同客户对正极材料性能、规格标准提出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

公司的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需与应用的终端产品、电池产品的研发、设计需求相匹配,终端产品总体的研发定型周期较长,终端产品生产商需要与电池生产商及电池材料生产商等上游企业合作推出新产品,公司材料产品的整体销售流程贯穿在下游客户的供应商认证、电池材料产品的送样、测试、检验等流程中。公司通过客户的评估验厂等程序后,后续根据与客户约定的产品标准进行小规模试产(“小试”),并向客户送样测试。小试通过后,公司根据客户要求进行中等规模试产(“中试”),并向客户交付相关产品供客户检测,取得生产的稳定性认可。中试完成后,进入量试阶段,量试产品经检验合格满足客户要求后进入量产阶段,后续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大批量供货。公司在与主要客户持续合作过程中,为满足客户不断更新换代的新产品开发需求,公司营销、研发部门与客户开展深入沟通,同时质控部门也参与到客户产品的开发中,公司生产部门会根据客户新电池产品的特殊需求,优化工艺流程及设备结构等,协助客户完成新产品的更新定型。

公司与下游客户普遍采用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通行的产品定价机制,即“主要原料成本+加工价格”的定价模式。公司在与客户确定采购订单时,就具体产品提供报价,报价内容由各类金属盐原材料成本及加工价格构成。其中,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成本为相关金属盐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加工价格则由公司根据具体产品的加工成本、目标利润及客户议价等情况综合确定。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

公司所处行业为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主要收入来源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材料作为新能源电池最为核心的关键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新能源电池容量、安全性等各项性能指标,主要正极材料有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材料,上游为镍、钴、锰、锂等金属盐、添加材料及其他辅料供应商,行业下游为新能源电池的终端应用产业领域,主要为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动力新能源电池领域、智能手机为代表的3C消费新能源电池领域以及通信基站为代表的储能新能源电池等三大领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前,3C消费市场是我国新能源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的需求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领域已超过3C消费市场成为新能源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同时,随着5G时代的逐步来临和电网建设逐步发展,以通信基站储能、电网储能为代表的储能领域预计在未来带来较大的需求增量。另外,公司部分收入来源于氢能材料,其中,贮氢合金应用于镍氢电池,固态储氢材料应用于氢的储存、运输等场景。以下为公司产品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

①动力市场

新能源汽车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也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2013-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长率(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技术上看,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的特征成为高续航车型主流正极材料;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因其成本较低在性价比车型将占据相当份额;高功率型三元材料和高功率磷酸系材料在混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另外,由于锂电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带动的锂电池成本增加,钠离子电池凭借成本优势、良好的低温性能和倍率性能,钠离子电池可以满足续航里程在40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车车型的基本需求,有望在2023年实现0到1的突破。

市场上看,由于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行业还在快速发展阶段,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

②3C消费市场

3C消费市场已处于平稳发展期,传统数码需求基本饱和,可穿戴设备、AR/VR、消费级无人机等新兴消费电子发展迅速,为正极材料提供了新的需求增长空间。

2003-202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及增速(数据来源:IDG)

2003-2022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及增速(数据来源:IDG)

从技术上看,伴随电子产品轻薄化和快充需求,钴酸锂高电压化趋势显著;三元材料在对成本较敏感的低端市场有一定空间;从市场上看,3C消费用正极市场格局稳定,行业集中度高。

③储能市场

伴随风光新能源的发展风口到来,储能正在成为“标配”,并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柱。储能主要是应用于发电侧、电网侧和工商业侧等领域的大型储能,由于涉及电力并网问题,其对于电池的需求比其它场景要更为复杂。为了更好匹配电力储能特性,电力储能电池未来将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市场赛道。

储能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关键器件,正在走向更低度电成本、更长循环寿命、更高安全的专属化、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工艺选择和制造路径。电池成本的降低可以直接带来首次投资成本的降低、回本周期的缩短和投资回报率的提高,而寿命的增加可以带来储能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降低。

目前,储能型新能源电池主要采用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未来基于钠电正极材料的优良特性,有望逐步在储能型新能源电池中得到大规模的运用。

