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数据解读广东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
◎周亮
5月29日,广东省正式公布《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再一次明确高质量发展路线图。上海证券报记者从中梳理出7大关键数据,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数据:13万亿元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牢牢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努力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共有24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约11%的经济总量。
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表示,广东将准确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切实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携手港澳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表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具有非常好的条件。如果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融合起来,都能出彩。例如,香港多所大学在世界排名前50、前100,它的科研创新体系、人才制度比较完善。珠三角企业的应用技术转化能力非常强,正因如此,珠三角在过去几十年里成为了世界制造工厂。金融也是大湾区的一大优势,金融业基本上决定了实体经济的价值,资本到哪里,经济活动就走到哪里。香港、深圳、广州完全可以基于分工发展金融服务业,构建一个能与华尔街竞争的金融中心。
关键数据:6.9万家
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提升“六力”打造“六地”
“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若干意见》提出,协同港澳推进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做大做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若干产业创新高地。
数据显示,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投入从2018年的2704.7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2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71%增长到3.2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5万家增长到6.9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
王伟中表示,广东将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重点提升“六力”、打造“六地”:一是提升创新竞争力,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二是提升创新引领力,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三是提升创新硬实力,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四是提升创新驱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五是提升创新支撑力,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六是提升创新原动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聚集地。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勤儒表示,广东持续攻克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并推动“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能力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二,科技创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的一张闪亮名片。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大湾区的优势,加强跨领域、跨地域、跨体系的合作,集聚三地以及国际科技创新力量,共同推动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数据:6.7万家
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新增若干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建设现代化产业集群。”《若干意见》提出,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梯次型产业格局,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海洋牧场等产业,新增若干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瞄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抢占制高点,前瞻谋划打造一批未来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8年的3.48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9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
王伟中提出,将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产业、平台、项目、企业、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提质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深海空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打造若干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制造业当家”,将使中国制造业更加强有力地集聚全球资源,挺起产业“脊梁”。
关键数据:2万亿元
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承接
国内外产业有序转移
《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产业优化布局和有序转移,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
据广东省商务厅此前消息,广东将通过5年努力,争取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累计引进内外资产业项目5000个以上,投资总金额超2万亿元,其中投资超千万元的产业项目1000个以上。
“大力推进产业有序转移。”王伟中表示,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推动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产业项目导入、园区开发建设、联合招商引资、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加强协同联动,推动落地一批亿元级项目、一批10亿元级企业,带动和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富裕。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表示,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行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也要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叠加效应。在制定财政配套措施中,广东将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结合新形势拿出创新性的思路举措,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取得更大成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军民表示,粤东西北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之产业园建设过多、产业集聚度低等原因,过去一段时间,导致产业承接并不理想。如果政策、引导、措施以及实际操作层面到位的话,粤东西北完全有条件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议针对粤东西北推出有竞争力的产业承接招商引资政策。
关键数据:7000家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强化企业梯度培育
《若干意见》提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注册制改革,加快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展,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健全期现联动市场体系。
广东省提出,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今年再推动70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
广东证监局副局长王文哲表示,一直以来广东资本市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证监会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服务广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遵循,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助力广东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
广东省社科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礼建议:“广东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建设。筛选符合条件的后备企业入库,形成上市一批、报审一批、辅导一批、培育一批的后备企业梯度,加强分层,按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定向培育,并着力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关键数据:8.31万亿元
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若干意见》提出,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稳住美欧等市场,拓展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市场,新打造一批万亿元级、千亿元级出口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元器件等六大进口基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建设。
2022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8.31万亿元,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正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9.8%,稳居中国外贸第一大省的地位。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迟福林认为,无论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重大任务看,还是从广东以制度型开放争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现实需求看,关键在于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这不仅有利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而且有利于显著提升粤港澳发展协调性和经济竞争力及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更是落实“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务实选择。要以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为重要抓手实施政策体制集成创新,使广东在服务业市场开放、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关键数据:100公里
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
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
“推进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引领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王伟中表示,围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不断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和美好前景。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表示,“黄金内湾”是内地与港澳发展衔接的重要枢纽。大湾区内地城市未来应深度融入“黄金内湾”建设,充分利用在制度联通、产业合作、要素流动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参与大湾区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