④氢能市场

氢能领域中,贮氢合金粉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市场集中度也较高,行业龙头企业有望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和现金流。另外,氢能被全球公认是未来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随着制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固态储氢材料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技术上看,固态储氢材料将不断提升重量储氢率;市场上看,固态储氢整体处于示范的早期阶段,近年固态储氢陆续应用于大巴车、卡车、冷藏车、叉车、备用电源、分布式发电、光伏储氢等领域,未来空间广阔。

(2)主要技术门槛

①行业准入门槛方面

2021年12月10日,为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国家工信部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根据前述规范条件,对生产企业研发经费、独立生产、销售和服务能力、实际产能利用率、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能力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行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

②行业研发技术壁垒

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过程控制严格,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国内各主要新能源电池材料厂商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均已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工艺技术,如原材料的选择、各类材料的比例配方、辅助材料的应用以及生产工艺的设置等,均需要多年的技术与经验积累。

如近年来,钴酸锂正极材料不断向高电压、高压实方向发展,高电压钴酸锂在前驱体沉淀、材料烧结、掺杂、表面处理、粒径控制等生产工艺方面存在较高难度,需要依赖专业的技术积累和长时间的生产实践才能掌握。三元正极材料不断往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性方向发展。高镍三元材料的热稳定性较差、循环过程中有岩盐结构相变,需要掺杂包覆等技术改性才能使用,需依赖良好的技术工艺控制及对应的生产设备,高品质、高一致性的高镍正极材料量产难度更大;高电压三元材料通过将电池充电截止电压提升到4.35V以上,满足电池长续航的需求,需要解决前驱体沉淀、材料烧结、掺杂、包覆、粒径控制等技术问题,提升高电压三元材料体系下材料的循环寿命、存储性能和安全特性。

以上产品更新迭代较快,技术工艺壁垒逐渐提高。在当前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短期内无法突破关键技术,难以获得下游新能源电池客户认可,难以形成竞争力,难以在行业立足。

③研发与经营管理人才壁垒

新能源电池材料的产业化时间相对较短,相关行业经验积累是研发团队技术实力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新能源电池材料一般由客户提出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研发经验与生产经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先期进入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的企业拥有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研发与生产队伍,新进入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人才储备方面追赶难度较大。此外,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还需要深谙市场的采购、销售团队。采购、销售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良好的供应商、客户协调能力。

④规模化生产及资金壁垒

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化壁垒,一方面,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原材料掌握、采购议价能力和生产运营规模效应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下游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高,主流新能源电池企业对于电池材料供应商的供货数量、质量、时效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小型电池材料企业进入新能源电池企业合格供应商体系的难度较大。此外,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建产线需要大额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入,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较高,日常经营需要大量流动资金支持。行业新进入企业面临规模化生产壁垒及较高的资金壁垒。

⑤客户对供应商的综合认证壁垒

新能源电池材料是新能源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下游主要新能源电池生产厂商均对供应商实行严格的认证机制,需对供应商的技术能力、生产稳定性、规模化供应能力、物流能力、产品质量管理、财务稳定性、环保投入等方面进行综合认证,检验期较长且严格,通常送样到量产耗时数年时间。目前,国内下游新能源电池行业较为集中,下游新能源电池厂商对长期合作的新能源材料供应商粘性较强,除非发生危害合作的重大事项,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其电池材料供应商。行业新进入者已经很难通过下游主要新能源电池厂商的认证。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锂离子正极材料销售7.96万吨,保持国内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前列地位;公司氢能材料销售量为0.40万吨,继续巩固贮氢合金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固态储氢材料也位居行业前列。

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钴酸锂市场集中度较高,据ICC鑫椤资讯统计,2022年国内钴酸锂行业集中度继续维持高位,其中产量CR5集中度为82.6%,公司凭借高电压钴酸锂的产品优势,长年稳定向下游3C消费电池头部企业供货,2022年钴酸锂实现销量3.32万吨,出货量继续蝉联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继续稳居第一,在钴酸锂高电压化市场趋势显著情况下,公司4.5V产品2022年已开始批量供货。未来,公司将持续巩固钴酸锂市场龙头地位。

三元正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格局尚未稳固,暂未形成绝对的龙头企业,三元材料的竞争格局则依旧维持多强并列状态。公司借助于多年来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积累形成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在高电压三元材料、高功率三元材料等领域处于行业前列位置。报告期内,公司在产能保证钴酸锂终端客户需求的情况下,三元材料实现销量4.64万吨,销量同比增长71.32%,保持行业第一梯队地位。

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受益于动力与储能两大应用领域的高速发展,2022年磷酸铁锂延续2021年的高歌猛进。根据ICC鑫椤资讯,2022年磷酸铁锂产量合计为111.09万吨,同比增长132.77%,增速较2021年有所下滑,但仍保持较高的增速。自2009年以来,公司就一直针对市场中存在的磷酸铁锂低温性能差的痛点问题进行专项研发攻关。在此基础上,公司于2021年在四川雅安开展了磷酸铁锂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布局建设工作,并计划在2023年实现项目一期的投产。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走差异化路线,向市场提供低温性能优良、倍率性能良好的磷酸盐系正极材料。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性能要求和降本需要,近年来正极材料产业也在发展新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磷酸锰铁锂

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基础上添加锰元素获得的新型正极材料。在磷酸铁锂基础上引入锰元素,锰的高压特性能够获得比磷酸铁锂更高的电压平台,可打破目前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并且有更好的低温性能,兼顾高安全性。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预计,2023年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有望迎来一定规模出货。到2025年,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将超35万吨,相比磷酸铁锂材料市场渗透率将超15%。

从技术演化上看,基于高锰化的磷酸盐体系电池,正在成为动力电池技术演化的重要方向。市场需求风向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国内外车企的配套和选择来看,无论是特斯拉、大众等国际品牌,还是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亦或是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都在加大导入磷酸锰铁锂电池的配套应用。基于安全、成本、性能、回收等多方面的考量,再加上电池技术的持续迭代,预计高锰化的磷酸盐体系电池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公司开发的高锰高电压磷酸锰铁锂材料获得核心客户高度认可,正在加速推广和应用。

(2)钠电正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钠离子电池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高温钠离子电池和室温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在新能源低速交通工具、大规模储能、工程机械等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来推动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2022年6月,发改委等九部门共同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攻关,研发储备钠离子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政府的支持以及众多企业的布局将快速推动钠离子电池的发展,钠离子电池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钠离子电池产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部分项目已落地,产业链逐渐成熟,EVTank预测钠离子电池实现产业化发展将在2025年之后,钠离子电池在100%渗透的情况下在2026年的市场空间可达到369.5GWh,其理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500亿元。钠电产业化进程中,正极材料是关键一环,正极存在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型、普鲁士白三种可选路线,综合来看,层状氧化物路线能量密度开发潜力最大,且倍率、低温性能好,或将率先得到应用,而公司在钠电正极材料布局较早,目前钠电层状主流为单晶路线,公司凭借钴酸锂与三元材料高电压路线的数据积累和技术储备,快速发展钠电材料并取得市场优势。

(3)补锂剂

电池首次充放电后部分锂离子用于形成SEI膜以及内嵌负极无法脱出造成永久性锂损耗,电池出现不可逆的容量下降现象。为了弥补该部分缺失的锂离子,通常在正极或者负极添加补锂剂,从而提升电池的首次充放效率,同时锂离子不可逆消耗变少也能够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补锂剂主要分为正极补锂剂以及负极补锂剂,负极补锂剂存在技术工艺难度高等诸多产业化难题待解决,目前正极补锂最具应用前景。公司开发了多款正极补锂材料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综合来看,性能端方面,下游电池厂在推进固态电池、四元电池、磷酸锰铁锂、补锂剂的发展;成本端来看,由于终端需求剧增带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下游电池厂也在发展钠电池等新技术,以应对原料阶段短缺问题。上述技术具有不同的特性,将共同为低碳经济带来更多、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3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近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3.2报告期分季度的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币种:人民币

(下转8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